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财富:认识农民,认识劳动,认识国情,认识自我
来源: 知青天下 发布时间:2019-05-07 阅读:2542 次
导语:知青岁月,究竟是那代人的“伤痕”,还是他们的人生财富?是饱含了那代青年的苦痛,还是见证了青年们与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共同成长?请看郝贵生对上山下乡岁月的回忆。
我原是19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9月响应毛主席号召,与我校29名同学一起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现改为地级通辽市)科左中旗的一个以蒙族为主的村庄插队落户,后回津上学,留校做教师,直至退休。我作为知识青年想结合自己上山下乡的体会及对自己一生的影响谈谈对毛泽东上山下乡思想的一些认识。
一、认识劳动
我所就学的中学比较重视对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每两周都要到我校所属的农场劳动一天,高二、高三期间,分别有半个月时间到天津郊区和河北省霸县农村专门参加学农劳动。这段生活尽管时间较短,但对农村体力劳动还是有一点点感性认识。我插队所在大队以农为主,兼有牧业。农村几年,我几乎所有农活都干过,包括放牧两个月。农村农活最大的特点是劳动强度大。任何一个知识青年都有亲身体会,尤其我所在的东北农区,一块土地面积要比关内大得多,一垅地要有几百米远,无论是割谷子、割高粱、刨茬子、铲地有时半天也就半个、一个来回,强度之大可想而知。人家农民常年累月干农活,虽然也累,但早已经习以为常。对于我们这些常年读书学习的青年学生来说,过劳动强度这一关就非常之难。
我读过许多知识青年回忆录中大多都谈到了劳动之艰辛特别是农村铲地,且真切感受到古人所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感受劳动艰苦劳累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望着我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回的劳动成果,望着我们全村最高最大的柴禾垛,感到特别的开心和幸福。我们在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大学期间学的是政教专业,毕业之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唯物史观有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源泉、动力,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发展了人本身。几年的农村艰辛的劳动实践给我深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基本观点提供了坚实的感性基础。特别又通过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著作,更加感受和认识到劳动观点在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全部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物质劳动观出发加以科学的说明解释。
正因为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点有如此认识,当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偏离马克思主义这一观点时,就自觉运用这一观点批判其错误。
钱,学名叫货币。它在人们现实生活中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没有钱,什么事也干不成,人们追求钱无可非议。但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贪官因为追求钱把自己送进了监狱。这究竟是为什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不懂得钱的奥秘、钱的本质。其实马克思的《资本论》对其已经做了科学的回答,然而我发现无论是中学政治课教材,还是大学经济学教材,都把马克思的货币思想讲歪了。马克思认为,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一个人占有货币,其实质是自身的作为抽象意义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它是自身劳动的凝结。因此货币的价值就是劳动的凝聚。
二、认识农民
图片来源:知青天下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家庭,我的父亲同他们那一代大多数工人一样,因旧社会农村生活所迫来到城市,因此我的家庭与农民有天然的渊源关系,我的童年也曾有几年生活在农村,中小学期间节假日也回去过。但我与农民的关系主要只限于血缘的亲情关系。下乡插队的几年近距离的与农民接触才真正地熟悉和了解农民。
一是真实感受到农民对共产党、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对集体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我所插队的村名叫王家窝棚,因东北旧社会有些地主拥有的土地面积方圆数十里、数百里大,地主家雇工或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户要远离村庄几十里、上百里外的土地上耕种,因此专门形成了长工和租户临时的住处即窝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新的村落。因此这个村庄的村民解放前全部都是穷苦人家,解放后,分得了土地,后又逐步走上了集体化道路,衣食住行方面较比解放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村民们特别感激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拥护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真实感受到农民的待人热情、朴实、真诚、正直。
图片来源:知青天下
我们初到村时,村干部和村民经常到集体户问寒问暖,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困难。柴禾没了,派人拉来柴禾;炕不热了,又让人修理烟道;需要碾米了,有人帮我们碾米;下雨了,看看我们的房子漏不漏;我们洗澡不方便,看守林业队的郭大爷就在林业队给我们烧大锅大锅的热水。第一年过春节时,多数知青未回城,村民们分别拉到自己家中,用他们最丰盛的蒙古族过节宴席款待我们共度佳节。总之,几年的农村生活,无论是老一代,还是中青年人都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农民的勤劳、淳朴、厚道、实在。我离开插队村庄已40余年了,但他们的这种整体形象一直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是我敬佩和学习的人,也成为我辨别和判断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美丑和支配自己行为的极其重要的参照和标准。
选调回城后,因在大学工作,接触最多的人群除学生之外就是知识分子。久而久之,我发现周围的一些知识分子尾巴又翘到天上去了。尤其这些年学历至上,那些拥有硕士、博士帽子的高学历的所谓人才、留洋归来的所谓海归人才,拥有众多社会头衔的所谓教授、博导们以高学历为荣、以留洋为荣、以教授、博导为荣,瞧不起学历低的人,瞧不起没有留洋的人,瞧不起职称低的人,更瞧不起没有学历、没有留洋、没有职称的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小人物。
毛泽东思想是要求知识分子工农化,工人农民知识化,如果人们追求学历和职称是为了追求自身更高的素质和能力为工农大众服务,这种追求是正当的,而且应该鼓励,它实际上也是毛泽东给予知识分子指明的一条光明大道。有这种观念的人就不可能瞧不起工人、农民和小人物,且非常自觉主动地、经常地向工农和小人物学习、注重自身为什么人的世界观的根本改造。如果我们继续毛泽东的这一条道路,就绝对不会出现当今社会这种状况,知识分子队伍作为整体的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及对社会的贡献要比目前现状大得多。而当今人们追求学历和出国留学相当多的人只是追求个人名分和社会地位,并以此为手段从社会谋取更多的物质利益,而不是真正追求真才实学。我想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特别是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内的人都有上述真实感受。
三、认识国情
图片来源:知青天下
我们这一代人中小学受的正面教育多,强调要继承老一辈革命传统,长大以后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困难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实际是对国情认识不足。
我们初到村时,确实做好了农村扎根一辈子的打算。看到农村的这种落后状况,也确实跃跃欲试,想搞科学种田,想搞农业机械化,想把我们大队办成大寨式的农村,想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办成以农为主,学工、学军、学政治的农村大学校,甚至在我们的建议下,把原村名也改名为“五七大队”。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我们的思想与实际距离较远,这些目标远没有实现。只是在我们的帮助下,村里建立了赤脚医生制度,三位知识青年任赤脚医生。他们不脱产,利用业余时间为村民看病,还经常半夜被村民叫走。为给村里节省药费,常常自己采集和制作中草药。有的知青还担任过大小队的会计、出纳、记工员、民办教师等。我曾被公社抽调多半年帮忙工作,走访过全公社所有村庄,也到过其它旗、县农村搞过外调,常吃住在村民家中,看到了农村更多落后的因素,也感受到他们生活的艰辛状态。
下乡几年后,开始了招生、招工选调,我有幸被大队和集体户推荐,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回到天津上学。我至今还特别感激集体户所有知青。大学毕业留校后做教师工作。我深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专业上要过硬,毕业后的一些年,我拿出相当多的时间钻研业务,一边教学,一边科研,并较早地解决了高级职称。但我的时间和精力绝对没有完全都放在单纯解决个人的职称方面。青年时受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农村几年的经历中看到和感受到的国家、民族相对落后的现象,都促使我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同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工作中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教书?为什么科研?
如果说,我下乡时看到的中国国情主要是经济的落后和农民文化素质的欠缺,而今天所看到和接触到的国情更多的是人在现代化面前表现出来的奴性、虚伪性、内耗性、肉欲性等扭曲的人格特征。鲁迅当年之所以弃医从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看到中国人在外国强权势力面前表现出的麻木不仁状态,同样,今天相当多的中国人在社会各种恶势力和强权面前仍然表现出这种麻木不仁状态,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激发我这种社会责任感意识和科学的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源泉、动力之一就是我几年的农村插队生活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四、认识知青
1939年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中就提出和阐发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建国以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后来逐渐达到高潮。70年代末,随着知识青年大返城宣告结束。但这段史事无论对于知识青年个人来说,还是对于整个共和国来说,都是一段抹不去的历史。之后,大量有关这段历史的书籍、文章、文艺作品公开问世,至今方兴未艾。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段历史的评价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是基本肯定还是基本否定?笔者作为知识青年的曾经一员,也就此简要谈几点认识:
(一)、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和视野中加以认识
客观地讲,许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遭遇的磨难和痛苦是极其严重的。笔者虽有磨难,但和他们甚至和同一集体户的一些同学相比小得多得多。看到许多知识青年痛苦的回忆,确实值得同情。但是否因为个人的这种遭遇就根本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身?
大家知道,人类经历从无阶级社会到有阶级社会的历史,有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之后,脑体劳动的分工和对立越来越明显,且逐步固定化,并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因此绝大多数主要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不仅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剥削、受压迫,且还受到各种上层人物包括知识阶层的极端轻视、鄙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极其突出。尽管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国家的最低层群体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且也提出不同的口号批判之,但不可能根本改变劳力者受治于人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源泉、动力是物质生产活动,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就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以往劳动者之所以受剥削、受压迫、受鄙视,根本原因就是经济上的私有制、政治上没有权力、观念上英雄史观占统治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正是依据这一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剥削阶级的私有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的批判。但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旧社会遗留的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且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反作用,导致相当多的共产党人腐化堕落和知识分子脱离工农大众的严重倾向。因此毛泽东认为,必须根本改变这种状况——而知青上山下乡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清楚地记得,天津市一知识青年在其主编的知青纪念文集的序言结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老红军以万里长征为自豪,老八路以八年抗战为自豪,老解放以解放战争为自豪,志愿军以抗美援朝为自豪,我们—知识青年以上山下乡为自豪。我读后特别激动,觉得这个结尾道出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知识青年的真实感受和认识。
(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主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而所有现象中有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也有间接甚至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甚至有歪曲事物本质的假象;有主流现象,也有支流、枝节现象。辩证法要求认识事物要有客观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停留在现象上,不能看假象、支流、枝节。
例如相当多的反映知青的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知青运动的消极面,把个别现象当作本质大肆宣扬。如《孽债》及许多电视剧中,把知识青年婚姻恋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导致的后果竭力夸大,并以此为主线描绘知青及其后代的曲折人生。一是暗示知青队伍中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本身就是上山下乡运动。这显然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歪曲和污蔑。梁晓声编写的《知青》电视剧应该说,较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精神面貌,但个别地方也有歪曲、夸大之嫌。
再如,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发生过几名女知青黑龙江沉船溺亡的悲剧事件,固然造成这种事故都有具体的客观原因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但人类任何生产实践活动中都有臆想不到的事故发生。
知青队伍中确实出现了许多典型的代表人物,如上海知青的金训华为抢救电线杆子而牺牲,天津知青张勇为集体羊群而被洪水冲走。他们是知青中的佼佼者和知青学习的榜样,那个历史时期报刊杂志做了大量有关报道。后来却有相当多的人否定他们的英雄行为,说他们为国家和集体财产牺牲得不偿失。再如与金训华一同赴黑龙江的原上海知青和战友现黑龙江省逊克县职工的陈健当年被金训华事迹感染,许诺要守护金训华一辈子。在回城风中,本有机会回到上海,但他信守自己的诺言,仍然留在黑土地上,定期到金训华墓打扫和维护,已坚守37年。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上报道陈健的事迹,且在2006年2月9日被中央电视台评选出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但其后却在互联网和有关媒体上出现了对陈健行为的否定。他们认为,陈健的行为不是守墓,而是扫墓;金训华为抢救电线杆子牺牲不值得;陈健对金训华的感恩方式不值得提倡;陈健是糊弄中国而不是感动中国等等言论。
笔者曾经组织大学生围绕这一真实人物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型辩论会,要求大家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和其它知识分析、认识、讨论、辩论之。绝大多数同学对陈健包括金训华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阐明倡导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三)、从做什么人的问题角度认识这段历史
笔者在多篇有关文章中说,文化作为根源于经济基础的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知识和一定的意识形式,其本质是化人,是一个时代塑造的人的标准。不同社会倡导的文化实质是那个社会塑造和倡导的做人的标准。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有许多不同点,但其核心思想就是人本性自私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确立之后,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人的素质和能力。这种人的显著特征除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力之外,就是过硬的人文素质即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以及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等。没有这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基本素质,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可能丧失掉,毛泽东强烈意识到,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认为他自己所走的道路就是与工农相结合,他对毛岸英的要求也是如此。他号召青年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正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予以考虑的,而且实践证明,这是唯一一条正确的道路。
近些年来,围绕上山下乡运动出版了大量有关文字材料,且各种形式的知青纪念活动也越来越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知青文化”。笔者同意这种称呼。但如果只是从个人的遭遇得失、个人的前途命运的受损、用个别枝节、现象根本否定知青运动,这种研究立场和结论绝不是“知青文化”的科学含义。既然“知青运动”是毛泽东号召发动起来的,那么必须把“知青文化”放在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中,放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整体上加以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青文化”的本质就是要求有知识的青年学生通过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真正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真正为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继承者。
笔者高度评价毛泽东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意义,也承认上山下乡运动实践过程中有许多简单化、绝对化、形式主义的不妥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挫伤了许多知青的积极性,也给安置知识青年的各个地方、村落带来一些负作用。这也应该深入研究引以为戒。但是不能以此根本否定上山下乡运动。
下乡无悔,青春无悔:这就是我对知青运动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