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菜贵也伤农,被愁哭的菜农路在何方?

来源: 五环外     发布时间:2022-01-02     阅读:1458 次
编者按

本文介绍了山东莘县小菜农的生产困境:连续阴雨、低温导致蔬菜产量断崖式下降,而农资成本的上升让菜农们的投资成本变高,所以虽然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但菜农却依然入不敷出,有的甚至亏掉了一套房子。面对自然和市场带来的无力感,“看天吃饭”好像成了农民对于农业种植收入的普遍预期。

本文作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农业难、农民不赚钱的主要问题,因此要提高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推动集约化、市场化导向的“农业现代化”。

食物君认为,“信息不对称”固然是农民遭遇困境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即使耗费大量成本建立集中式强有力的信息搜集、分析系统,也不一定会改善小农的生产行为和获益。在面对农业生产风险和大市场时,分散的农民应当联合起来、统一经营,提高议价能力和风险抵御力。同时,农业生产和销售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宏观层面对农业生产上下游进行调控和规划,从农资价格的调控,到农业生产计划的安排,再到农产品销售,乃至农业收益的分配,都需要明确合理的计划。只有实现系统规划并针对性落实,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农民面临的普遍困境,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远之计。

本文由公众号“五环外”授权转载,感谢“五环外”对人民食物主权的支持!

作者|顾奕欣
转载编辑|阿大、萌兰
后台编辑|逢煊

正文

2021年下半年,魔幻菜价频频上热搜。

菜比肉贵,从一线北上广深到十八线的小城,到处都是涨声一片,打开微博,抖音搜索关键词,网友晒出的菜价让人心惊肉跳:平日里一两块钱的大白菜现在10块钱/斤,香菜18/斤,秋天的菠菜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身价涨到15元/斤,比猪肉还贵。

图片来源:五环外

“以前没钱吃肉,现在没钱吃菜”,一句玩笑话,成为现实。

蔬菜供给上,山东是中国第一蔬菜大省,贡献全国约13%的蔬菜,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菜篮子。煤炭一轮暴涨让山西煤老板日入千万,那这轮持续多日的菜价暴涨让菜农也能天天数钱了?

然而,真正的走访后,现实狠狠抽了我一耳光,哪有什么暴富的菜农,底层的农民,真的是太难了。

01、山东菜农:今年亏了一栋农村别墅,种越多,亏越多


“老天爷不让你挣,你能怎么办?”

2021年10月下旬开始,山东莘县整个菜市场都在焦虑地找菜,收不到菜,收不到菜,这种喃喃自语也无法缓解的焦虑感弥漫在每一个菜商脸上。

这听上去就像鬼故事一样让人难以置信,这里是全国著名的蔬菜产区,号称“中国蔬菜第一县”,跟山东寿光齐名,以往每天光直销北京的蔬菜就达8万多斤,如今这里的菜商怎么会收不到菜了?

每年10月份,山东聊城的莘县,燕店魏庄等地,都会迎来秋大棚黄瓜的收获季节,可是今年,莘县镇鞠屯村蔬菜市场负责人王强感慨,每天从菜地里收回来的黄瓜最多有四五千斤,这个数字,只有去年的十分之一。

往年熙熙攘攘根本水泄不通的一个收菜站点,如今只有零零星星不过10人,昔日需要求着菜商收菜的菜农如今反而掌握了主动权,因为他们身后是阴天暴雨里抢出来的为数不多的胜利果实,完全可以坐地起价,但几乎每个人脸上都是大写的沮丧。

“十亩地就摘了一车瓜,四亩地送了二百来斤黄瓜,二亩地就摘了三框。”不同菜农口中的抱怨,都指向了一个关键词:断崖式减产。

被大水淹没的莘县菜园一角|图片来源:五环外

根据天下农视调查,整个莘县一天黄瓜只能出产100万斤左右,连续多天的阴天大雨,让这里的大棚几近毁于一旦,进水,倒塌的不计其数。与去年相比,很多菜农几乎“绝收”。

莘县十八里铺宁堂村,这是十八里地势最低洼的乡镇,被称为东大洼,今年成为了暴雨的严重受灾区,菜农李国庆家就是重灾户,

光一个棚,建棚和损失一年就10万。笼统说,今年亏了一栋房子。

泡在水里的大棚 | 图片来源:五环外

黄瓜产量骤减同时,收购价在蹭蹭飙升。一夜之间,黄瓜的收购价就从4块8毛上涨到5块2 ,每天价格都在不停变化,西红柿、茄子、小青菜等价格也在一路飙涨。尖椒收菜价格几天内从1块就涨到了1块8、1块9。

连续降雨、低温和农资价格上涨是造成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在煤炭、天然气、硫磺等原材料涨价,加之欧洲能源危机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全球化肥价格飙涨,创下了十二年来的新高,这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从土地、种子到设备,生产者需要支付更多的金钱。

印度农民因为用不起化肥已经开始示威游行了,美国农民因为用不起玉米肥改种大豆了。

国内的农民也一样跟着遭了殃。“复合肥三个17的已经每袋涨到170块了,草甘膦原药每吨现在75000了。”

2021年化肥价格飙涨 | 图片来源:五环外

纵使收购价格比往年高了几倍,但菜农的脸上难有喜色,往年几千斤,今年总产量骤减到一两百斤,纵是高价也是杯水车薪。甚至不少农民开玩笑,开年家里存折上还是万元,现在都要变成欠账了,还欠下一屁股债。

跟多日的暴雨一样,今年暴涨的化肥价格也是农民始料未及的。这种意外之灾,农民能有效应对吗?

答案很简单但也很无助:不能。

生病的菜根 | 图片来源:五环外

比如天灾绝产绝收,甚至还要亏进去一年的积蓄,那有什么提前可做的风险对冲措施吗?比如农民会提前给自家大棚投保险吗?

顺着这个思路问下去,得到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一个大棚投保险,可能也就100块钱,但很多(人)都不愿意花这份钱,只有寿光那边大棚投入大,产出也有保障,大家才愿意呢。

对于一个习惯寻找确定性的人,来到这走访会产生困惑,菜农对于价格预测、成本管控等很多问题都是一脸茫然的状态。你会感受到他们对生活、对赚钱的朴素要求,对过上好日子的憧憬,但也有一种无奈,这种无奈,恰恰是底层农业的脆弱面。

02、看天吃饭

除了山东莘县,10月份起我们还走访了江苏、山东多地,跟多位农户聊天调研,不管是蒜农,姜农,还是种玉米的,种香菇的,大家普遍对于农业种植的收入预期,都是一个词儿:看天吃饭。

赚了,是赶上好运气了,赔了,就是年份不好。这个年份可能是供需失衡引起的, 也有可能是天灾导致的,总之一句话:无能力为,看运气。

看天吃饭背后,除了对自然灾害防御的无力感,还暴露了农业难,农民不赚钱最主要的一个问题:信息不对称。

比如当时在徐州,我们遇到了一位前来承包土地准备种大蒜的蒜农老王,他来到徐州下面某县城,承包了一百亩地准备种大蒜,按照正常的年份估算,这一百亩地,他的毛收应该有90万左右,除去一年农药,雇人等成本在15万左右,还能净赚七八十万,但这一切都建立在蒜价正常,不能大跌的基础上。

而不能大跌的前提是对全国的大蒜供需有一定程度了解,了解竞争对手,知己知彼,

那你知道明年全国大蒜大概的供需情况,或者今年几个大的生产基地投产情况吗?

我们怎么可能知道。

江苏徐州某乡村里田地里的蒜农|图片来源:五环外

老王今年四十五岁,已经从事农业承包种植好多年,每年10月份,他都会来到徐州下面的几个县市承包农地搞经济作物种植。

蔬菜减产,疯狂闹饥荒的同时,山东莘县今年大姜却出现了供给为患。今年山东莘县大姜的收购价格已经低到7毛,前两年“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现象会经常上热搜,但一旦谷贱伤农,这些农民就好像自动在舆论场中消失了。

事实上,蔬菜产业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农民手中的蔬菜,经过批发商集中收菜批发, 然后转运到全国各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再经由超市,电商平台,各个社区摊位摊主小规模批发,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蔬菜产业链由生产、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等环节构成 | 图片来源:《基于产业链视角的蔬菜价格形成研究》李靓,德邦研究所

但在莘县,很多农户的种植面积在十几亩,几十亩,百亩左右,种植面积并不算特别大,他们缺乏集中式的强有力的对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能力,集约化、市场化程度都不高,还停留在一个我命由天不由我的自耕农状态。

要说农业现代化做的最好的,还得属寿光。在山东,寿光拥有最好的农业种植水平,当地一个大棚前期投入在三四十万左右,这意味着菜农必须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农产品,同时所用的种苗、肥料必须是全球顶尖的,这里的农业外企也是全山东最多的。

因为量大质优,寿光菜农也有较高的控价权,蔬菜出棚后,有统一的收购批发商转运到全国各地,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蔬菜产业链闭环。近几年,山东临沂、济阳等地也在慢慢追赶了,不过产量和品质稍逊于寿光。

但寿光就像金字塔的那个小小的辉煌塔尖,在其他地方,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不少农户在跟市场的博弈中处于下风,收益完全是一种朴素的赌徒心态。不少农户处在一个“规模小,势单力薄——没有信息——不敢投资,无法精准判断市场——受市场影响大——收入减少——更不敢投资,扩产”这样的一个负循环中。

不仅如此,每遇天灾,农民还需要承担很多意外风险。

比如洪涝灾害给菜农带来的损失远不止死苗、减产这么简单。蔬菜大棚分暖棚和冷棚(又称拱棚),前者投入大,收益高,有土墙,一旦被水泡就塌。拱棚塌了就塌了,也就损失几千块钱。暖棚就不一样了,前期投入巨大。我们冬天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大部分就是暖棚里出来的。

但遗憾的是,这里的农民已经不想再去种暖棚了。

一方面暖棚的损失,他们承担不起。另一方面,暴雨过程中,很多暖棚墙体是软沙土,进棚维修都是个危险活儿,一不小心,墙体可能就会坍塌。

“最好不要一个人进棚,最好等晴天几天后再入棚清理维修。”在莘县农村,你能经常听到这句农民相互劝诫,提醒的口头禅。

蔬菜大棚内部开始出现裂缝的土墙体|图片来源:五环外

真正到地方上走一走就会发现,除了极个别的大规模蔬菜基地,很多地方的菜农,不管是机械化,科技化还是专业化水平,都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水平。

03、安心吃上蔬菜才是开始,不是结束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纬度跨度大,东西从内陆到海岸自然环境迥异,因而形成了比较复杂的饮食结构。相应的,蔬菜的供给结构也比较分散。

以蔬菜供给为例,中国第一蔬菜大省山东,贡献全国约13%的蔬菜,第二河北为10%。跟国外相比,这就不够集中了,比如美国加州一个州的蔬菜供给就占到全美蔬菜产量的60%以上。

中国各省蔬菜类产量分布|图片来源:东北证券

这样的分布状况下,产区相对分散,产区和销区相对分离,加上自从今年9月以来,河北、山东和河南3个主产地都遭受了严重的强降雨,导致秋季蔬菜受淹现象普遍。同时从10月起,全国遭遇低温的城市中又有不少和蔬菜产区重合。

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11月鲜菜价格上涨30.6%,涨幅比上月扩大14.7个百分点。

但总体来看,目前全国蔬菜生产是正常的,供应总量也十分充足。这背后离不开一个菜篮子工程。

1988年开始,农业部开启了“菜篮子”工程,保障老百姓“菜盘子”的丰富性与稳定性,1995年“菜篮子”开始推行市长负责制原则,让国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并且主观调控供需,保证价格相对稳定。

有了国家菜篮子工程的保障,即便短期内菜价波动,吃菜自由也肯定不会成为一个困扰老百姓的问题。

但若没有这波涨价潮,或许我们都不知道中国农民的苦,中国农民的累。农业的现代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注: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特此感谢天下农视的联合采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