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 | 参加阅读小长征,为中国革命打call(三)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20-10-06 阅读:1723 次
导语
为了纪念毛爷爷,食物主权自9月9日以来,特举办了一次阅读小长征的共读活动,我们倡议大家一起阅读曹征路老师的《重访革命史》,然后在文末留言打卡,分享阅读感想。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是在《曹征路:重访革命史》第七篇和第八篇推出之后,食物主权的志愿者和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合集,希望引发更多读者朋友们的思考。
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朋友参与我们的阅读小长征,在曹征路老师文章的留言区打卡,分享你们自己的阅读体会。
一、对现代性的反思
侯 爽
为什么毛主席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我认为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老实的态度,二是科学的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
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老张聊天,也谈到这个话题。他说有个老同志跟他说,毛主席为什么比别人更会总结经验,原因之一就是他很老实,犯了错误敢于承认,并且把错误当做一次学习的机会,因此才能不断进步。
老 猪
“可见贪大求洋急于求成在那个时代就存在。”那个时代就存在!今天不但存在,而且更严重了!
另一点很深的感想:毛主席在调查探索过程中,面对的面很广,也不因求教者的资历、背景、社会地位,更不会唯“精英”是问。而特别注重基层。
侯 农
我想宏观上谈谈“现代性”这个问题,因为这是曹老师整个系列的主题,也是驱动我阅读的一个问题意识。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这几个词,是我们对历史的基本分期,把分界点定在哪里,就说明我们的历史叙事依照的是什么标准。这是一个历史认识论问题:(1)我们不外在于历史,我们是历史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描述历史的时候,我们也在理解当下。(2)所以,对中国的“现代性”的界定就牵涉到我们如何反思当下,牵涉到我们选择怎样的道路的问题。
拿我了解的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来说,一般会将晚清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这一阶段的文学叫做近代文学,把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 阶段的文学叫做现代文学,1949年以来的华语文学叫做当代文学。这个标准是从语体、文学制度、政治体制这几个标准划分的。把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节点定在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上,文学开始向“人的文学”、启蒙的文学转变。这个现代化的标准是德先生和赛先生那些西方启蒙运动的价值观念。在这种叙事模式中,现代并不是中国本土的产物,而是输入的。联系之前读书会讲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我觉得可以将其理解为资本主义全球化对中国的冲击的产物。
另一方面,在外国文学史,或西方文艺理论史这两个学科中,对现代性的理解则是从西方的角度展开的。西方的现代性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有大量反思和批评的声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都可以被视为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到了20世纪这种“批判”更多了,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造成了巨大的幻灭感,启蒙理性或许会走向自我毁灭,现代性指向的是越来越严重的异化和压迫,而非曾经承诺的自由解放。这种分析很快就被置换到中国当下的语境中来,于是对工具理性、文化工业、消费主义的研究成为文化研究甚至文学研究的公认主题,中国的学术界是西方思想的陪跑者。
这样两种宏大的线索编织出来的现代性的历史中,不能说没有中国自己的声音,但是中国只是被西方的尺子丈量,我们缺少自己的一把尺子。不要忘了我们一开始说的“历史认识论”,对历史的描述涉及我们对当下的理解。当我按照上面两个公认的历史叙事方式描述世界发展的基本线索的时候,实际上暗含着几个前提:(1)只有一种现代社会(2)现代起源于西方(3)西方发生的中国也会发生。这是一种目的论的历史观,本质上类似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但是,曹老师对现代性的定义则不是这样的,根据之前的几篇推送,我找出了跟现代性有关的片段:
1. 现代性是指区别于古代国家的发展变化着的那些要素特征。它不仅是时间的,预示着历史的动向,引领着潮流浩浩荡荡;它更是空间的,意味着历史的多种可能性,人民有权选择不一样的活法。
2. 革命向哪里去?革命依靠谁?革命为了谁?现代性追问再次突显。
3. 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1927年的现代性概念,不但是时间的,空间的,而且是实践的。这个概念在历史转折关头很容易成为试金石,真革命假革命反革命都得到了检验,他们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们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4. 所以现代性不仅是时间的,空间的,实践的,也是学习的。
5. 现代化就是先进性,谁的思想更先进更符合实际,更有效,谁就能得到拥护,带领这支要造反要革命的队伍往前走,向前走。
曹老师承认现代性的价值(区别于古代国家发展要素的东西),它是有先进性的,但是判断这些价值的标准是能不能得到革命者的承认,而非某些抽象的教条。也就是说,这个价值不仅仅是时间的(线性的目的论)而是空间的(多样化的、同时并存的),所以现代性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了,它被剥夺了具体的含义,仅保留为一个“方向”,成为了“革命的目标”。根据这一前提,我们就可以解释什么叫做实践的现代性,和学习的现代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概念,历史是由具体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构成的,而非抽象的概念;人的思维起源于实践,而非神圣的天国,所以学习来自于实践而非玄想或掉书袋。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曹老师的思路顺下来了,在毛主席的物质生活实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完成了从实践中而来的“学习”过程。
虽然这是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但是曹老师通过现代性这个概念,将这段历史放入了我们现代的历史叙事,纠正了我以往的一些错误看法:为什么还要谈南昌起义,为什么还要谈秋收起义井冈山、长征,国民党不是早早地就溃败台湾了吗?除了感受学习红军当年的革命精神之外还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吗?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向前看,思考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真正地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吗?
实际上,我们如果将上述这些内容放入现代性的历史长河中的话,我们就会发现,49年之前、WG、78年以后这些历史阶段,都应该被放到“空间的、实践的、学习的”现代性中来理解,因为它们构成了一条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历史,它们之间或许有“断裂”,但是挽救被断裂的历史才能为立论未来奠基。有一个宏观的历史线索,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该往哪里去。
前几天保马发了一篇几年陈映真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从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中国一直循着激进的、社会革命的道路往前推进,其顶点就是新中国的建立。台湾,作为被割让出去的殖民地,它的最进步的知识分子不但了解这一进程,而且还有不少人从各种途径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中。这样的历史发展在1950年以后的台湾,完全被切断……
陈映真的大幸,或者陈映真的不幸,在于:他竟然成了那一场大革命在台湾仅存的“遗腹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映真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理解曹老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系列的中国革命纪事,或许就是为了从重建革命的历史叙事出发,从挽救中国革命的“现代性实践”出发,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自认为中国没有历史,西方才有历史),为我们当代的社会实践划定一条正确的轨道,走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侯 山
能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应该具备如下的素质:没有个人的小算盘和利益、不担心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致、没有固执己见的执念,同时,心里也自信地知道为了集体利益所要谋求的目标是什么。回顾身边的人和事,任何一个小小的机构和小小的群体,都会有诸多不同意见,而带头人的素质是小小机构和小小群体的氛围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侯 群
这一篇“1928年的毛泽东”写得真好。看到曹老师写毛泽东“当时真的不会打仗”忍不住莞尔,我们比较习惯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而往往容易忘记战神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的人的成长。
中国革命也是如此,找到正确的方向也是不断试错、不断纠错的过程。像改造旧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现在看起来多么普通!
记得有一次跟一位台湾的左翼朋友聊天,他说起自己第一次读到这个东西的时候很纳闷儿:“借东西要还,这还用说?这不是常识吗?”后来想明白了:原来旧军队是拿东西根本不还的。所谓“现代性”,具体到实际的革命当中,就是一点一滴的对旧世界的改造。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的革命者之所以能够建立起对世界的正确认识,能够总结出正确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可能就在于他/们摆脱各种机械的教条的模仿(不管是模仿西方还是模仿苏联),真正从现实出发,把握住如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现实性”,从而做出符合现实要求的判断,同时也就建立起了自己的主体性。所谓的“学习的现代性”,是否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侯农对现代性的梳理,最振聋发聩之处,是指出当今最主流的两大关于现代性的历史叙事完全将革命,尤其是共产革命的内容排除在外,即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这一点甚至成为很多人的常识,我刚刚听一个学者谈中国历史,好像中国历史就是封建专制史的绵延,从古代到现代到当下都一样,中国革命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或者即使发生了也好像没发生一样。很多人就是这么看的。然而实际上,在对资本主义反思的诸多派别中,马克思主义不就是对资本主义最激烈最深刻的批判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革命不就是要以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吗?这些都在中国发生过。侯农说,要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现代化的历史叙述,这是对的,也是必须的。而且,由于革命的内容的进入,也必定会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单一叙事。
侯 怡
侯农的读后感,也很触动我。蒋介石国民党那套,估计他也认为是中国的现代性,梁漱溟也向往中国的现代性。相比较而言,国民党代表的那种现代性(本土精英政权依靠地主阶级,依靠买办),在当时的广大的第三世界,更常见一些。与此相比,中国革命所代表的现代性,是最具有革命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最先进的。
因为被证明不是空想,而是可行的,中国革命对第三世界的人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召唤性(全球毛主义,特别是第三世界毛主义的一度蓬勃。今天印度仍然坚持的毛派根据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革命也是世界性的。
老 猪
忍不住先就“毛泽东思想对全球第三世界的意义”说几句。我听过看过不少后40的公知说法,把毛思想对世界革命的影响定义为“输出革命”,还说是违背马列主义的。反而现在的经济、资本输出才是对世界积极的贡献。
当时很觉得不对,但又不懂得批政。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不用刻意“输出”的。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民,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资产阶级等压迫,感觉到要改变,就会反抗,就干革命。就自然会去寻找指导他们的革命理论。
我在那年代,无论在国内或在港澳,都没有感到“输出”的压力。反而是爱国力量主动追求的。
侯 马
原来曹老师的“现代性”指的是如何用社会主义现代性来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现在对曹老师的写作意图更理解了。确实,当代西方大部分文学和人类学理论都致力于批判“现代性”,尤其是后结构主义理论,但是并没有探讨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因此是看不到出路的。大家的讨论对于如何思考中国自己的叙述很重要。
我还有一个问题,工农武装割据的“割据”是什么意思?
八 戒
割据政权的意思吧…我的理解哈…与敌区、白区相互区分开,占据农村或敌后根据地,搞自己的政权,所以说延安时期,共产党在延安的割据政权实践,其实是在锻炼自己的执政方法。这是苏联共产党人缺乏的历史经验。
侯 群
八戒解释得挺到位的。其实咱们对封建割据,军阀割据都能懂,而当年的革命根据地其实就是红色割据嘛。附上一段毛主席的原文感受一下:
毛泽东·井 冈 山 的 斗 争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
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
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
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
(1)有很好的群众;
(2)有很好的党;
(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
(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
(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人在天涯
所以,有人说主席那时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一言不合,就驳倒一大片,总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等等,这些说法,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是有意无意的污蔑。
小风仔
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学习必须为实践服务,否则将是死的学习,教条的学习,学究式的学习。普通劳动群众是天然的实践者,无产阶级革命者只有善于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才能把学习变成活的学习,才为他们更好的服务。
悟 稻
海归、空降、洋教条、他人指导的革命实践都被现实证明是行不通的。所遇到的问题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学习,进行总结,加以提高,指导实践。
向本土人们学习,向有经验的土匪朱聋子求教,在实际斗争中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加以提炼指导下一次的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检验、完善、提高。
二、什么是实践,党的阶级性如何确立?
八 戒
实践首先要确定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其实曹老师写到的,党的幼稚期,甚至gm也确定了为了谁,依靠谁,但基本上都是从苏联学的,gm幼稚期学西欧还有日本…都以模仿为主。毛泽东开始,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实际情况有准确的分析,而且不是书斋分析,纵观抗战解放过程,第一代大浪淘沙出来的领导人,打到哪里,割据开到哪里,就对当地进行深入了解,推行相应政策,对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不同地区的人,犄角旮旯的事,都十分了解,既有通盘掌握又有重要细节了解,这个是非常厉害的。
理论联系实践,自力更生,这些耳朵能起茧子的俗语,我学生时代听了只觉得无聊,教条,现在回想起来,是上学的时候已经脱离那种实践带来的感觉了。现在重新学习历史,自己也更成熟些,这些才又活了起来。
理论联系实践,发现实践遭遇失败,然后再从实践联系理论。
从西欧德先生塞先生,到苏联马克思主义。支部建在连队,通过学习,慢慢,兵也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也是兵。有机性就出来了,全面性也出来了。
反观现在,比如,研究圈,也说实践,抽烟也是抵抗,不去填写表格,或者,骂骂体制,迟到早退,也是实践,进咖啡馆,看马克思主义书,也是实践…正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生活内容实际,反映了生活内容和视野的窄化固定化,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还有,观看高雅艺术展览也是实践…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毛他们按照自己之前的出身,实践就应该是茶馆里喝喝茶的实践,但毛他们没有把自己框在这个局限里。
艾 米
1928年,随着党员公开征收,许多投机分子混入党内,党取得胜利时,他们便分享“红利”,党失败时他们就逃跑和背叛。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共产党的历史上的第一次整党运动,当时叫“洗党运动”。
党运动最大的难点是思想建设。一些人认为只有工人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一个有大量农民出身党员的党是农民党。比较突出的事例就是硬把工人出身的向忠发推举为“总书记”,培养了一个腐败分子,这也是党在幼年期必须付出的成长代价。
但其实,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纲领才能决定党的性质,出身不是决定一切的。在党内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下级有说话权力,有权对上级提出批评建议,领导干部处处以身作则,同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这样的政策才能真正树立党内的优良作风。
侯 怡
看完今天这篇,一点感想:中国革命的现代性,不是少数人的笔墨运动,而是动员了中国最底层、最大多数人的一场实践运动。
这个现代性的伟大和宝贵,在于这是千千万万人的实践的积累、是多少探索、多少学习、多少牺牲换来的,而在这一波澜起伏的过程中,中国革命现代性的实践,是理论的实践和实践的理论。
侯 群
曹老师第八篇,党的阶级性,照样是重要问题。
记得李泽厚1980年代“救亡压倒启蒙”的名篇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判断,里面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判定为农民革命,所以跟封建性接续上了。而曹老师的此篇则揭示出新启蒙知识分子看不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
革命的主体,或者先锋队的党员应该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曹老师的研究说明“社会出身不是决定一切的,只有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纲领才能决定党的性质。”也就是说,只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获得了无产阶级意识,才可能保证其先锋性。否则,就只会产生大量的投机分子。共产党的洗党,整党,就是不断保持其无产阶级性质的重要方法。当然,具体的情形又是十分复杂的。
侯 鼓
唐老师的评论和曹老师这章的内容都十分重要。如何划分阶级,庸俗阶级划分按照收入职业教育,量化。马克思的阶级按照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前三十年按照出身。革命实践中的阶级加入了主观意识内容,阶级意识和觉悟,从而使阶级的划分不至于僵化。
铜豆子
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小风仔
“党员的社会出身不是决定一切的,只有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纲领才能决定党的性质”,“党的阶级性一旦被模糊,党内的无谓争斗便突出起来”,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特征,所有回避模糊淡化甚至否定阶级性但又对外还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政党党派,已经失去了其基本性质,必然走向反面。
悟 稻
思想文化的革命,是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出身不由己,但指导人日常行为的思想不可忽视。
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在革命的征途上,一定要分清。谁是可以依靠的人,谁是同路人,既要联合,又要防止其破坏。
在顺境时,会有大量锦上添花的投机者,糖衣炮弹会击中很多意志薄弱者,会被腐蚀变质,成为阶级异已者,成为资本权贵官僚的代理人,将革命引入歧路。
如国民党无原则的拉帮派,军阀,筹钱,只会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投机者,这些人会真的革命和建设吗?有数量没质量。如什么改开,各种投机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者手中,其指导思想自然是为权贵资本服务。
无产阶级文化思想的建设须年年整月月建日日新。它能坚定的指引人类走向光明大道,能从容面对一切顺境和逆境。
侯 山
特别理解革命的迫切性,但是哪一次因为迫切需要而采取的急切行为可以起到真正和长远的作用呢?哪怕到后来,我们伟大的共和国成立了,是一次革命成功的超级壮举,而回顾这70多年,30年河东30年河西,我们的道路依然千回百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