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 | 参加阅读小长征,为中国革命打call(一)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20-10-01 阅读:1251 次
食物主权按
今天,是祖国母亲71岁的生日。
回顾往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无数革命先烈、无数共产党人用鲜血换来的。立足现在,畅想未来,我们仍需时刻谨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这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就算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也绝不过时。
为了纪念毛爷爷,食物主权自9月9日以来,特举办了一次阅读小长征的共读活动,我们倡议大家一起阅读曹征路老师的《重访革命史》,然后在文末留言打卡,分享阅读感想。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就是在《曹征路:重访革命史》前三篇推送之后,食物主权的志愿者和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合集,希望引发更多读者朋友们的思考。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参与我们的阅读小长征,在曹征路老师文章的留言区打卡,分享你们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从仍不彻底的“庚子起义”走向现代性、人民性
侯 解
我们的读书小长征从读“庚子起义”开始,刚好2020年也是一个庚子年,这个时间点也巧合得很有意义。
这篇文章给我的新认知是重新认识了“民主革命”的起点,文章的最后写到,“庚子起义只延续了32天,但它打响了民主革命的发令枪,自此中国人民登上了历史舞台”。
“登上历史舞台”是一个有特指的表述,大家都知道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不过,曹老师的这篇文章将1900年的庚子起义作为民主革命的起点,用的是“中国人民登上了历史舞台”,很有意思。
曹老师也解释了为什么庚子起义跟之前的起义行动不一样,为什么庚子起义失败后的民众反应跟过去不一样,舆论不一样。因为庚子起义打出了明确的革命目标,就是要推翻旧制度,要建设一种新型国家,国家的主人是老百姓自己;不是过去的“除暴安良”、“扶清灭洋”,谁造反成功谁当皇帝。
文章最后对“造反美学”,对“现代性”的解读也很有趣。
老 猪
为什么曹老师把“三洲田起义”作开篇,个人认为曹老师分析到这次起义是我国起义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要改变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虽然以“合众”取代封建、殖民不是最理想的,但却为人民运动开创了一个明确的目标。
从“合众”到“三民主义”,到“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这“三洲田起义“确实为这道路打响了第一枪。
“三洲田起义”的队伍,以高低裤脚为标志,使我想起了年青时,被长辈看到裤脚高低,会被指责的。可见这起义一直是被丑化的。
侯 怡
“于是,1900年10月6日,农历农历闰八月十三日,这个金风秋月乾坤朗朗的晚上,中国跨入了另一个时代。”
看到这句,颇有些感动。跨入另一个时代的第一步,是失败,但谁能否定它的意义呢。
后面还有“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失败,革命的理想才逐渐清晰。”
失败不是零。历史的进步是一次次失败堆积出来的。
侯 群
曹老师重访革命史的第一篇,选择从一次失败的革命开始,很独特。我之前光知道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而三洲田起义是不知道的。曹老师的笔使这次起义变得鲜活生动,如在眼前。
辛亥革命以及之前大大小小失败了的起义,之所以是革命,而不仅仅是造反,可能就是如曹老师所分析的那样,是有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国”的纲领。
三洲田起义与戊戌变法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一为革命,一为改良;而与三洲田起义更相近的可能是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它们应该在同一条延长线上,只不过三洲田起义更具有现代的特征,就是曹老师说的“他们要推翻的是一种制度,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国家,国家的主人是老百姓自己”。
曹老师这样去阐释“现代性”,而且我觉得其中又突出了“人民性”,很受启发。因为后面还没有看,所以后面应该还会涉及什么制度,什么国家,什么样的百姓,“现代性”也会展开更加丰富复杂的内涵。
后来想到一个问题,三洲田起义一开始“参加密谋的有当地绿林、三合会,以及广州洪门的首领”,后来义军发展到二万人,都是什么构成?算不算发动群众还蛮成功?后来为什么失败了呢?感觉还是缺少特别有组织纪律的政党和军队。
还有一个因为都是庚子年而瞎想的:1900年也在闹义和团,同盟会与之完全两条平行线啊,没想过要有任何交集?
侯 泓
孙先生实际的功名是在北伐之后。是因为北伐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这使得孙先生在两岸都被称为国父。
三洲田起义,以及后来同盟会组织的各种起义,始终笼罩着列强尤其是日本的身影。这些列强的目的自然不是帮中国人民建立统一的中国,而是希望像北美最初13个殖民地一样,让中国分裂成多块,各自为政甚至为敌(合众国或邦联模式)。
换句话说,同盟会最初的目的就是要搞各种“独”,这也是他们最早搞暗杀搞起义时,社会舆论并不接受的原因。
也因此,清帝逊位后还有张勋复辟,还有各地军阀割据混战。根子还在于同盟会其实就是套了复汉的大帽子、有了喝过洋墨水好汉的绿林山头总汇。
侯 群
是,刚看了个简介,孙中山是比较倚重列强的支持,但后来日本人给三洲田义军的武器都是锈的。所以说,还是不能高估其人民性。
三 生
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一次起义,也是历史课本上从来没有过的一次起义。又让我重新认识了近代中国的发展线。君主立宪,与共和政体,再到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经历了太过的苦痛,人们更不应忘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才能以史为鉴,才能真正有历史观的形成。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走上历史舞台。民族的崛起,万望不敢忘记生养党的中国人民。
悟 稻
三洲田,有明确的目标纲领,有对清王朝彻底的行动决裂——剪辫子、红头巾红腰带、卷裤脚,推翻王朝,建立合众国,这是思想文化观念的革新。起义目标清晰,从沉睡的迷梦中唤醒人们觉醒,这是一个了不起开端。不再是思想行动上的改良维新,而是彻底的革新。
二、不知依靠群众,只知对外筹款的资产阶级
侯 菲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前的社会状况,以及中国资产阶级在当时的表现。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是其他的问题也都暴露出来了,资产阶级并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一个新的国家。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资产阶级会受到帝国主义的干涉,他们想要维护独立的主权,但是又需要从国外找钱来解决财政问题,需要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所以中国被列强侵略和压迫的关系并没有改变,也很难真正实现独立自主。
正如曹老师说的,“这段历史已经把中国要取得民族独立、民主革命胜利所需要的种种主客观条件都展示出来了,资产阶级革命迷信资本惧怕列强、不相信人民不依靠人民的特性也都暴露得很充分。”这与我们了解的中共的表现形成对比。
另一点是,曹老师批评了现在的某些知识分子,对历史进行了重新的解释,甚至是改写,想要以“中立”的身份,提出社会改革的方案,其实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社会精英的地位。这些知识分子提出方案,还有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仍然是在维护少数人的利益,普通劳动者是被排除在外的。
我自己其实也对辛亥革命、国民革命的历史比较感兴趣,那个时候不同力量都登上了政治舞台,都提出一套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当时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似乎和我们现在的情况有些相似,不同的团体也都开始关心社会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主张和实践。感觉这段历史可以和现在的情况可以有一个对照和参考。
9527报道
看完第二篇之后想提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一个政党的阶级属性。
比如国民党这个政党的属性,据我所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共产国际马林就和当时共产党在国民党是不是资产阶级的党这个问题上产生过争论。共产国际认为国民党在22年是一个各阶级联合的政党,理由是国民党支持广州的工会组织,出版马克思主义月刊、宣传社会主义云云···
侯 怡
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也支持工会,罗斯福的妻子甚至和美国共产党有些来往。今天也有一些自由派也支持工会,美国也利用一些国家的工会搞颜色革命。我好奇的是共产国际怎么会这样判断国民党,毕竟列宁和布尔什维克曾经和形形色色的改良派斗争过。或许22年的时候,看上去,国民党是当时中国的希望。当时的资产阶级是要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是与法国大革命这种经典的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前怕狼后怕虎。
读今天这篇,真觉得穿越:列强支持袁世凯,挤兑孙中山,这种操作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还在进行中。而且现在的“自由民主”竞选体制,似乎更方便这种操作。
津巴布韦的农政学者Sam Moyo,讲到非洲土改问题,他就说,非洲独立后,有些国家不敢搞土改,就是怕外来干涉,怕引发内战。
和孙中山他们恐惧帝国主义干涉,“小心翼翼地力图避免革命损害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利益”,很相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中外差不多。
侯 宇
“孙中山一生都在筹款。”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啊!
侯 群
对于曹老师的第二篇的随感,我还是顺着革命与现代性来想。
在像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革旧出新,所谓的现代性往往体现在各种“反……”上面。像反帝反封建,都是应有之义,然而辛亥革命体现的却是各种不彻底性。“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不是就是一个排满的口号?我不很清楚其反帝反封建的内涵,而“平均地权”似乎也没做?是不是到了国共合作以后才做的?“建立民国”倒是实现了,却流于形式。
曹老师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所做的各种妥协做了特别生动的描述。而特别发人深省的是:当更为彻底、不妥协的共产革命已经进行了多年之后,还可以反动倒退到辛亥革命以前,那就是以袁伟时为代表的对革命的彻底否定。
我不知道这种思路是不是在知识分子当中最为突出,而曹老师的讽刺则是直接揭出本质:“说白了,就是想要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向往的理想社会:锦衣玉食地供养着,还要有制约权力的地位。”看到这样的揭示真是忍不住狠狠点头,因为现实中这样的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真是太多了。
最后提一个问题,就是看到孙中山到处筹款引发的,把希望寄托在国外的资金援助上当然是幻想,不过革命经费是不是也很重要?换言之,没有钱,革命是可能的吗?我党也受到共产国际以及苏联的资助,而俄罗斯当年的革命,钱从哪里来的?(还想到我党后来在延安是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但总而言之,还是得有资金,关键是资金的来源。)
侯 马
曹老师的历史知识真的很渊博啊,立场更是没得说的。这本书如果出版,就是中国的“人民的历史”。
看了曹老师的第二篇,颠覆了我许多观念。因为从小生长在广东,基本上没有听人讲过孙中山一点不好之处。所以当了解孙中山反清不反帝的时候,确实很意外。另外,因为家里住黄埔军校旁边,对“中山舰”略有所闻,但不知道叛变的陈炯明是孙中山一手扶植起来的。现在重新审视历史教科书,会看出其明显的意识形态。
最近二十年,出于统战的需要,黄埔军校每年都接待很多台湾“游客”,因此里面的措辞当然要修饰。不过,联系DM写的99公益日的文章,在民间近年来也有一股为国民党翻案的浪潮。
返朴归真
重温历史,尊重历史,继往开来。列宁曾说过,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多么深刻的思想!
悟 稻
看不到民众的力量,将革命依靠的力量寄托在列强、少数人手里。拉扰帮会、军阀为其军事力量,这样组建了一个没有信仰的力量,只为各自利益而战的队伍。依附他人力量,这是中国资产阶级天生的软肋,必然会导致牺牲已有的原则,对外投降,成为在华利益的代理人。
思想观念散乱,就无法形成力量。当然这是时代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对(革命)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初级到高级。辛亥革命剪掉了辫子,在意识上破除了皇权,砸烂了旧秩序旧观念,为后来思想文化革命打下了基础。历史的经验需要总结。孙中山接受了过去的教训,在苏俄的帮助下,重释三民主义。在新的思想旗帜下,联俄联共联合工农,组建自己的队伍,从此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的画面。
三、让我们恢复对历史的感知和对能动性的感知
侯 牛
我读曹老师的文章,写到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人的思想变化,和行动上的不断调整,我觉得很有触动。曹老师这样的叙述,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感知。行动和实践是摸索中不断形成的过程,不简单依赖一蹴而就的真理。对于中国现实的把握和实践,也是在调整中形成的。对这一点有了认识,我觉得在现实中,我们也能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不断调整和探索。其次,读完之后,我也想到早期的其他一些思想者和实践者,譬如向警予、王会悟等等。
侯 怡
的确,当革命被神化,抹去了“成长”的烦恼,对后代来说,这样的革命叙述不是赋权,而是dis-empowerment,让后代感觉自己的渺小和无能。曹老师的革命叙述,让我们“恢复了对历史的感知”,也让我们重新感知自己的能动性。
老 猪
读曹老师这篇回顾,领悟到近代社会改革与革命,首先觉悟的多是知识分子,但真正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又必须由工农广大群众完成。而知识分子在过程中能否走到这阶段性的胜利,最关键一点是能否与工农结合,为工农谋利益。否则,很容易走向改革与革命的对立面。而文中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今天近百年,也说明了依靠广大工人农民,才是共产党致胜的唯一依靠。
在依靠谁的问题上,毛主席真能做到马列与中国结合,没有生搬硬套俄国革命更多依靠工人,而能更面向农村,这正是真正的中国特命民主革命。49年取得成功后又进一步壮大工人阶级,团结利用民族资产阶级。这一切都是与中国国情相切合的,也是开创性地运用马列主义。
侯 群
曹老师的第三篇进入到对于现代政党,尤其共产党的成立的梳理。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现代政党,而党的纲领很不一样,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差别很大,但是在中国“反对列强打倒军阀”的现实要求下却能达成合作。
我自己对曹老师举的邓中夏和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中的例子印象深刻,它们让我感觉到革命的纲领、先进的理论固然重要,然而主义如何落地生根?却是更加复杂的问题。
实践性一定也是共产党作为政党的现代性的一个方面,然而如何看待群众,甚至如何看待群众落后的一面?早期共产党人的精英心态要改造,而先锋队又不能当“群众的尾巴”,否则现代性又从何体现呢?这里面的张力,哪怕是后来以至于现在都仍然存在的状况。这也是我在阅读此篇时体会到强烈的现实感的原因。
八 戒
任何一个成熟的政党总要走过自己的童稚期,而代价很可能是血的教训,但是并不能因此取消童稚期这个阶段的意义。
文末曹老师尤其强调要区分博弈均衡和矛盾斗争,博弈均衡其实是我们熟知的“宫斗剧”其实很可以是同一个阶级内部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利益争夺,两个利益团体对社会的方案肯定没啥质的不同,而真正的矛盾斗争,必然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
小风仔
“在西方叫博弈均衡,在中国这叫矛盾斗争,历史虚无主义者是假装看不得这一切的,历史唯物主义者偏偏认为这是一切生命体成长的必然规律。”
如何辨别真假马克思主义,大概也可以从历史虚无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中鉴别,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从来不逃避害怕扼杀矛盾斗争,而是大胆的承认应对接受矛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