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河南刘庄看集体经济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来源: 开放时代     发布时间:2015-10-08     阅读:3226 次

食物主权按:主流观点认为,集体经济村庄是倾的意识形态的产物,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必然走向失败。即便同情集体经济的人,很多也认为集体经济太过理想主义而不切实际。那么,集体经济真的是少数人头脑发热的产物吗?真的只是空想社会主义吗?   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分田到户成为大趋势,河南刘庄却顶住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从一个贫困村逐渐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人的选择不是基于意识形态和理想主义,而是在权衡利弊得失后认识到,集体经济更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更符合大多数人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刘庄,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也仅1700余人。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刘庄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是个穷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刘庄逐渐发展为闻名全国的“中原首富村”,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史册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1957年的刘庄就在农业生产上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绩。当年刘庄创造了皮棉亩产53.5公斤、粮食亩产215公斤的记录,这一成绩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表扬和鼓励。从70年代开始,刘庄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的带领下,先后办起了畜牧场、汽车喇叭制造厂、奶粉机厂和造纸厂等乡办企业,既搞活了农村的集体经济,又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1985年,刘庄创办了全国最大的肌苷生产企业——华星药厂,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肌苷、青霉素钾盐、青霉素钠盐、抗生素粉针、红霉素等分厂的高科技生物制药大厂。由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刘庄的经济突飞猛进,到2007年底,刘庄的年总产值达11.5亿元,当年纳税2亿元,人均年收入1.9万元,户均存款20多万元。201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万元。


  由于保留了集体经济,刘庄全体村民得以共享由集体所创造的经济成果。在刘庄参观时,当地村民很自豪地谈到了他们所享受的四十多项福利,包括消费品供应、房屋分配和维修、免费教育、医疗补助(所有村民都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在此基础上,集体再补助30%)、退休金(每人每月400元)和其他生活补助。此外,村的劳动模范、文明家庭和模范家庭还有额外的奖励。在师书学一家,他的女儿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荣誉证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庄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上花了大力气。我们在刘庄参观了三代住房:第一代是建于1976年至1981年的双层居民楼;第二代是始建于1995年的现代洋房;第三代从2000年开始建设,这是一批面积达470多平方米的四层楼高的联排别墅。根据村民介绍,每栋别墅采用全钢架结构,使用钢筋多达40吨,可防10级地震,别墅统一供气、供热,内设地下车库、健身房、书房、电话、中央空调、网络宽带、闭路电视等。当然,别墅里的家具是各家自己添置的。


  刘庄人所走的集体经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恰恰是对于集体经济的坚持成就了刘庄当前的辉煌。


  在参观中,我们和一户刘姓村民的女婿聊了起来,他说刘庄的集体经济并没有太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刘庄人强调他们的集体经济并非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而是立足于现实,突出个人责任并且保留着一定的收入差异。正是这种责任意识和现实主义精神使刘庄人在“大跃进”时期成功地抵制了浮夸风。据说,当年七里营公社曾派人进驻刘庄,要求刘庄“挖地三尺,每亩上粪100车、下种150公斤”,以实现“亩产小麦7.5万公斤”的“跃进”目标。在当时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史来贺只搞了3亩“试验田”,刘庄也由此避免了浮夸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村委办公室的刘主任指出,刘庄所面临的更大挑战来自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经济是“分”还是“不分”的艰难抉择。从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分”已是大势所趋,上面鼓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庄的周边社队都在忙着“包产到户”;但从实际情况看,刘庄的村办企业已有一定规模,全村的绝大多数劳动力已不再从事农业,而是进入了第二、第三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占集体经济收入的七成。在这种情况下,“分”意味着拆散已经成型的乡镇企业,意味着已经实现机械化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又要回到低效率的个体化生产阶段。在这一难题面前,刘庄人没有被意识形态所禁锢,也没有屈服于政治压力,而是通过一场长达两年的集体讨论,在充分剖析“分”与“不分”之利弊的基础上,以民主的方式让刘庄人自己作出选择。刘庄人最后选择了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刘主任对这段历史仍然记忆犹新。在她看来,当时老书记(史来贺)的睿智之处就在于抓住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包产到户”,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相关文件(特别是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中的确谈到从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允许多种经营形式和经营办法。刘庄人首创的这种新型的责任制,尽管与当时流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但实质上却是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差别。通过这样一个概念的创新,刘庄保留了原来的集体经济。


  尽管勤劳务实的刘庄人在现代化建设中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今日的刘庄同样面临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所产生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其中之典型者莫过于生态问题。近年来,刘庄的造纸厂和药厂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然而,刘庄人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显示出了巨大的治污决心。他们在2006年砍掉了造纸厂,并投入近2亿资金建设一个日处理污水达6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当然,在刘庄未来的发展构图中,工业发展与污染治理仍然是需要平衡的两极,但刘庄的集体经济性质使我们对这场博弈葆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