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食物主权年终盘点 | 诚食讲座篇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2021-02-11     阅读:1485 次
导语

2020年,新冠疫情袭击世界,疫情暴露了市场化、私有化医疗的灾难;大疫之下,一些国家右翼民粹主义的情绪高涨。对此,诚食讲座邀请许准和陈美霞两位老师,带我们从私有化和市场化回顾资本主义的历史与现实,及其主导下的公共卫生医疗市场化改革。

年中,山东等一些地区的“合村并居”事件惊诧全国。我们特邀请张玉林、战洋、胡跃高、古学斌几位老师从挂钩政策、农民生计、生态文明、绿色社会工作等方面展开了丰富而深刻的讨论。

跟随这一系列,我们进一步关注乡村地权的变迁。徐于楠老师通过追问广西工业林的兴起,揭示了外资对中国的土地控制,及其对农民生计的影响。陈义媛老师指出农民对土地调整的内在诉求,有可能激发“集体”的土地权利和能动性。

2020年,我们也更关注全球南方。刘烨老师从全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剖析了“热带”的不同意义;蒋晖老师则从南非的社会现实出发,抛出了一个核心的“后殖民”问题:为什么当种族歧视的法律被废止之后,被剥夺的黑人似乎并没有摆脱被剥夺者的地位?

《我是余欢水》的热播带出了绕不过去的性别议题。董一格老师从女性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呼吁生活即劳作,发现被遮蔽的劳动。靳夏楠老师跟踪研究了卢旺达的妇女参政实践,批判了妇女参政即赋权的观点,并思考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妇女赋权机制,才能确保99%的女性和所有人享受性别正义和平等?

文化从来离不开政治。“新冷战”风云再起时,张泠老师通过电影片段和史料,带着大家回看旧“冷战”时期地缘政治,启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嘻哈文化”风潮中,我们不满于“嘻哈”成为一个全球化、商业化的符号,跟随嘻哈创作者钟翔宇、研究者林伟去了解美国纽约贫民窟少数族裔,为“嘻哈”寻根。在他们两位的讨论中,我们体会到了嘻哈音乐的斗争精神;看到了根植于左翼思想及社会大众生活的嘻哈活力。

新的一年,愿诚食讲座与您一路同行,抱团取暖,在短平快的舆论海洋中继续坚守一块理性对话的岛屿,在漫漫迷雾中拨云见日。

在此特别感谢诚食讲座的每一位主讲人和每一位参与组织、主持与文字工作的志愿者,你们的志愿劳动是我们同行的基础!新的一年,祝愿每一位盆友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一、新自由主义何去何从?

许准 | 纽约城市大学和霍华德大学经济学系老师

在过去40年里,统领世界和中国政治经济变革方向的原则,基本上都离不开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商学诸界,不管是从肯定还是否定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什么诸如“改制”“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等词汇来描述的,都是以私有和市场为中心的某种社会图景。

不论是由于之前的医疗问题,还是这次在抗击疫情当中的经历,已经有不少人感受到了私有化和市场化带来的许多严重问题。

然而,又有一种说法,认为私有化和市场化带来的问题只能靠进一步的私有化和市场化来解决,甚至有人觉得私有化和市场化能够减少所谓权贵/官僚资本。

真的是这样吗?本次诚食讲座,我们邀请到了许准老师,将与我们一起讨论以下几个问题:私有化和市场化给世界和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私有化和市场化与法西斯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市场经济有没有好和坏的“选择”?为什么说私有化和市场化是要害?


陈美霞 | 台湾成功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特聘教授、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常务理事

2020年伊始,中国发生新冠疫情。战疫的经历,让我们重新思考公共卫生医疗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海峡两岸公卫医疗制度曾走过截然不同的道路,不少年轻朋友听说过台湾的“全民健保”很是羡慕,认为是大陆可借鉴的范本,却不知台湾“全民健保”也面临着市场化的矛盾和困境。

此次讲座,我们邀请了台湾成功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创所所长,台湾公共卫生促进协会的创会理事长陈美霞老师,带我们从国际情境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去分析两岸公卫医疗体系都走向市场化的根本原因和代价。

二、合村并居批判

年中,山东等一些地区的“合村并居”事件引起热议,有位基层干部直言,地方政府因财政压力,以建设用地指标换取财政收入,而村民既丢了老屋,又要贴钱购置新居,因而被“掏空”。针对这一话题,诚食讲座暑期系列特邀请张玉林、战洋、胡跃高、古学斌等老师从挂钩政策、农民生计、生态文明、绿色社会工作等方面展开了丰富而深刻的讨论。


张玉林 |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师

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用地要保证,耕地和粮食安全也要保证,可土地就这么多,该怎么解决?增减“挂钩”政策被认为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建新)与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拆旧)相挂钩,实现扩张城市规模、壮大土地财政的目的。

“挂钩”政策实施近15年来,效果几何?在以合村并居与土地复垦为主的“拆旧”过程中,农民的权利该如何理解?“挂钩”政策将何去何从?本次讲座,张玉林老师从“挂钩”政策的起源、制定和实施过程,因撤村并居而消失的自然村问题,以及对“挂钩”政策的展望思考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挂钩”政策的前世与今生。


胡跃高 |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老师

今日地球已处于危在旦夕的临界状态,解决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背景下,从生态文明、社会主义以及乡村建设对象这三个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需建立生态文明时代乡村建设的四项判断标准,即建设者的生态文明思维行为标准,建设者的社会主义性质标准,以乡村发展为中心的行为标准,建设对象的系统性与全面性标准。

在此标准下可以判断出合村并居属于工业文明行为,应当历史地停止这一行为。而乡村部分的建设其出路在哪里?全域有机农业或可成为解决乡村面临的一些问题的基本道路。


古学斌 |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老师

全球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一个灾难频发的时代。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同样面对严峻挑战。关于环境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绿色社会工作的新概念,提倡将环境和灾难的新议题引入社会工作的学科研究和实践当中。

本次讲座,古学斌老师基于对灾难时代的分析,介绍了绿色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解释了环境议题在二十一世纪对社会工作学科的挑战和启发,并结合实践案例探讨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如何积极行动,以及这些实际工作对中国社会工作的意义。

三、地权的变迁


陈义媛 |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老师

本次讲座,陈义媛老师首先分享了其在实地调研中的一些发现——尽管近年来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调整的空间被不断压缩,但各地仍有不少自发的土地调整实践。农民无论从生存权、农业生产效率,还是从集体供应公共品的能力方面,都对土地调整有诉求。

其次,陈义媛老师进一步考察了土地调整背后的政治逻辑,并发现土地调整的成功,一方面需要村级组织不断处理过去的矛盾从而形成村庄秩序;另一方面,也需要实现对村民的政治动员。

正是在土地调整中,“集体”的土地权利被激活从而发挥“集体”能动性,因此,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给村集体留出行使其所有权的空间。


徐于楠 | 荷兰鹿特丹大学伊拉斯谟大学国际社会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受到全球食物、能源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土地浪潮(land rush,特别是土地使用和控制权变迁)自2000年以来迅速兴起。同时,关于世界范围内土地使用和控制权变迁的研究, 成为近些年的全球农政研究热点。但是其中存在两大空白:

首先,大部分是关于食品、采矿业以及生物能源的研究,而工业林行业获得的关注较少;第二个研究空白是关于中国的,在很多媒体和西方研究中,中国都被认为是现在全球土地浪潮中的主要投资者或者世界农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但是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土地投资鲜有研究。

对广西工业林兴起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能对以上的空白进行一定的填补。本次讲座,徐于楠老师通过讨论广西工业林的兴起以及中外资对中国的土地投资,来理解工业林及其背后的土地控制问题:中国工业林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外资为何要在中国进行土地投资?它们的机制是什么?对村民的生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四、非洲热土


刘烨 | 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社会学博士候选人

本次讲座,刘烨老师从全球资本主义与殖民帝国发展史的角度重新定位了“热带”:热带在殖民主义中最初被视为危险或病态的空间,后又被建构为类似“度假村”式的享乐之地,是他者世界的代名词,这反映了伴随着资本主义诞生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空间等级和它所支撑的世界秩序。而“热带”也是后来的社会主义者不得不处理的“异域”问题,“热带”是殖民地、第三世界争取独立解放和独立自主的斗争场域,并与社会主义现代性及世界观紧密相连。

在这一定位下,刘烨老师带我们回到了60、70年代中国在非洲的援建工程中,通过那些与热带发生关联的项目中的实践和理论经验的总结,指出:社会主义中国对于热带的理解和改造反映了差异、平等、特殊性、普遍性等一系列根本的问题;第三世界不仅是反抗帝国主义的关键力量,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之间二元的镜像关系受到挑战的空间。

而社会主义不是规范性概念,而是历史概念,正如它在与第三世界的互动中重构了自己一样,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根据矛盾变化不断更新自我。在这一点上,我们听到了毛主席《实践论》中的那句话:“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蒋晖 | 电子科技大学中非人文研究中心老师

尽管南非在90年代通过了人权法案,在法律层面将种族隔离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南非的社会现实却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难以解释的“后殖民”问题:为什么当种族歧视的法律被废止之后,被剥夺的黑人似乎并没有摆脱被剥夺者的地位?

诚食讲座有幸邀请到在南非生活多年的蒋晖老师,跟大家一起聊聊他在非洲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对这一复杂问题的思考,或许能为我们理解南非、理解种族和阶级的复杂关系、理解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一些启发。

五、半边天


董一格 |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社会学系老师

在今天的欧洲,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性别平等斗争,但在劳动薪酬上,男性和女性依然是不平等的,同等工作的状态下,男性的薪酬是高于女性的。

同样在中国,据不完全数据统计,在同等职位的情况下,女性的薪酬往往是男性的80%甚至不到。这只是在具有薪酬的生产性劳动部分, 然而,正如Maria Mies所言,从更大的层面来讲,女性其实从事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可是这些劳动是不付薪酬的,此类无酬劳动宛如冰山下不可见的庞大部分,虽然在社会劳动中占据了更庞大的部分,但却不可见。

换言之,事实上女性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是大于男性的。除了薪酬工作以外,她们还承担着更多不可见的无酬工作,而这些无酬工作是保证我们整个社会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以及人类能够延续的非常重要且基础的工作。

那么,为什么女性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和贡献,但是她们的劳动却得不到认可呢?她们的劳动为什么是无偿的呢?诚食讲座邀请到董一格老师,将从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与我们探讨: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跟工作有关的制度和文化变迁是如何产生的?在所谓的生产性劳动(即有酬劳动)和再生产劳动(即我们经常说的家务劳动和无酬劳动)之间,人们对工作的定义是如何发生变化的?那么,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安排才能更平等地看见和认可不同工作的价值?


靳夏楠 |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性别研究系博士生

一般意义上认为妇女参政即是妇女赋权的一种表现。2008年,《希拉里传》在中国出版,积极的女性领导力随之出现在公众讨论中;2013年,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发表《向前一步》,倡导女性应勇敢且自由地去追寻自己的职业梦想。在这些精英女性看来,自信是打破职场天花板的敲门砖。但是,自信这款“万金油”是否适用于99%的女性呢?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很早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剥削结构中,妇女的个体赋权只能够打破她自己头顶上的一方天花板,然而并没有打破结构性的性别分工制度。

本次讲座,靳夏楠老师从女权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首先批判自由主义式女权主义所倡导的妇女参政即赋权的观点,然后从性别和阶级的角度,展现卢旺达在1994年大屠杀以来,成为世界上妇女参政水平最高的国家,在该背景下其积极的妇女政策对不同阶级妇女参政的影响。讲座最终试图引发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妇女赋权机制,才能确保99%的女性和所有人享受性别正义和平等?

六、艺术与政治


钟翔宇 | 马列毛主义政治经济学者兼嘻哈音乐创作者

林伟 | 嘻哈及空间研究者与行动者

近年来,随着《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等综艺节目的火爆,在国内掀起一阵不小的“嘻哈文化”风潮。“嘻哈”包含了四大元素:说唱饶舌、操弄唱盘的DJ、以地板动作为主的街舞以及涂鸦喷画。

嘻哈原本只是美国纽约贫民窟少数族裔及中下阶层内部的自娱文化,是如何一夕跃升成为全球流行的符号?艺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政治相关联?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邀请到两位对“嘻哈文化”颇有研究的创作者来进行对谈。其中,钟翔宇将透过嘻哈音乐创作,传达其左翼思想、并传承嘻哈音乐的斗争精神;而林伟则将透过全球文化工业、以及行动研究的经验讨论嘻哈于在地的意义。

在这次讲座中,两人将以自身的研究和行动内容为基础,讨论嘻哈文化与左翼思想及社会生活的连结性。可以说,嘻哈与大众结合的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实践的有力武器。实践前,为实践的思想做准备;在实践中,是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张泠 | 纽约州立大学珀契斯分校助理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美国ACLS博士后学者

今天,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新冷战”危机。在这个背景下回看旧“冷战”时期地缘政治,会如何启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呢?以往对于冷战的讨论,大都以欧美为中心,亚洲经验特别是中国视角都被忽略了,那么,如何重新激活亚洲以及中国视角?为什么广州这座城市在冷战之中那么重要,可以与香港、台湾、美国、英国之间,构成特殊的地缘政治?本次讲座,张泠老师以电影片段和史料为基础,探讨上面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