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少女”携新书来袭,矛头直指现行资本主义体系
来源: 原创译文 发布时间:2022-11-13 阅读:1670 次
导 语
4年前,我们通过一个风靡全网的视频,认识了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演讲的“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当时,她痛斥各国领导人在气候问题上不重视、不作为,抨击他们偷走了青少年的未来。4年以来,她的演讲和行动使更多人开始关注气候问题、参与到气候运动中,但同时,她也受到来自各方的种种质疑:她是否被利用了?她是否言行不一、铺张浪费?她主张的改变个人行为是否太细枝末节?她对各国人民不环保行为的批评,是否带有歧视?她的行动是否助长了环保运动者的暴力行为?
10月30日,通贝里在伦敦举行了自己的新书发布会,她的发言引发了更大的争议。她不仅继续抨击各国领导人在环保问题上的虚伪做派,揭露媒体在报道环保问题中的不足,还大力呼吁大公司对环保问题负起应有的责任,更直指现存的“制度”无法解决自己造成的危机,因此必须进行激烈变革。而这些观点,被很多西方媒体解读为她意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通贝里这次的演讲,她的发言与媒体的解读是否一致,她对环保运动又有哪些反思?
翻译&校对|丁卯 于同 缇戈
责编|缇戈
后台编辑|童话
10月30日,通贝里在《气候之书》发布会发言 | 图片来源:youtube.com
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出生于2003年,来自瑞典的环保活动人士,自2018年起投身于针对气候变化的环保运动。她发起的要求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罢课罢工行动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响应,并因多次在公开场合直言不讳地抨击、指责政客应对气候变化不力而闻名。通贝里活跃时年仅15岁,因此又被称为“环保少女”。
演讲视频网址: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W4y1s7VP/#reply137440339104
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大家,感谢你们的热情欢迎!我叫格雷塔·通贝里,是一名来自瑞典的气候活动家,我想利用我的发言机会跟大家分享气候危机的真相,讲述我们的世界是如何变化的,以及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这也是我与100多名专家共同完成这本《气候之书》的初衷。
《气候之书》旨在原原本本地讲述气候危机的真实情况。大约两年前我开始筹划此书,当时正值新冠疫情初期,为了人们的健康安全,整个社会都在做出翻天覆地的调整和变化。从那时起,很多人就一直在谈论要回归“常态”,但实际上,我们再也无法回归“常态”了。相反,近年来每况愈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稳步上升,化石燃料基础设施持续扩大,全球石油产量直线飙升——油田开发、管道建设、采油许可证拍卖不计其数,新的石油工厂先后“掘地”而起。
2021年,全球燃煤发电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并不令人意外。如果我们不向前一步做出改变,我们就只会一直退步。目前的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达到智人时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个数字每时每刻仍在增长,将我们推向一个“未知地带”。
新冠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推出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救助方案。这些“复苏计划”被宣传为天赐良机,可以建立更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让人类走上一条崭新的道路。这些计划被称为“免于气候灾难的最后一搏”,因为假如我们在资金上稍有失误,如此巨大的投资规模将使我们遭受不可挽回的后果。然而,2021年6月,国际能源机构得出结论,在所谓的历史性“复苏计划”中,只有惨淡的2%被投入绿色能源,姑且不论“绿色”具体指的是什么。总之,我们的领导人并非犯了一点错误,而是彻底失败了。
我们永远无法回归“常态”了,这些投资要么成为搁浅的资产,要么将会把我们的社会锁定在一个无法适应的变暖水平。我们的文明是在地质时期全新世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生命保障系统正在被连根拔起,地球正在变得不稳定,气候和生物圈也趋于崩溃。我们再也无法回归正常了,因为“常态”早已到了危急关头,我们如今所说的‘常态’是一种建立在对人类和地球予以剥削的极端体系之上。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通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压迫和种族灭绝定义了这个体系,从而达到了积累财富的目的,而这个体系仍在塑造我们当前的世界秩序。有人说,该体系现在出现了异常,但事实恰恰相反,该体系的运行照常无误。既然经济增长是我们唯一的优先事项,那么所有灾难都正是我们应得的。正是“常态”这一危机使我们陷入了这番境地。我们已经千方百计,竭尽所能,结果我们仍然碰壁了。
我们不光制造了一个自我毁灭的社会,而且还意图把其他所有人——尤其是那些灾厄最为深重的地区和人民——统统抛诸脑后。而留给我们的后代的,则是一个充满难以想象的磨难的未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白,它意味着一系列内在相互关联的问题,它是一场更巨大的危机——可持续性危机——的征兆。其根源在于基于种族主义的、对人类和地球资源充满压迫性的开掘与利用,目的是在短期内为一小撮人攫取最大利益。
现在是2022年,人类早在几十年前便已掌握了有关这场危机的信息,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为碳排放量是在2005年以后产生的,那时我才两岁。近期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气温再上升1.5摄氏度,便抵达不可逆转的临界点,人类对此将无能为力。而超过1.5摄氏度已经近在眼前,很可能就在十年之内发生。未来的世纪以及千禧一代的将来,都将取决于我们在这十年的行动,亦即取决于未来的几年。眼下,你我正处于一个人类历史上极具决定性的时刻。解决气候危机,不仅是一次走向正轨的机遇,而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已别无选择。
解决危机的第一步,并非全盘评估整体情况,或是立刻采取行动,而是要意识到自己身处危机之中。而我们远未做到这点。我们既对危机本身全然不觉——这还不算主要的问题,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对危机的无知。觉察我们这种对危机的“双重无知”,是理解危机的关键。然而我们至今未能做到这一点,作为社会整体如此,作为个体亦然。人人都只是在假设其他人都知道,就这样循环往复。这就是问题所在,大家都隐约觉得事情不对劲,只是没人知道问题究竟是什么。
我们都曾听到科学家谈及这场最终会危及人类文明存续的危机,麻烦在于同时还有其他人在说些类似的话,并总是加上一两句暗示,我们仍可“修补”这个问题,而无需触及任何重大的变革。说这些话的人,他们是总统、首相、商界巨擘和国际主要报刊的编辑。可持续性危机是一场信息不透明的危机,我们在信息的不断歪曲、延误和否认中失去了数十年的沟通机会。其中,当权者(这之中还包括媒体)完全没有帮助公众建立对现况的认识。其结果是,我们彻底丧失向当权者问责的紧迫感和相关知识。
如今,各国领导人们纷纷宣称正在采取行动,他们采取公关策略和各类话术,让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做事,但实际上他们做的只有“欺骗”。现行的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框架,或多或少允许甚至鼓励各国将碳排放免于统计,并利用各式各样的漏洞。调查显示,在全球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有高达23%的缺口是无从解释的。显然,当权者惯用的伎俩就是推避责任,弄虚作假和消极怠政。人类的未来竟被托付给这群人,简直不可思议。更加骇人听闻的是,法律成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保护伞,媒体沦为现状的卫道士,绝大多数的民众却对此无动于衷。
是时候放弃幻想了。掌权者热衷于构筑救世主的神话,但现如今,他们已束手无策,我们不能再听信那些华而不实的说辞。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们的当务之急从来都在别处。他们证明了,他们没有勇气将真正的危机开诚布公。他们证明了,与其担起责任,捍卫现在和未来的生存环境,他们更乐于去侍奉那些贪得无厌的权贵,以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此时此刻的非洲一隅,数千万人正因干旱而忍饥挨饿;三分之一的巴基斯坦国土被淹没,几千万人流离失所;尼日利亚的滔天洪水使130多万人无家可归。气候与可持续危机事件时刻都在恶化升级,更多的例子不胜枚举。
2022年8月,巴基斯坦的洪涝淹没社区,民众携带家当涉水迁移 | 图片来源:www.pbs.org
然而,这只是故事的一面。法西斯主义在各地抬头,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敷衍了事,混淆视听,这类风气甚至在我的国家中都成为一种常态。过度依赖化石能源而引发的战争,助纣了专制政权,加剧贫困和社会不平等,使人们每天的生活悬于一线。与此同时,能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世界领导人们还在最起码的共识上踌躇不前,迟迟不肯提供足够的资金去援助那些受灾最严重又最无辜的地区。
该适可而止了。我们必须阻止最糟糕的后果到来。我们当中任何有能力的人,一定要以启发民众,团结力量为己任,这已刻不容缓。几天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开了排放差距报告。报告中指出,如果要在2030年前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唯有全面、系统的紧急转型,才能够实现所需的巨额排放削减量。IPCC也称,“我们的社会需要迅速、深刻、前所未有的全面变革。”当权者已经证明,请他们领导变革就等于鸭子上架,不赶不行。既然他们需要来自外部的公众压力,那么我们就做这一股力量。
我们再也无法回归“常态”了,因为气候危机的倒计时正跳着踢踏舞迈向尾声。这不是我们期盼的命运,但这就是我们的命运。但我们仍可避免最坏的结果,避免气候灾难。少数富人妄想着哪怕生态毁坏,物种灭绝,他们仍然可以花钱买一条出路。但我们想要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加公正的未来。人们的危机意识逐渐增强,但我们的时间也愈加紧迫。有些人正在采取行动,世界各地的活动家、科学家、工程师、原住民领袖纷纷在呼吁、斗争,但我们需要团结更多人,共同推动变革,直到变革的浪潮势不可挡。
人们罢课、罢工参加抗议,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挽救气候危机 | 图片来源:carbonliteracy.com
我们将永不放弃,我们会战斗到底。只要我们还在拯救这个活生生的世界,积水成渊也不怕太晚。大约一个月前,全球有数十万人同时参与了气候罢工。我们仍在这里,我们将会留下。
全世界的年轻人正在发出一代人的声音,告诉那些当权者们,我们决不善罢甘休。
文章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ropBOwPvm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