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到海南,从蒲韩到老谭:乡村振兴之路应该这样走

来源: 智渔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8-12-07     阅读:4191 次
11月初的山西永济市韩阳镇下寺村,党叔家捂了半月的柿饼冒出了白霜,拿一个柿饼撕开放到嘴里,口感软糯,味道蜜甜…… 这是盛产柿子的蒲州立冬后的明星食物。

党叔家刚出霜的柿子图片来源:蒲韩青年谭波

而此时,海南儋州市一个离海不远的村庄老市村,谭村长从玻璃罐中舀了几勺夏天就腌制储藏好的酸角,给我们泡了一壶酸甜可口的酸角汁,在11月还穿着短衣短裤的海南,瞬间神清气爽……

酸角酱泡的饮品

酸角酱

喝着酸角汁,这位30岁出头,几年前回村任职的谭村长,给我们聊起了他正在当地筹划的“本土未来”永续社区发展计划:书馆学苑、生态盐田复育、可持续养殖示范、生态农业体验、在地集市、环保课堂……

老市村的孩子们在新建的足球场上踢球︱图片来源:罗一鸣

听着村长的讲述,我回想起不久前赴山西参加以“生态农业与合作经济实践”为主题的会议时,会议举办地蒲韩乡村带来的启示和震撼。蒲韩乡村是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和韩阳镇40多个村庄的统称,这个联合社区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成为乡村依赖内生力量重建社区的典范。

蒲韩社区下寺村的清晨︱图片来源:卢书怡


不同于我们提及乡村时常常对应的“衰败、凋敝、空心”,蒲韩给外人的直接印象是:产业丰富,本地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利用,社区有活力,每个人包括老人、青年、小孩看起来都非常积极和自信。

杜阿姨觉得外面卖的馒头不好吃,所以自己动手蒸馒头︱图片来源:蒲韩青年谭波

由内而外,社区内部力量的觉醒

蒲韩完全由内部发展起来,蒲韩乡村带头人—— 原来的小学教师,如今的蒲韩社区联合社社长郑冰老师,便是土生土长的蒲韩人。从最初意识到农民在使用化肥时的盲目因而组织技术培训,到后来组织十几个村的妇女跳舞将社区凝聚起来,社区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乡村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外部市场的进入有时是对内部原有好的产业、文化秩序的破坏,获利的往往也不是乡村本身。乡村的发展,必须由乡村来主导。成立联合社,开展统购统销、信用互助、技术培训等经济服务,提供学堂、手工艺等公共服务,是村民出于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需求,出于提高生活环境,丰富精神文化的需求而进行的自我服务、自我建设。

蒲韩儿童私塾为学龄前儿童提供国学教育︱图片来源:人民食物主权公众号

培养农村自信,吸引返乡青年

同许多“空心化”的乡村不一样,不少年轻人回到蒲韩,蒲韩联合社的工作人员更有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里的年轻人,不是把乡村当作“进城失败的退路”,而是认为,在水好空气好的乡村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的价值也因服务社区、建设家乡而得到最大的发挥,社区提供的许多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也开阔了村里年轻人的视野。

蒲韩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图片来源:俞双颖

从老人和小孩洋溢的笑脸上,我们也能看到社区每个人对家乡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让每个社区成员重新发现农村,主动寻求改变……

探索本地最适宜的发展模式

蒲韩联合社被设在村里,联合社辅导员作为连接村民与消费者的角色,定期与社区成员挨家挨户沟通,充分了解社员的动态及需求,如带头人郑冰所说,“社区的所有服务, 都是从社员需求产生,而不是外部想要投入什么,或者联合社觉得他们要做什么”。

蒲韩村民自制的生态农产品︱图片来源:卢书怡

带头人郑冰老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社区发展的所有产业都是适合当地的,且绝对不只是发展单一产业,而是非常多的小产业,比如,黄豆,可以做成豆腐、豆豉、豆腐脑,柿子晒成柿饼、打成柿子醋—— 种什么,社区就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所有产品都先在当地消化,再供应到市场。

注重文化和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乡村振兴不光是经济上的,更是整个乡村的社会生活、教育、文化的综合性发展,因此,合作社的服务也不只是生产性的服务,而是走进每个家庭,关注老人、小孩、妇女等不同需求:开展自然美育、亲子活动、国学启蒙的儿童私塾;制作传统服饰,传承传统手工艺的红娘手工坊;组织老年人纺线织布、识字学习的不倒翁学堂;聚集乡村老艺人吹拉弹唱的戏迷屋……  

联合社通过服务教育社区成员,又在教育中培育出乡村自我发展的新力量。

蒲韩社区红娘手工坊︱图片来源:俞双颖


构建城乡消费网络

蒲韩扎根于乡村社区,又不仅仅局限于乡村社区,联合社在永济市、运城市成立消费品店,直接链接生产端和消费端,并开展食物教育、夏令营、农耕体验、农场品品鉴会等活动,带动生态农产品的销售,更让城市的消费者了解农产品是怎么来的,建立起城乡之间的信任关系。

智渔俞双颖(左三)与蒲韩联合社工作人员


蒲韩成熟的乡村社区发展模式源于它的天时、地利、人和,尽管没有绝对“可复制”的模式,但回到海南老市村,对同样出生在本地,想要开展乡村建设的谭村长来说——联合村里的青年骨干,通过挨家挨户的细致沟通开展社区工作;建设书馆和足球俱乐部,通过各类文体活动激发村庄活力,尤其是培育小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挖掘村内各种自然和文化资源,盐田、酸角豆、珊瑚石建筑开展生态旅游;复育湿地,重建养殖塘开展生态渔业体验…… 都能从蒲韩借鉴一些经验 。
 
已经在村里盖了一间公益性“平民书馆”的谭村长也认为,社区发展不是靠几个项目就能完成,而是长期持续的发展建设,通过文化建设凝聚社区,通过教育激发村民改变的意愿……
 
农历十月初十,外出务工的后生、外嫁的闺女都回到老市村,全村人聚集在庙前的大广场上庆祝妈祖的诞日,热闹的拔河比赛后,妇女们又手拉手唱起了儋州调声。

老市村村民举行拔河比赛︱图片来源:俞双颖

平民书馆里,几位穿着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趴在酸角树下的书桌上读着绘本。

图片来源:卢书怡

老市村委会会议室,谭村长架起了投影仪开始和村干部们讨论永续社区发展规划…… 
 
在这个不到100户村民的小村庄,可能性正在萌发。关注渔村转型发展的智渔,也正在和谭村长一起,深入海南渔业社区,了解老市及其附近渔村的现状和发展需求,我们希望带着更多“内部视角”出发,关注渔民真正的需求,调动渔民主动参与、组织起来参与到自身社区发展中。

党叔说,他家的柿子还要再捂捂,再出点霜才更好吃。
 
我们和谭村长干了一口酸角汁,加入了村民唱跳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