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调研·蒲韩系列】红娘手工艺合作社:继承传统手工艺,利润透明零剥削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2024-04-22     阅读:586 次
食物主权按:

山西省永济市的蒲韩社区以社区组织、生态种植、留住年轻人而享誉全国。我们此前已用连载的形式推送过蒲韩社区带头人郑冰和团队成员们的口述(见文末“推荐阅读”),今天开始,我们将进一步推送食物主权志愿者对蒲韩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以从多方面展现蒲韩社区的发展故事。

今天的蒲韩社区覆盖了两个乡镇的43个自然村,其联合社包含了28个合作社,3865个农户会员在8万亩土地上转向多元生态种植,对接了永济和运城的8100个消费者家庭。经过18年的努力。蒲韩社区目前共有5个政府注册部门,其中,联合社在工商局注册,果品协会在民政局注册,永济和运城的2个消费店在工商局注册,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在教育局注册,全职工作人员共113人,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蒲韩社区的故事,正面回应了当全国农村面临几重危机:农业化学化和资本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生态和可持续性恶化。蒲韩社区在18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农民生活合作进行村庄社会的重建;通过农民生产合作进行自我教育,逐步走向有机农业;通过城乡对接推动消费者合作,进行消费者教育;并在社会改造的过程中吸引了一批年轻人返乡,让农村社会焕发活力。他们如何在组织农民合作的过程中,克服一个一个难题,如何从最初偶然的一次技术培训走向现在的全方位社会改造,我们将在“蒲韩故事”系列一一呈现。


正文

近些年,虽然国家一直在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但是很多手艺还是因难觅传承人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然而在蒲韩,传统手艺不仅后继有人,而且对促进社区内部的交流、丰富社区成员的生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禁让人好奇蒲韩社区到底有何妙招?对此,食物主权团队采访了蒲韩社区寨子村手工坊的负责人、同时也是社区专职干事的牛淑琴,为我们揭开“红娘手工艺合作社”的神秘面纱。

牛淑琴大姐是2001年加入的合作社,在一次剪纸活动中发现很多老人剪纸的手艺特别好,于是提出应该成立一个手工坊好让老人的技术不会失传,她说,手工坊的目的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传承老艺人的手艺。

一、合作社的起步与成长

手工艺合作社起源于2003年冬天,那时协会开展了一次剪纸比赛,当时参加比赛的12名选手全是75岁以上的老人,协会的一群人觉得剪纸手艺会随着老人的去世而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2004年,寨子村的7名妇女每人凑了100元,开始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剪纸和刺绣。2008年,手工坊联系了周围200名手工爱好者,组织起合作社,社员以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每个社员不超过5股。合作社起名为“红娘手工艺合作社”。现在合作社有265户社员。手工艺合作社将老人、妇女、儿童结合起来,组建了多种手工兴趣小组,并定期组织文化活动。 

这265户社员分为53个小组,共有53个组长。此外,还有6个专职辅导员,这6个人,一个是牛大姐,负责整体工作,一个是入户辅导员(对接265户的辅导员),她俩负责在联合合作社收集信息(生活、日用品、资金互助、土壤改良等)。还有4个人,每个人负责10-13各村,各负责60-70户,提供的服务包括儿童教育和互动。 由于同一个小组的成员住得比较近,因此小组内的活动在农闲时非常频繁,对于解决产品质量、机器问题,调节妇女间的不愉快等起到很大作用。

参与合作社的妇女们喜欢做手工,而且做这个工作,她们还可以跟孩子在一块。妇女们平时做工作并不都在工作坊,但是动态课程和组织培训在工作坊进行。 牛大姐向我们介绍了传统手工织布流程,先是统一发放原材料,让妇女在家里做,做到一定工序然后拿回来检测质量,再拿回去继续做。这样反复多次,就做成了成品布。 

手工坊从06年开始才有订单,因此06年之前,牛大姐她们都是志愿在做,后来有了订单后社员就有了报酬。第一批订单是2004来自北京的《农家女》杂志,第二批订单是2006来自香港的公平贸易。妇女拿的是计件工资,每道工序(步骤)的价格乘以件数就是妇女的总收入。而在确定每道工序的价格时,工作坊会考虑工序的复杂程度,越复杂越精细的工序,价格定越高,同时,由于有的妇女手快,有的手慢,所以多次试验,取出平均数,以供定每道工序价格时做参考。另外,老人和年轻人都是利用空闲时间绣一绣,工作时间不等,而像绣花狮子(鞋),70、80天才能绣好,因此计算起来工资会因人、因工而异。这样,每位妇女的年收入从一千到七八千不等。在结算工资时,快则一个月结算一次,迟则一个季度结算一次,报酬并不都是按照钱来结算,有的是按照日用品和粮食来结算。

二、村中老人是传统技艺的活教材 

社区里的老艺人共100个,手工坊的妇女所有学的手艺都是老艺人免费教的。牛大姐说也不能光是索取。因此,牛大姐她们就会嘱咐妇女们带一些东西去看望老人,如买点糖、水果、鸡蛋、大米等,集市上的包子、油糕给老人送一些。刚开始年轻人啥也不会,就是在学习。实际上每个手工艺的花都不仅是花,而是有一个故事。开始都是老人给手工坊剪花,手工坊来绣花,后来妇女们觉得不能每次都找老人剪。于是,她们从打印店打花,但是又发现,花样子不能直接打印出来,否则绣花的时候,直接临摹后绣出的花样就会变形。因此她们就开始聘请人,教大家怎么画。到后来,她们又觉得不能只在家里画,于是开春的时候,看到杏花、桃花、樱花、山楂开放很多,社员们说我们去地里去画。这样她们就开始到外面写生。再后来,手工坊都是自己画了,每次的花样子都不一样,同时每次配色也不同,这次是这个色,下次是另一色,审美观也在变。现在社员们都是自己画、自己剪、自己绣,并常常总结这次做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社员们的作品

牛大姐给我们说了一个关于她和老艺人的故事,按照惯例牛大姐每周一、三、五需要去拜访一位老艺人,但是以前订单忙的时候,没顾上看望,只好趁着放假的时间去看望大娘,也是那次,她让老人穿上新衣服给老人拍了一张照片。过了不久,等牛大姐让她的助理给老人送照片时,老人已经去世了。这件事让牛大姐感到,再不抓紧跟老人学习的话,就没有机会了。于是从09年开始,手工坊重新组织20多个年轻人进行培训和学习,分几个村,拜访老人,学手艺,把当时老人口述的技艺一个字都不漏地记录下来,并打印出来存档,这样即使老人百年以后不再,也能根据记录做出来。

剪纸是很多老年人的爱好,他们往往从七八岁开始剪纸,一直到七八十岁。爱好剪纸的老人心中有这么一个信念,那就是剪纸能给家里带来安乐与吉祥,而每一个剪纸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们或是喜上眉梢,或是年年有余,或是鱼拱莲等等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每逢春节,老人们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剪纸贴上,他们相信这样就能给儿女、给亲朋带来祥和。手工坊的妇女刚开始向老人求艺时,这些老人并不情愿。大家可谓是“三顾茅庐”,造访多次之后这些老人意识到妇女们是真的正想学这门手艺,于是才开始教授。不过在传授技艺过程中,这些老人都很自豪,再也不觉得自己家里的累赘了。

三、利润空间向社员全公开,不求数量求质量

每当有一笔订单到来,手工坊都要组织社员进行一次培训,培训中会告诉大家订单的来源、大家需要如何进行加工制作、加工成本及销售价格分别是多少,这样社员们就能清楚明白地知道每一个订单中间的利润比例是怎样的,做到利润空间透明化,从而得到社员的认可。此外,手工坊的财务全部归联合社统一管理,手工坊的开支需要向联合社申请,即每月根据订单计划,预算出购买原材料等所需的费用。预算需要要由总干事或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方有效,方可进行开支。至于销售环节,手工坊成品的对外销售的价格是在成本的基础上加30%,对内部销售,则仅增加10%。订单售后所得会直接打手工坊在联合社财务部门中专门账户上。

在06、07、08年的时候,合作社接到了特别多的订单量,当时又正值农忙时间,因此社员们要加班才能够勉强完成订单。但是,家里的青年人反对老年人为了挣钱长时间赶工,累坏身体。牛大姐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正是订单多的工序时候,手工坊急着要完成,就有一位老人想要多挣钱,结果累病了,牛大姐也遭到老人家人的抱怨。不仅如此,因为赶工,产品质量也出现了问题。牛大姐清楚地记得,由于当时候手工坊没有公共账号,订购方香港的“公平贸易”还得派专人坐飞机过来送钱。可是由于质量问题,公平贸易的人退回了一包质量不好的成品,这让她们觉得是打脸的事情。

订单大,不仅人疲劳,甚至累病了,而且质量也下降。经过反思,没有质,量再大也是废品。于是,09年起合作社开始压缩订单,并加强质检,不盲目追求订单量。如今,按照牛大姐们的计划,外部的订单不会接特别多。她们发现,当地就有一个很大的订单量。当地嫁女儿,陪嫁就是十几个床单,孩子做满月时,也是一系列的布匹和产品需求。牛大姐说,要是一味为钱去做的话,质量就是一个问题,能把东西做好,对老艺人的手艺也是一个传承。妇女们在自己家里做的活计,回收到手工坊的时候是有标准的,例如,图案绣的不好的就不能用。

值得注意的是,手工坊从不给社员发奖金和红包。手工坊的盈余用于三八妇女节(手工坊基本是妇女)和中秋节、春节等节日时购买东西(如日用品、大米、蔬菜)来发放给社员。当我们问牛大姐,有没有人喜欢要钱而不要实物时,她的回答说,送的实物是根据妇女的需求而定的。符合农户需求的东西,农户是愿意要的。比如这户种树,但是没有种小麦,可以把面粉兑换给他家。有的农户不种植核桃,但种苹果,这样可以给社员发年货的时候发核桃。负责265户的辅导员已经方方面面了解了农户的需求,同时,53个小组长也已经把小组成员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例如,一位老人她现在干不动农活,将地承包给别人了,于是手工坊给老人送的是面、被子、床单,还给她一些零花钱。我们问牛大姐如果家里有孩子上学等急事,急需钱,可不可以直接都给钱。牛大姐说,因为联合社还给农户提供资金服务(信用互助),因此,农户可以免费贷2000块钱,3个月还,没有利息,所以手工坊就没有面临这样的压力。

四、技艺传承有利于改善家庭代际关系

手工坊经常组织技术培训、儿童教育、互动展示,还开展了夏令营、动态课堂、培训等大小活动。每月还组织展示、跳舞、老人故事等活动。小组会利用农闲时间交流问题,澄清彼此间的不愉快。这几年手工坊组织手工夏令营,不仅改变着妇女,而且教育了孩子。

家庭小作坊使家庭内部的关系也起了变化,劳动协作使得家里的三代人有了共同话题。没参加手工艺的时候,妇女在一块儿玩麻将、上网,孩子放学回家,妈妈一边对孩子说给你两块钱,你去买方便面吃,一边还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可是妈妈玩麻将、玩电脑,孩子如何能听妈妈的话呢。如果妈妈在家里做活,便对孩子有好的影响,即使孩子长大了,也会有好的回忆。当孩子也参与一些劳动,学习技艺时,能促进一家三代的关系。有一个例子,孩子从奶奶那里学会了拐线,告诉了妈妈,可是妈妈却连拐线是什么都不知道,孩子便笑话妈妈。从此以后,妈妈每天送孩子上学后,也来手工坊呆一个小时,学一点技术。在学习技艺的时候,孩子跟妈妈和奶奶都有一个话题。现在每星期六,有动态课堂,孩子们都有兴趣过来。在组织夏令营时,牛大姐她们还会培训老人,培训他们如何教孩子,培训老人教妇女和教孩子的区别在那里,这样可以更好地带动儿童的参与。

牛大姐告诉我们,手工坊也发生过人员流失的例子,曾经有一位妇女喜欢做手工艺,觉得在这里挣不了钱,老公也在外面,她就出去在富士康工作了一年,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感受像机器人似的,就是一个动作不断重复,简直把人当奴隶。她的孩子正在上学,她把孩子放在家里,孩子与她就有了距离感。后来她跟她老公商量后就回来了,她现在也是片区干部。

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手工坊的展厅里不仅有各种手工制品,还有展示的过去老人结婚时穿的衣服,小孩的棉衣服和满月时穿的衣服,手工坊办公室的墙上展示的是老人剪纸的照片及一些剪纸作品。牛大姐说,老人才是我们的宝贝,老人做剪纸和手工艺,一做几十年,老人还能讲出剪纸反映的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即使她们现在学,肯定也学不全了。手工坊还组织了厨艺班、心灵手巧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