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讨论|《她愤怒时很美》:美国女权运动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何不同?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20-11-02 阅读:2311 次
导语
本纪录片发行于2015年,聚焦1966至1971年,20世纪第二波女性运动浪潮,各流派女权主义为争取女性权利愤怒发声。女权运动从由白人中产女性主导,到有色女性参与并创立分支,到性少数群体分化出来并创立自己的机构,其中经历了很多的挑战与重构。她们一直在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战斗着,她们烧掉她们不认可的学位证书,她们罢工,她们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经验,她们组成自我保护小组去黑暗的地方巡逻保护当地的女性,她们写诗读诗,她们写歌、组成乐队唱她们想唱的歌……
在纪录片的基础上,我们延伸讨论了更多的问题,比如: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有何不同?女权运动到底要做什么,它想要建立什么样的新的关系、什么样的更加合理的社会?女权主义组织如何保持独立性?女权运动如何能不被资本主义诱惑?
作者 | 侯群、9527报道、阿菜、尧文
整理 | 嘻嘻嘻 、侯米、闫雪雪
责编 | 丁卯
排版 | 童话
一、女权运动的历史背景
纪录片是关于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当时正值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世界范围内的女权运动第一次浪潮大约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期,参加运动的女性群体来自于经济基础好、家境优渥的上流阶层,她们的主要目的是争取政治权利、工作权利和受教育的权利,希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投票权。这一次的运动也确实使得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和投票权。
第二次浪潮大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成为社会运动,改变了社会的观念。其主要人群涉及到不同阶级、肤色的女性,这次运动更加强调女性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比如要求同工同酬、获得身体的自由、有堕胎的权利等等,黑人女性和性少数群体也在这次运动中发声,争取自身的权利自由。
而关于第三波女性主义浪潮,各家观点,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左右,与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相结合;同时也有人不承认有第三次女权浪潮。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
中国妇女的解放其实是纳入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过程之中的。新中国的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公民权、选举权,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妇女有缔结和解除婚约、生育和抚养孩子、堕胎的权力等等。可以说男女平等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
解放前的妇女。那么小的脚,却依然要干繁重的农活。
新中国妇女社会化程度很高,不仅表现在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还表现在计划经济下的社会化措施,解放了妇女。像大跃进的时候,农村办公共食堂,办托儿所,受到妇女们的欢迎,因为这样促使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帮助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所以当年农村妇女挺拥护大跃进的。
不过后来的研究有一个说法,是毛时代的妇女解放让女性参与社会,投身国家建设,却没有让男性除了社会劳动之外,参与和承担相应的家务劳动,所以女性不得不身兼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职责,其实是加重了负担。
但是并不绝对是这样。也有研究表明,计划经济时期,男性也会拿着票证去兑换食物等的生活用品,这一习惯在上海男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至于产生“上海男人会买菜做饭、承担家务”这种印象。
而且当年总体上说是比较强调“去性别化的”,很多活儿男性女性都能干。有的男性,什么缝补衣服、编织毛衣……这种通常被认为是女性做的事他样样都会,为什么呢?说是因为当年上山下乡,都是在上山下乡时学会这些的。
说到新中国妇女前三十年的权利,还想到一个词儿“例假”,为什么在中国把女性的月经期叫做例假?这其实说的是女性例行假期,享受月经假。新中国成立之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女性,都享受月经假,女性大姨妈期间,可以请假休息并且不扣除工资,这种假期就被称为例假。不过这种假期在改革开放以后就消失了,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也算是一种女性权力的倒退。
三、美国女权主义运动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不同——摆脱国家的束缚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的女性主义运动强调要建立一个不同于国家层面的独立的组织,追求自身诉求的实现。他们提倡不加入任何不以满足女性诉求为目的活动或者党派、组织。这些国家层面的组织机构可能不会解决女性所面临的问题,达不到女性的要求。
而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没有从中国的革命中独立出来,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或者中国共产党把妇女的解放纳入到了自身的革命运动之中。此外,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建国以后,中国妇联组织官僚化、功能国家化的问题。
我们可以由此想到:
1、社会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能涉及到广泛的社会观念的改变、涉及到更多的人群。
2、我们要思考女权运动到底要做什么,它想要建立什么样的新的关系、什么样的更加合理的社会?而如果想要根本改造社会关系或者社会结构的话,社会运动够不够?可能还不够,可能还是需要政治运动。
当我们在反思为什么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争取的权利时得到了之后又失去,以及为什么有些权利还没有争取到。这可能和上诉的两点有关系,如果单单只是社会运动,它可能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更加深刻的政治革命。
四、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主要人群是谁?
在中国,民间搞女权的大多数应该还是自由主义者,就像女权主义者冯媛的解释:要进行一个独立的女性运动,就不要进入任何一个不以女性诉求为目标的运动或者党派之中。她的观点与西方女权运动的诉求和性质比较相似。而自由主义者比较会把中共领导下的妇女运动或者妇联以及高校中比较肯定这个脉络的称之为国家女性主义者。
五、女权主义者组织的独立性问题
一方面我们思考如何保证女性运动的独立性,摆脱国家的控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想到,西方所宣称的完全依赖于民间NGO的女权运动,其实即使在组织上看似脱离了国家,但是它似乎也没有赢得真正的独立。
就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需要四处筹钱维持革命的进行一样,西方NGO也苦于寻求资金支持,反而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寻找金主,做市场宣传和广告营销。也就是说,女权运动即使看似脱离了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上而独立,但在实际的日常生活当中,它无法实现社会运动的经济独立。这似乎意味着社会运动需要社区支持,并且这个社区内有一套民主系统维持和推动社会生产,提供经济支持。否则,女权运动仍然有被资本控制的风险。而在运动中形成“男性都是敌人”、“男婴也是敌人”等观点的社会活动者,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受到资本和身份政治的迷惑(这也可以算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用以分散和混淆女性主义革命路线的方法)。
即使是脱离了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女权主义运动还是会遭受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客观物质比如经济来源的影响,所以独立性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
六、两性社会关系的改变依赖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Richard Wolff在一次讲座中有提到新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一个交集,即在家庭内部是否也存在阶级,女性的剩余劳动是否被男性无偿占有。
在一些相关辩论中,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女性并没有创造有价值的劳动,因为价值只能在市场流通中实现。新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女性的劳动是家庭劳动再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而这部分由女性创造的价值是被资本所刻意抹杀的。
以西方战后主流的家庭模式为例,在多数家庭中,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负责家庭的再生产,男性在外挣工资。女性在客观上确实进行了剩余劳动,因为她们打理家务不会只做自己的饭,只洗自己的衣服,她们的家务劳动是为整个家庭服务的。
Richard Wolff认为对家庭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具有封建性,在此他做过一个类比。在中世纪,封建领主通过礼仪而非合同的方式(譬如将佩剑搭在臣民的肩膀上)宣布农奴对自己的忠诚,这忠诚的最根本体现就是为自己生产剩余产品。在当代,通过婚姻的礼仪、传统,则同样把生产家庭劳务的剩余产品作为女性天然的社会义务。
七、女权运动如何能不被资本主义诱惑?
《看不见的女人》中文版
这方面主要讲到家务对于女性的剥削。
有一本书叫《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这本书中说到女性如何在社会学领域技能上表现出隐形的特质(注:在社会学中女性“普遍遁形“,在“家庭”社会学中“过度可视”(引自《她让家务背后的女人可见——《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中译本已上市),但在家务社会学方面就比较显形。
这本书中讲到的家务劳动中货币价值的计算,书里说到“在2014年英国家庭卫星账户估测的无偿家务劳动达1万亿英镑,相较之下,同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万亿英镑,游离于资本主义市场化框架之外,家务劳动的经济估值施压于主流会计学的信念体系”。
针对现代西方的女权主义现象,想到法国的一些现象,有二个问题提出:
第一,法国的政府部门中有性别平等部长。马克龙政府也会努力的给一些女性职称,以显示与时俱进的政府新形象。但其实这个部门也还是服务于以新自由主义经济为框架基础的政府政策。性别平等部长自己对女权主义的理解也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照本宣科。她的所作所为跟一些反资本反殖民主义的女权分子的努力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国家官方的提倡男女平等的政策一方面是迎合民意吸引选民时事推进而成,另外一方面则是资本主义框架内的用显性的所谓平等遮盖阶级固化下的贫富差异,和深层次的经济教育工作等社会条件的不平等。
由此想到一个法国的政治学家,是一个激进的一个女权主义、反殖民主义者,叫Francoise Verges,著有“反殖民女权主义“一书。她的父亲成立了留尼汪的共产党。在她的讲座中说到如果你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话,那你必定也是反资本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因此,产生了第二个问题,有些白人女权主义,她们是在自己的一个圈子里活动,没有反资本或者反殖民的意识。其实有很多活动可以汇集起来一起组织。但是因为有很多协会都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申诉中,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尽管存在很多流派,但是社会活动比较分散。
八、被女权运动忽略的农村女性群体
改革开放之后,在体制内进行性别议题倡导的空间在缩小,大家转向NGO其实有这样的一个大背景的原因在。
大家看这个纪录片,似乎一直是乐观积极向上地肯定美国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但对比美剧《美国夫人》,我们会发现美国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实际上是由纽约、洛杉矶的高知女性在领导,跟美国中西部那些农村的女性是有一些脱钩的。后来女权运动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也有这个结构性的原因在。
我想中国现在的这个趋势,也是话语权在向都市靠拢,一些经验都是立足于北上广深的一些生活特点。但关注农村女性的人其实偏少,整个声音和论调都是聚集在城市的。似乎性别议题变得非常都市化、城市化、中产化的性别问题。这需要我们反思。
《女性的奥秘》一书英文版
纪录片在表现一些女性接受女权思想的时候提到了《女性的奥秘》,弗里丹的这本书说的就是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的困境。这些人不用工作,相夫教子,物质生活优裕,按照主流标准应该就是理想的幸福女人,但是她们就是不快乐。
弗里丹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写了这本书,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女性价值的实现,引起了很多女性的共鸣,促进了当时的女权运动。不过这里面的女性的苦恼和问题都是中产阶级女性所面临的苦恼和问题,而不是劳动妇女、黑人妇女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兴起的女权运动也有相似的特点,就是它也是小资产阶级女性、知识女性的权利表达,什么“男女都一样”抹杀了性别差异啦,“女性气质”荡然不存啦等等。而在此过程中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权利是增加了的。但是这种话语里不包括农村女性,劳动妇女是处于一个盲区的。
九、如何接受性别开放性的社会
我并不否定性别开放能够带来的某些正面影响。但我认为这种越来越开放的性观念的欲望同样需要被审视。这种挑战传统的制度,或许并不意味着性别平等和解放,反而可能也暗合于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观念。
潘毅教授所著的《中国女工》一书就有提到资本在消费领域往往偏爱放纵、性感和充满欲望的身体。虽然人们会认为这是对自由的追求,但这何尝又不能是资本意识形态针对人的对自由不同胃口的培养和驯化呢?在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大家越来越关注的是个人日常体验和感受,这并不利于社会群体的真正团结,也不利于两性解放。
十、介绍一个在乡村妇女议题方面做得较好的NGO
广州绿芽基金会在乡村妇女议题方面做得挺不错的,根据我们传统刻板印象,男性就去城市打工,女性则全部留在村子里做家务。其实这些女性有很多的能力和可能性,只是她们分散在各自的家庭里面没有聚集起来,在自己的村子里也没有话语权。如果能把这些留守在村子里的妇女聚集起来,先成了一个组织。然后办理读书会、学习小组、写作朗诵大会,一起讨论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它可以把各个分散在乡村家庭的妇女能量汇聚起来,会有非常强大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