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的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打破富了干部、穷了百姓的套路
来源: “农业学大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2-25 阅读:3785 次
食物主权按:提起陈永贵,一个在人民大会堂穿着对襟农民衣服的国务院副总理,很多人并不熟悉。但要说起“农业学大寨”,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作为曾经大寨村的党支部书记,正是在他的领导下,把大寨从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的穷山村,变成全国学习的样板。
在这期间,陈永贵除了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外,也是一位善于教育人,善于培养干部的好干部、好老师。当时,从大寨村所在的昔阳县外调干部受到中央的重视,在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永贵作为农民,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他对于干部培养、管理的许多思想与认识,却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正 文
通过研究像大寨、华西、南街、洪林、长江等等一批共富村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两条根本性的:一是集体经济,二是热于并坚持搞集体经济的干部。
看来,还是毛主席当年讲的那条真理: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现在问题主要在干部上——缺干部,缺坚定地干集体经济的好干部,缺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干部。
我们不得不回头研究中国农村好干部的典范陈永贵,结果发现,陈永贵不仅是个好干部,而且他对干部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可以说陈永贵精通干部,会带干部,尤其是他带出一批好干部。
我们都熟悉的电影《泪痕》,就是李仁堂主演的那部由《新来的县委书记》改编的电影,原型是李锁寿,原来是昔阳县的干部,后来被调出来到平定县当县委书记,一下子干出名堂来。李锁寿就是陈永贵在昔阳培养的干部之一。
陈永贵无疑也是一位善于教育人,善于培养干部的好干部、好老师。
陈永贵在大寨这个小村庄工作时,就展现了一个政治家的气质和风度,别看他总是土里土气,但土出智慧、土出精神、土出财富。
他有很多名言,其中有一句话完全可以体现他的政治主张:
集体经济家大业大,管理制度必须赶上。
这句话含有深刻的毛泽东思想。你不信的话,我们看看毛泽东怎么说的。毛泽东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就明确指出:
所有制问题基本解决以后,最重要的问题是管理问题,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集体所有制企业如何管理的问题,这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这方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陈永贵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如作家赵树理讲的“陈永贵没一处讲毛主席,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
陈永贵对制度有自己独特的觉悟,他认为:
制度是人定的,又是靠人来执行的。只能让人掌握制度,不能让制度卡人;制度只能卡君子,不能卡小人,再好的制度也免不了觉悟不高的人从中钻空子。所以,定制度,首先定思想。不要只抓思想不管制度,或者只抓制度不管思想。不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和管理弄成两张皮。
而在实践中制定制度以及执行制度,主要由干部起作用,群众起监督作用。因此,没有好干部,制度就成了空话,集体经济也就没有保障。
所以,陈永贵在干部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位农民政治家的干部观点。
关于干部的基本要求:
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
干部迈什么步,群众就走什么路。”
关于干部形象:
不参加劳动生产的干部,不能当干部;劳动不过硬不是好干部。
不自私,不特殊,不忘记劳动才是群众信得过的干部。
关于干群关系:
要让群众把干部看成劳动者,既是干部,也是群众,咱干部可不能让群众养活。
干部一离开集体生产劳动,就和社员隔了一层皮,眼睛不亮了,鼻子不通了,什么看不到、嗅不到了,也就根本谈不上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
庄稼离了水就要枯死,干部脱离群众就要孤立。
只有和群众把心想在一起,把汗流在一起,群众才和你坐在一条凳子上,说实话,办实事,相依为命。
陈永贵有很多名言,就凭这么几段,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他的这些观点归纳起来就是系统的管理理论,并且经过实践检验,那是十分有效的。
他是名副其实的干部,这是1976年他作为副总理在唐山地震灾区慰问老百姓。
加上他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尤其是他对干部的严格要求,所以大寨本身就是一所学校,一所培养优秀干部的大学校,全世界独一无二,大寨的贡献、经验可能我们远没有总结彻底。
当年昔阳县外调干部一事受到中央的重视。有一次,陈永贵应李先念副总理的邀请到他的住所看电影。当时李先念正在和几位中央首长谈论昔阳派干部的事情,见他来了,开玩笑地说:
“永贵啊,太保守!全国到处要人,他就是不给。”
纪登奎副总理接着说:
“陈永贵,就知道守着你那个昔阳!”
陈永贵笑了:
“我不能垮了我那个基地!”
华国锋总理语气温和地说:
“你讲点风格嘛!”
随后,中央要求昔阳输出大量干部,至少100位。从昔阳输出的干部在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昔阳县委书记张怀英到寿阳县主持工作后,第二年该县粮食丰收,卖粮达5000多万公斤,得到了中央的肯定。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农会上说:
寿阳这地方我去过,和过去昔阳一样穷得不得了,两年翻身了不得呀。
李锁寿原来是昔阳县南垴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被省委书记王谦看中。王谦找陈永贵死说活说,非要把李锁寿调到自己的老家平定县当书记。李锁寿上任后,双脚走遍平定的山山水水,订出兴修水利的宏大计划,迅速改变了平定的落后面貌。
李先念听说了,亲自安排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李锁寿,发了一篇轰动全国的长篇通讯:《社会主义的实干家李锁寿》。
山西作家马烽和孙谦到平定体验生活,写出了以李锁寿为原型的电影剧本《新来的县委书记》,拍成后为《泪痕》。李锁寿因此名声大振,一时成为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县委书记的楷模。
从昔阳输出的干部重视大寨的经验,但也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
1977年10月,王谦提出要昔阳派干部去临县,解决这个县“老大难”的吃饭问题。昔阳县委遵嘱将刘乃柱和任增录调往临县,分别担任该县的县委书记和副书记。刘、任二人提出在临县学大寨要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得到了陈永贵的赞同。
陈永贵说:
学大寨,暂时学哪些,哪些暂时不能学,要研究。大寨没有自留地,这一条就不能急于学。集体分配的粮食满足不了社员需要,又要把人家的自留地搞掉,就会打击群众的积极性。
他对各地学大寨的要求一贯是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他说:
学大寨十多年了,我们要摸索一下,看哪些经验不适应当地的情况,不能照搬昔阳的经验。临县情况不同,自由市场留个尾巴不犯法!不是不学大寨。临县这么穷,要国家投资,你学大寨的三不要,行吗?我看不行。
那个时候,昔阳干部已经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干部。
从1966年5月到1979年12月,经昔阳县委组织部同意调出的干部,有38人担任了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和副主任以上的领导职务,还有的当上了省委书记、副部长等。
但陈永贵对这种提拔干部的方式持慎重的态度。每调出一位昔阳干部,爷爷都要跟外调干部谈一次话。自从当上了副总理后,他更是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
都把昔阳人调走吧。有朝一日人家撵昔阳人,可不要说我手长,到处捞权啊!说权,我的也不小了,副总理嘛!可到时候就成了罪啦!我对你们放心,可又不放心。你们要去,就好好干,希望你们干好,不要叫人家撵回来。
熟悉他的人说:
陈永贵看问题很长远,能料到50年以后的事。
后来,历史的潮流变了,一些外调的干部也被卷回了昔阳。他们的人生随着他的沉浮而起伏变化,又一次印证了他的远见。
今天看来,陈永贵培养的干部个个过硬,现在大寨的带头人,当年大寨的铁姑娘郭凤莲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郭凤莲,女,65岁,现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集团董事长,1995年全国劳模,16岁担任大寨铁姑娘队队长。在大寨的发展中,郭凤莲不断提高。17年来,郭凤莲带领大寨人在市场上打出了响当当的经济品牌。如今的大寨人住进了别墅建筑,户均168平方米,2009年全国妇联授予郭凤莲“全国十大女杰”称号。
虽然陈永贵不在了,但是大寨精神还在,陈永贵的干部理论,特别是他培养干部的那么多好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和借鉴啊!
中国的农村,中国多么需要像陈永贵,以及像陈永贵培养的那些好干部啊!让我们记住陈永贵同志这句名言吧:
领导干部富起来容易,让群众富起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