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准 | 贸易战中的中美农业问题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9-08-22     阅读:1855 次
食物主权按:许准老师在文章中指出,多年的中美贸易过程中,中国农业逐渐形成了进口量和补贴“双高”并“双增长”的现状。他分析了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中国农业愈发依赖农产品进口,不仅仅是食物,还包括了棉花等其他农产品。而农业高补贴的主要原因在于粮食安全,但对于不同的主体,政府的高补贴却并不是一碗水端平,其往往更加偏向于规模经营的大户,其他农户很难直接受益而艰难度日。作者进一步认为,进口量和补贴“双高”并“双增长”的现状是与农业资本化的扩大趋势相配合的,一方面,用补贴促成了本国新兴农业资本的兴起,另一方面,用进口满足了城市化和工业资本的要求。

而中国农业如何摆脱紧迫的现状?其根源并不在于美国是否发起或停止贸易战,而在于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能否意识到我国农业的危机,能否避免愈发依赖农产品进口,能否避免深陷农业资本化不断扩大的泥淖?


贸易战打到现在,眼拙的也能看出项庄舞剑,意在别处。美国的斗争着眼点并不在贸易本身,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中国形成钳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农业产品是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重要一块,但在这次“贸易战”中不算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在这篇短文里面,不会深入的探讨“贸易战”的成因,而只是简单的探讨一下中美农产品贸易里面涉及的几个小问题。

首先,一个大的趋势是,近20年来,中国愈发的依赖农产品进口了(这里不光是食物)。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2017年为止,中国大豆进口增长了将近6倍,小麦进口增长了5倍,棉花进口增长了超过20倍,其它大宗商品均有相当幅度的增长。这里面来自美国的不少。

美国的转基因大豆 | 图片来源:百度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字,从2001年到2013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金额从约20亿美元上升到了290亿美元。这是一个巨大增长。从2014年开始,进口金额就不再上升,甚至开始下降,在贸易战开始后的2018年,进口差不多被腰斩了,从2017年的大概240亿美元变成了130亿美元,基本上回到了2008年的水平。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农产品里面,大豆有非常明显的下跌,2016年的时候,美国出口了142亿美元的大豆到中国,2018年,这个数字掉到了31亿美元,基本上主导了整个中美农产品贸易的走向。虽然没法直接知道这里面转基因大豆的份额,但是因为美国90%以上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中国进口的大豆估计也差不多。

尽管对美进口暂时出现了下降,但是中国的大量农产品仍然需要进口,这个条件不改变,从美国进口肯定会回升。这种回升未必会马上回到2013年的高峰水平,因为进口的放缓是跟整个中国和世界资本积累的放慢相关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从美国的棉花进口在本世纪初快速增加,从2000年不到6000万美元到2008年超过16亿美元,这里面当然可能有一部分是本国最终消费,但是绝大部分是用作了出口纺织行业的原料。在2009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中国从美国的棉花进口就迅速从16亿缩水到了8亿多的规模。

在2013年,中国仍然还从美国进口超过20亿美元的棉花,但是那之后就迅速显出颓势,而且跟贸易战没有直接关联。2015到2018这四年时间,中国从美国进口棉花都没有超过10亿美元。这无非是表明,中国纺织业在相当长时间里面行情不佳,进而进口就少了。但是在短期内,整个农产品进口的相当程度的回复是完全可能的,实际上,2019年前几个月的对美国进口贸易数据已经表现出了上扬的势头。

第二个,另一个大的趋势是,中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差不多一直在增长。这种补贴包括对农业生产者,农机,种子等的一系列支持。如果按照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数字,中国农业补贴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已经从2001年的不到5%,增加到了2016年差不多15%。这个大概是什么水平呢?在2016年,欧盟的平均水平是21%,日本韩国差不多50%,而美国历史上一度补贴水平很高,现在不到10%。

这种补贴背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粮食安全的考虑。从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粮食自给率的确是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如我之前的一篇文章里面展示的世界历史格局中的中国粮食安全,基于官方数字计算的粮食自给率从加入WTO之前的95%以上一直落到现在接近80%。

粮食自给率的不断下降 | 图片来源:人民食物主权

大家都记得90年末期三农问题的讨论,那是否定集体道路之后农村危机的第一次得到官方的承认。在那种语境下,加入WTO之后,农业部门能否撑得住,在长期内都是一个真实的忧虑。不管是取消农业税,还是后来实行的各种补贴,都是希望尽量维持住80年代以来家庭农业的努力。但是同时,这些补贴并不是一碗水端平,而是往往偏向于规模经营的大户。所以这个补贴的增长是与整个农业资本化的趋势相配合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农业补贴的增长,并没有能够减少农业进口,实际上,农业进口增长和补贴增长是同步的。这种补贴+进口双增长的模式,在一方面,用补贴促成了本国新兴农业资本的兴起,另一方面,用进口满足了城市化和工业资本的要求。这种格局,恐怕是精英们目前所乐见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两边讨好。农业补贴高一点,小农能苟延残喘,农业资本也能逐步扩大,整个国家的农产品供应能保持稳定。

但是中国的农产品供应并不足以满足当前工业化城市化的要求,所以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这样能维持较低水平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以及工业资本可接受的利润率水平。所以,即使在资本积累逐渐放缓的条件下,我想补贴仍有可能会继续出现一定的增加,维持这个补贴+进口双增长模式。

根据上面提到的,我们也许可以推测,尽管中国加了农产品的关税,尽管美国在抱怨中国农业补贴多,但是到最后,估计双方的决策层都还是会愿意维持过去的这种模式的。这也就意味着,在贸易谈判结局之后,相对于现在的水平,主粮进口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大豆的进口会有相对快速大幅的回复。

除此之外,还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变化。一个是关于猪肉的。由于非洲猪瘟现在在国内影响颇大,很多国际上分析估计中国会损失三成的存栏量,这就很有可能需要从美国加大进口。过去对美国猪肉出口的一个重要限制是饲料里面的瘦肉精。美国的大量猪肉都有瘦肉精,而中国并不允许这样的猪肉进口。现在在国内猪肉供给大减的条件下,贸易谈判会不会最终放开对瘦肉精猪肉的控制(台湾地区之前已经放开)?

美国瘦肉精猪肉臭名昭著 | 图片来源:搜狐网

第二个,美国和外国农产品会进一步的深入到中国腹地。在城市里面,便利店,零售店在过去几年有一个大的增长,这些店里面往往都有外国农产品和零食,是一种“质量高档”的体现。在县和乡镇,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开展,所谓的高档超市也逐渐铺开,这些市场里面往往有相当数量的外国农产品和食品。这就意味着,贸易谈判后,美国农产品/零食会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的进入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