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贸易与拉丁美洲小农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5-10-28     阅读:2128 次

食物主权按:从公平贸易运动的要求来看,确实表现出对第三世界国家小农处境的高度同情与良善的愿望,他们鼓励并协助小农组织合作社,反对跨国垄断资本的贸易自由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进步意识。但公平贸易运动却忽略了第三世界农业资本主义化背后所隐藏的土地分配与生产关系,使得公平贸易运动在解决第三世界小农贫困化的问题上显得孱弱无力。

 


公平贸易运动主张以公平贸易取代自由贸易,除了呼吁改变国际农产贸易规则外,也针对西方企业和消费者,鼓励他们选择公平贸易产品,希望藉由改善农产品的流通消费方式,让第三世界的弱势小农获得基本而稳定的收入。公平贸易的精神在于鼓励消费者多付一点钱,以保障价格购买第三世界小农生产的产品,让钱直接进入农民的口袋,并以保障基金作为物质诱因,鼓励小农生产朝向合作化,以克服流通过程的盘剥和规模经济的压力。所以,收购商必须以保证价格、长期契约关系向第三世界国家小农购买产品,同时必须提供一笔保障基金来协助当地小区发展,组织民主参与的小型农业合作社。

 

公平贸易的盲点与误区


  从公平贸易运动的要求来看,确实表现出对第三世界国家小农处境的高度同情与良善的愿望,他们鼓励并协助小农组织合作社,反对跨国垄断资本的贸易自由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进步意识。但是,从公平贸易仅仅针对国际农产贸易的流通渠道进行颠覆与挑战来说,公平贸易运动也存在着一些盲点跟误区。  


事实上,自由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市场竞争机制的理论假设,从亚当斯密开始便认为,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一种自然秩序,通过市场这一只看不见的手,让混乱的、利己的、个人主义的经济活动维持均衡,以实现社会生产最大化的利益。公平贸易运动虽然指出了自由贸易在跨国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才获得充分表现的非公平性质,从而否定了亚当斯密的自然秩序假设,希望透过对流通领域的控制来保障小农的利益,但却忽略了第三世界农业资本主义化背后所隐藏的土地分配与生产关系,使得公平贸易运动在解决第三世界小农贫困化的问题上显得孱弱无力。下面以拉丁美洲小农的历史考察为例,进一步说明。

拉美农业生产关系的转移


  二战后,拉丁美洲的农业和农村土地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农业生物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农业产量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发展,农村中无土地的劳动者取代了昔日封建地佃关系的债役雇农和佃农,成为农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同时,资本主义性质的庄园、农场、牧场取代了传统的大地主式庄园,成为商品化生产的农企业。可以说,以收取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庄园,在拉丁美洲的土地上已不复存在,而收取实物地租的封建性庄园仅存于某些中美洲地区和巴西部分地区。因此,总的来说,战后拉丁美洲的农业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主导的力量。  


二战前,拉丁美洲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封建庄园以及依附于它的小农所组成的双重结构,随着战后农业资本主义化的发展,转变为资本主义农企业与小农户的新双重结构。据联合国拉美经委会专家估计,198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农企业与小农户在拉美农业经营单位中分别占了22% 78%;两者占有的土地面积则分别为82%18%;两者提供国内消费的农产品分别占59%41%,提供出口的农产品分别占了68%和32%。可见,小农户虽然大量存在于拉丁美洲的农业生产中,但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在量上还是绝对的稀少,能够提供出口的农产品还不到大企业生产的一半。
 

小农必须出卖劳动力才能维持生存


  对于拉美的小农来说,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自耕的形式为主。所以当他们无法继续依靠自有的小块土地维持生计时,就得出外谋生,到农企业去当临时工或日雇工。小农的产品,一部分供应自家消费,一部分才投入市场,所以他们以一种谋生而非牟利的特殊方式卷入市场。据调查,拉美有87%的贫困农户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不利的干旱或严寒地带,有的地区严重缺水,有的地区土壤易受侵蚀。所以这些贫困农户只有不定期出卖劳动力才能保住自己一小块的土地。由于人口繁衍与土地不断被分割,他们外出作工的货币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比重日益增加。尽管终年疲于奔命,仍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噩运。


  这些贫困小农户的男主人每年平均有3-6个月外出工作,其余时间则在自有的小块土地上耕作。两种收入来源并存,不仅可以使他们长期照顾家庭成员,而且可以保住其土地、房屋和农具。这类现象在阿根廷北部,智利中部、秘鲁、巴西和中美洲各国尤为明显。由于拉丁美洲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把小农消灭,使得小农成为资本主 义农业的劳动力储存器。当农企业需要劳动力时,广大的小农户就向它提供大量的日工和短工;当农企业不需要劳动力时,这些临时工就返回家园,继续踞守在小块土地上,在低劣的生活条件下求得生命的延续。同时,资本主义农企业为了节省社会保险费用,提高利润率,避免劳工纠纷,一般都尽量多用季节性短工,而减少常年农业工人的雇用数量。

 

土地改革才是拉美小农的出路


  小农必须依靠充当临时性农业雇工才能存活下来,这当然也与拉美小农缺少统一组织来保障农产品价格,缺少储存手段有关,因此造成小农在收获之后往往急于将农产品脱手,使得经营农产品收购和批发的中间商人勾结农企业主故意压低价格,直接损害小农的利益。公平贸易运动从保障农产品价格与推动农村合作社化,确实能够缓解像拉丁美洲小农收入不足的问题。但是,拉美小农的困境,还在于土地分配的问题,现有的土地分配方式,事实上是承续了殖民地时期所遗留下来分配比例,土地还是集中在少数农业大资本的手里。虽然农企业主、大商人对小农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但是小农阶层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拉美的农业生产中,这是因为维持相对稳固的小农大军,对于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长期化与永久化具有重大的帮助。一来,众多的小农留滞在小块土地上,可以缓解他们流窜谋生而造成的城市人口恶性膨胀的压力,二来,可以使小农充当一只易于驾驭的、庞大又廉价的劳动力大军。

  

从拉美小农发展历史的考察可知,他们的贫困化甚至无产阶级化,有比收入还要更深一层的生产结构与土地分配问题。我们当然乐见也支持像公平贸易这样来自市民社会自觉的对第三世界弱势群众的关怀运动,但是,我们也深刻的体会到,第三世界人民的贫困与发展不可能仅依靠公平贸易而得到解放。

 

 

推荐阅读:张森根,《小农制和拉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