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救赎:美国农业为什么低价格高补贴?

来源: 《一号问题:中国农业真相》     发布时间:2017-08-22     阅读:3393 次
摘要:1933年,以市场为前提发展起来的美国农业由于生产过剩到了崩溃的边缘,政府不得不采取干预措施。一方面采用低价格+高额补贴发展农业生产,种植业的亏损换取了农业上游产业如农业地产、农资集团、农化集团以及电力、水利等相关行业的增长,这些市场主体完全依靠美国农业的扩张而发达,无论农产品利润是正是负,他们都是市场的赢家。另一方面通过粮食对外援助,美国帮助受援国恢复工农业生产,大大增加了美国工业品的出口,从而使得美国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赢得了其国家利益。


一、1933年农业生产过剩危机

相信80多年前的欧洲农民会很奇怪:美国农民为什么要生产那么多粮食卖给欧洲人?难道欧洲人不会自己生产粮食吗?其实,这个疑问就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农业思想之间的冲突。马克斯·韦伯在《资本主义与农业社会》一书中这样评价欧洲:欧洲先有农民,后又市场。而我认为,美国正相反,先有市场,后有农民 。
 
最先踏上美国土地的并不是农民,而是探险家,目的是寻找黄金、香料、皮毛和木材。探险家维持生存的粮食需要从远在欧洲大陆的英国海运过来,以至于弗吉尼亚州的州长不得不强行规定,所有移民必须每人种植一块玉米地,否则就不发给他粮食。
 
美国早期移民钟情于农业,是因为英国的需要。英国人对烟草的喜好刺激了美国烟草的种植,之前英国的烟草主要来源于南美洲殖民地,运费高昂而且不易保存,美国人引种成功且改良了烤制方法,竞争力一举替代委内瑞拉。美国最早种植较多的是靛青,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从纺织行业爆发,急需原料,美国农民迅速铲除了靛青这种曾经给他们带来财富的蓝色草,大规模种植棉花。大米和小麦主要供应西印度群岛,这个岛盛产甘蔗,是英国的蔗糖基地。
 
18世纪60年代,英国打赢了七年战争,成为“日不落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为了巩固其在欧洲的霸权地位,要求所有运往欧洲的船只必须首先运往英国接受检查,只有美国船只除外。这项规定对美国农业发展有巨大好处。由此,美国农业渐渐发展成为欧洲大陆战争时期的主要物资供应商。而我们知道,欧洲历来是一个战争不断的大陆。
 
不过,一旦欧洲战事平息,美国农业的弱点就暴露出来——过剩。接连不断的战争吊足了美国农民的胃口,尽管农业部长华莱士一再提醒美国农民,要考虑到战后欧洲对美国农产品需求下降的问题,希望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减产。但是美国农民更愿意在“囚徒困境”中选择看似对自己最有利的措施——增产。结果可想而知。美国农业的崩溃就是在这样的大众心理的驱动下出现在了1933年。
 
美国作家威廉·曼彻斯特在他的《光荣与梦想》中对1932年至1972年的美国做了全方位的描写。其中,针对1932年的《最惨的一年》这一章里,他这样写道:
 
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以来,农产品价格从来没像现在这么低过。一蒲式耳小麦(约合27.216公斤)的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蒲式耳玉米(约合25.401公斤)是七分,一蒲式耳燕麦(约合17.690公斤)一角,一磅棉花或羊毛五分。糖每磅只值三分,猪、牛肉每磅二分半,200个一箱的苹果,如果个个完好,才卖四角。
 
把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按市价折算,一车燕麦还买不到四元一双的“汤姆·麦坎”牌皮鞋。一车小麦够买这双鞋了,但是每英亩土地要付三元六角的贷款利息,又要付一元九角的捐税,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以棉田的活来说,身体最壮、手脚最快的男工,从早干到黑,整整14个小时,摘300磅棉花,却只能拿到六角钱。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蒙大拿州有个牧场主,赊到了一些子弹,花两个小时把一群牲口全部杀了,扔进山沟,由它烂去,原因是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饲料。他临行时嘟嘟囔囔地对一个记者说:“唉,这也算是对付萧条的一种办法吧!”

二、农业干预——从贷款、救济到对外粮食援助计划

华莱士在罗斯福总统的支持下,利用从中国学来“常平仓”思想,起草了《1933年农业调整法》,该法成为美国农业的“基本法”,后来至今共出台了17部农业法案,细节虽有改变,其干预农业的精神至今未泯。
 
根据该法,成立了两家公司:一家是商品信贷公司。它只与遵守种植计划的农场主进行合作,发放种植贷款,种植贷款以农产品作抵押物,如果农作物卖出好价钱,农场主可以卖出谷物归还贷款获得利润,如果价格低,商品信贷公司通过支付不足款项弥补农场主。这就是沿用到今天的无追索权营销贷款。据统计,1932—1936年,政府直接支付给农场主约15亿美元。
 
另一家公司是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其功能就是将CCC公司所获得的抵押粮食向城市贫民进行免费发放。1934年至1937年间,该公司曾将价值2亿美元的数百万磅粮食分配给城市救济机关。
 
两家公司同时在内华达州成立,董事长、副董事长、财务总监均依次为联邦救济署署长霍普金斯,农业部部长华莱士,联邦紧急公共工程署署长。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政策并未根本上解决农业过剩问题。通过二战之后的“马歇尔计划”,向海外出口美国粮食成为一项固定的政策,即美国对外粮食援助计划。当时的苏联由于不愿听从美国改变政治经济体制的援助要求,退出“马歇尔计划”,在东欧国家范围内实施对抗性的“莫洛托夫计划”。这也导致马歇尔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威廉克·莱顿和乔治·肯南无形中将“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战争加入到了农业出口之中。

三、低价格+高补贴策略背后隐藏的巨大经济效益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粮食出口的需要,美国政府采取了低价格+高补贴的策略。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六种主要农作物40年的数据中,玉米净利润共有13年是正值,27年是负值;小麦仅有4年是正值,36年是负值;稻谷和玉米一样,13年是正值,27年是负值;燕麦9年正值,31年负值;大豆情况稍好,24年正值,16年负值;棉花9年正值,31年负值。

表一:1975年至2014年美国玉米、小麦、稻谷、燕麦、大豆、棉花净利润 (单位:元/亩)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为了保证美国农民不赔钱,美国政府给予了高额补贴(见表二)。
 
表二:2005-2014美国政府直接支付农业补贴金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政府的直接补贴还只是补贴中的一部分。美国农业补贴主要分为贷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和农产品贸易补贴五大类。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02年至2012年,美国农业总补贴为2516亿美元。平均每年高达251.6亿美元。而根据《2014年农业法案》,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预计法案规定的项目在2014-2023财政年度相关联邦政府直接支出为9560亿美元。年均补贴数额更是惊人——950亿美元!
 
说到这儿,您也许会问:美国政府为什么呀?纳税人同意他这么花钱吗?有什么必要吗?这样不是便宜了农产品进口国比如中国的消费者了吗?
 
答案是,种植业的亏损首先换来了农业上游产业如农业地产、农资集团、农化集团以及电力、水利等相关行业的增长。
 
从2014年美国农产品成本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土地所有者、农机行业和农化行业等占等据着怎样的地位。见表三。
 
表三:2014年美国农产品成本表(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美国农业部)

注:1.“其他”包括维修保养、设备租用、定制作业、市场营销、存储和运输、保险费用及其他费用。2.“利息”“折旧”包括运营商住所相关的费用。

2014年,全美农业总的生产费用为3903亿美元,其中,饲料商拿走了637亿美元,动植物种子企业拿走了539亿美元,化肥企业分掉了281亿美元,农药企业的是158亿美元,石油和电力公司分得236亿美元,银行拿走了156亿美元的利息,地产商收取地租211亿美元,政府还收取了143亿美元的税费。而在地里干活的人一共分了345亿美元的工资。
 
这些市场主体完全依靠美国农业的扩张而发达,无论农产品利润是正是负,他们都是市场的赢家。
 
其次,如上所述,美国通过粮食对外援助,帮助受援国恢复工农业生产,然后采购美国的工业产品,使得美国工业品出口大增。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用农业的亏损赢得了美国国家利益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实现。
 
至于补贴中国消费者表面看的确是一件好事,但是经济是个循环圈,美国模式打击的是一个国家的种植业基础。种植业是战略产业,在国际政治的牌桌上,控制了它则可以换回来另外的利益,而这些利益无一不最终牵涉到消费者。

文章来源:由“非官芳解读”公众号选摘自《一号问题:中国农业真相》,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原标题:1933年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