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是与非:当传统农业遇上跨国公司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4-06-15     阅读:1581 次
——也来谈谈《失窃的收成》

 
 
时至今日,全球化视野下各国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跨国公司也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当我们大多数人都沉醉在这种“地球村”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的大好趋势中时,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印度社会活动家席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反思的视角。她的代表性著作《失窃的收成》一书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入侵农业,致使印度在种植业、养殖业、食物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各大领域都遭遇了严重危机。席瓦在文中一直提出自己的质疑: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到底是像他们宣称的那样“养活全世界”还是“掠夺全世界” ?推行的是“自由贸易”还是“强制贸易” ?她向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不容乐观的图景:

“跨国企业操控着全球食物供应,通过经济集中、基因工程以及知识产权的手段,按照自身利润和权力最大化的原则攻占和改造全球食物市场。” 其中她举例子说,芥子油是印度人最喜欢的传统烹饪食材,然而在国家开放进口大豆油仅仅几个月以后,芥子油的地位便迅速被取代了,这种转变压榨了印度地方农民和粮食加工者的生存空间,小规模的油料加工作坊纷纷倒闭。席瓦博士在书中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他看清整个事件背后运作的流程和可怕的后果:工业化国家的补贴出口倾销至一个个农业社会,摧毁了它们的生计、物种多样性和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市场的拓展是建立在扼杀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之上的。

作者还向西方控诉,跨国企业并不仅仅窃夺农民的收益,它们还通过基因工程和生命形态专利来窃夺大自然的收益。转基因作物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危险,如孟山都公司设计的用来抵抗除草剂的抗农药大豆就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破坏和农业化学制剂的大量使用,还导致“超级杂草” 、“超级害虫” 的产生,其危害是巨大的,而最终的恶果不是由跨国公司而是印度本土来承担。

作为理科背景出身的席瓦,专业的学科抽象化思维训练可能使她更容易拨开事物繁杂的表面现象而直接洞悉到深层的本质问题,一阵见血直戳其“练门” 。在席瓦的系列著作中,与全球化问题密切相关的所谓“发展” 观,是被深刻反思的一个概念,她不是在主观性想象,而是结合印度农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具体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就显得很有说服力。

现在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对席瓦所说的这些达成认同,跨国公司在全球农业中充当的角色到底是“全球掠夺”还是“全球扶贫” ?她究竟是在客观讲述事实还是在危言耸听?或许有人会说这本书的观点和叙述有点偏激,但这样的偏激又偏偏是建立在一些相关真实报道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的,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些实际问题进行再思考反省,“跨国企业掌控了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秩序,利用转基因技术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农民,滥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破坏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和日趋贫困为代价获取暴利。”我的个人观点比较倾向于:我们应该对跨国公司在全球农业中的作为采取一个理性的认识态度,也许全球掠夺的那一时刻还远远没有到来,但我们应当有此忧虑和警惕。

从这种比较视野中反观我们自己的国家,中国所面临的农业现状可能远没有像印度的情况那么严峻,例如,在转基因研究方面,我们也有部分自主的研究,但我们必须及早警觉跨国农业公司仗着资金和技术优势趁我们无暇时给我国农业向前发展设下阴谋和陷阱。2001年10月25日,《南方周末》头版以《种中国豆侵美国“权” ?》为题,报道了美国孟山都公司对中国的野生大豆申请专利一事,就让我们全身打了一个激灵,也及时地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像孟山都这样的超级跨国农业公司也一直在凯觑中国的市场!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下工业化时代里的掠夺根本不会像前工业社会地主—农民式的剥削那样直观外显,现代社会里掠夺更具有隐蔽性,通常农业跨国公司还以和善、帮助的“救世主” 姿态出现在迫切想要发展经济的第三世界国家面前,但发展中国家最终被剥夺的命运是提前就设定好了的,正如书名用了一个很有深意的隐喻,即“失窃” 。 并且,我们就算先搁置下这个富有争议的话题:跨国公司是在“全球掠夺”还是在“全球扶贫” ?我们也必须始终要有“本土主位” 意识 ,发展我们传统的农业必须主要还是依赖我们自己,跨国公司作为外力只能是协助参与,如果跨国公司真的全方位侵入到一国的农业之中,那么其牵涉的就不仅仅是经济利益问题,而是一国主权(粮食主权)之问题。“民以食为天” ,一个国家就算再怎么发达,粮食的基础地位也是不容撼动的,农业粮食主权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掘根印第安人有句谚语:“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每人一杯土,人们从杯里汲取生命的滋养。” 各地域的生态文明系统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是物我合一的良性循环机体,有着自己的精神、灵魂和安全性。 正如《失窃的收成》中说的一样:“一万多年来,农户辛勤耕耘,培育出不同的农作物品种以适应多样化的气候和文化。印度农户培育出数以千计的稻米品种,安第斯农户则培育出3000多种马铃薯品种,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已培育出5000多种甘薯。这样纷繁的多样性构成了我们食物供应的基础,是大自然和多样性的粮食文化经过悠悠千载赋予我们的礼物 。”

在跨国公司面前,或者再往大了说,在整个全球化商品大潮中,我想我们在追求更大文明进步时,理应守护住这份传统根基的多样化,它们已不仅仅是提供口腹之需,更是造就了文化的多样性。基于一国一地的天时地利所做出的多样化选择,才是最明智的,并且时代越进步,越应该更好地维护这种“和而不同”,而不是进行消灭。假如到最后,全球化掠夺真的到来了,造成的后果比前工业社会里要严重得多,因为到那时不光是受制于生活上的贫困,还要考虑面对转基因食品对人身心的潜在危害、大自然生态的毁坏,甚至是,粮食民主的丧失!而这是最可怕的,若是没有了提供一切之需的生态家园,我们要归向何方?遍处是整齐划一的模式,我们的身份认同又该如何去找寻?

        (作者系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