【读书笔记】馨竹:读《失窃的收成》观后感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4-06-15     阅读:1759 次
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经济相对发达,甚至农村会比城市稍微富一点,当地的农民主要在家种植苹果很少有外出打工的现象。

 
看完席瓦写的《失窃的收成》,让我想到了蕾切尔的《寂静的春天》都是那么让人震撼,给人们敲响警钟或者更准切的说让人类看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农业集约化的真相,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生态环境危机。讲的是跨国企业掌控了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秩序,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农民,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破坏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和日趋贫困为代价获取暴利。

再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现在集约化经济种植比较好,解放了生产力而且还带来经济效益,可是看完这本书我就纠结了,到底是传统的农耕好呢,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集约现代农业好?因为如果按照传统的种植模式的话,从生态角度来看,确实保护了环境,可是从经济来看,真的是对他们好吗?

从小生活在烟台蓬莱的一个村子里,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植苹果,而且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很好。虽然现在是环保社团的负责人,对环境也有研究,知道经济应该以生态环境为前提,同步发展,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跟生态产生很大的污染。但是相对来说,农村还是比城市干净的。然后打电话给家里问了一下妈妈,她那个年代主要的作物是玉米,小麦跟地瓜,物质也是相对匮乏,几乎一年很少能吃到肉跟白面馒头,那个时候主要是把牲畜或者人的粪便发酵做农家肥,也有使用氨水的,农民吃的确实很健康,就相当于现代人追求的生态粮食吧。但是,妈妈说现在的发展已经回不去了,还是种苹果好点,因为产生的经济效益高。虽然现在吃的面粉都是买的,而且在吃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面粉里有滑石粉,因为在炸面食的时候会有白白的一层面。

怎么说在经济全球化下,可能我们是因为国情不同,自身认识的没有席瓦那么深刻,随着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人崇尚生态食物,我也是特别喜欢夏天自己家种的酸酸甜甜的西红柿,感觉集市上卖的没有自己家种的好吃。买的油没有自己家种的花生压榨出来的香。传统的种植方式不管是健康还是口感上都会让人喜欢。但是为什么还是要集约化发展呢,对比了一下贵州跟烟台的农业,贵州有的地方是属于传统型的,施农家肥,甚至落后地区是完全原始的,化肥什么很少用,综合对比感觉还是用化肥的高产。但从经济来看集约化或者现代农业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更适合农民的生存。但是,生态环境也是经济的基础,怎么来把握这个平衡呢?

我觉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水火不容的,美国的利益集团或者跨国公司为了谋取暴利来控制种子这些是该遭到谴责的。大自然几千年的生物进化,生长的植物肯定会更适合当地的生存与人们的饮食结构。而且不应该盗取农民的劳动成果,将种子专利化。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发展可持续性的农业,不能跟席瓦那样偏激的看问题,但是她确实让我们看到了背后隐藏的危机;而且我们也不能一味的为了环境(我想说我是环保主义者的)而忽视农民的发展,我们应该利用技术来发展一种生态的现代农业,比如桑基鱼塘的种植模式,这种复合模式是在利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物质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提高人们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现代化技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虽然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经济相对发达,甚至农村会比城市稍微富一点,当地的农民主要在家种植苹果很少有外出打工的现象。几乎不存在留守儿童,只要有一亩三分地,勤劳一点,种植苹果,经济还是客观的。但是贵州这边两相比较正好是两个极端的现象。所以我们倡导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但是深入到农村,我觉得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或者说经济与环境问题同步。一直很佩服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文石老师,他在广西崇左最早是研究、保护白头叶猴同时着力解决当地百姓的能源、饮水、教育、医疗等问题,努力探索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潘文石更像是一名社会活动家。为了在农村示范推广替代能源——沼气,让农民不上山砍柴而破坏生态环境,潘教授甚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一个村口贴出了收购牛粪的告示。结果,家家户户都抢着送来牛粪。

农户们在亲眼看到臭烘烘的牛粪制成沼气竟然可以提供照明,而且仅用三四头牛的粪便就可以制造出沼气供一家人烧菜做饭后,沼气在当地以非常快的速度推广。

类似的直接减轻了农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压力,改善了人及野生动物的生活质量。

因此,全球要解决的环境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最贫穷的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护环境,并让他们的后代能持续生存下去。

因为真的是对三农问题或者这种更深层次的东西不是很深入了解,只限于书本跟日常的经验,所以希望有机会可以一起去调研。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