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窝堡村庄档案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2013-12-16 阅读:1287 次
食物主权按:二道窝堡村共有360户,约1340口人。18周岁至65周岁的劳动力870名,其中100多人常年在家,6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
一.村庄历史
二道窝堡村辖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以6,7组所在的马家沟村历史最为悠久,马姓族人的祖先为吴三桂抗清时从贵州带来的军队,而其他小组则为清末闯关东的劳动人民的后裔。
二.人口和组织
(一)基本情况简介
二道窝堡村共有360户,约1340口人。18周岁至65周岁的劳动力870名,其中100多人常年在家,6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
该村是一个满族村,有约三分之一的村民为满族人,其余为汉族人。但该村基本汉化,满族村民在生活习惯、风土习俗等方面和汉族人并无差异。据村民反映,由于孩子一般继承母亲的民族属性,当地的汉族人逐渐转为满族。
(二)政府组织-党支部
本村党支部由5人组成,王兆龙接替董瑞学任党支部书记。全村党员共计27人,其中含23名非农户籍党员,3名女党员。此外村中有2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作为村委治理村子:对内负责村内大小事宜,主要是政策的传达落实以及村民的关系协调等;对外则代表村子组织洽谈,如经济合同的订立等。
2012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以党支部为第一责任人,以科学为导向,以服务农民为核心,积极展开各项工作,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日常政务上,党支部组织召开了各级支委、村委会议,采取了多样化模式宣传政策工作,紧抓“争先创优”工作。在村内教育上,党委不仅尝试了远程教育,而且于2013年开设了农家书屋。农家书屋是村委办公楼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周一至周五对外开放。据王书记反映,已有不少村民,尤其是村内的养殖大户前去借阅书籍,反响良好。在民情工作上,党委走访民生走访,听取民意,落实承诺,调整规划。其中,在最近一次的调查走访中,党支部更是为低保户送去了温暖的问候和贴心的补助。
(三)乡建组织-隆化县农牧业综合发展协会之二道窝堡村工作站
隆化县农牧业综合发展协会,简称隆化县综合农协,以大力推广隆化县农牧业及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联合和整合,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幸福、城乡和谐的目标为宗旨。
隆化县综合农协,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5月5日的唐三营镇亮子沟经济发展合作社,是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支农大学生推动的早期合作社之一;2008年3月28日正式注册为隆化县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开展综合性较为强的服务,示范推广中心为唐三营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肉牛主导产业。为了联合发展,提升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功能,2011年10月10日以隆化县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发起人,联合25个乡镇上百家专业合作社,在民政局登记,业务主管单位为县农牧局,成立全县唯一一家农牧业综合发展协会,并授权隆化北戎专业合作社为全县合作社联社。
目前,隆化县综合农协按照“一个协会、两套班子、三级体系、五大功能”的组织原则开展相关构建工作。办公室位于县供销社,乡村办公室位于唐三营镇北戎生态园(北戎牛场),以全县25个乡镇级综合农协和362个村级综合农协工作站为组织平台,开展技术培训、信息网络、饲料功效和牛繁殖等主要业务工作。
三.地理和气候
(一)地理情况
二道窝堡村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北部的唐三营镇,地理位置偏南,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本村南与唐三营村接壤,东与东黑沟村毗邻,北与西大坝村抵近,具有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景貌。村内土壤为沙性土和粘土等,性偏碱,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
村子交通便利,紧挨254省道。从围场到承德的班车(途径二道窝堡村),始发时间为凌晨6点,每小时一趟;从围场到北京的班车(途径二道窝堡村)每天5趟。
二道窝堡村地理位置图
本村以小学-村部为中心对外辐射。小学西侧有一条西联渠道贯穿整个村子,水渠西侧自东向西有一片退耕还林区和林地区环绕着马家沟,承前,马家沟主要由6、7组村民组成,其中以6组分布在东,7组在西。小学北侧以一条村路为界分布着两片耕地区(原为稻池,现在改种植玉米),北头即北戎牛场所在地。村部南部原先是一片由溢成公司承包的蔬菜基地,现在改为药材基地,由舒适伟业有限公司承包负责。村部东侧为自北向南至东大坝的伊逊河流域。
二道窝堡村整体规划平面图(旧)
(二)气候情况
本村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年积温较低,雨热同期。水稻种植,一年一熟。曾经出现过暴雨引起河水泛滥的情况,幸而新修的西南渠道基本上解决了水患的难题。但是夏季时有冰雹灾害,会引起水稻减产;春季时则可能有倒春寒。
四.经济和产业发展
(一)简介
全村共有1520亩耕地,人均不到1.5亩,其中旱地和山林地各占700亩左右。本村的山坡地中400亩种植了杨树,300亩种植了山杏。现在村子中实际耕地200余亩,其中稻田50多亩,对外出租1000来亩。村民的收入来源以种地和打工为主,人均年收入约为3000元。
(二)粮食作物
1.玉米
本村原先以水稻种植为主,但修建水坝过程中影响了水源的供给,致连续三年无水可供,许多水田转旱,村民们自此改种玉米。在村内最受欢迎、使用最广泛的玉米种子是单粒335,该种子产自美国,是一种转基因品种,具有高产和易于管理的特点。不同于水稻种植前期繁复的操作步骤,玉米的种植只需要平地、播种、等待收割即可,正因为其前期人工消耗少、操作简单,适合当地人外出务工的生活特点,推动了玉米替代水稻。在播种期间,大多数的农户倾向使用点播机(约160元每台),只需直接在机器中同时加入化肥和种子即可,也有个别农户采用骡子(如若租用20-30元每次)来耕种,但是耕种的效果并不理想,易于造成种子的浪费。玉米的生长过程需要施两次肥——底肥和追肥(后者又称苗肥),底肥多用尿素而追肥多用二胺,其用量依土壤肥力而定。收割时,留守妇女往往无法独自完成的,男主人多会返乡帮忙,雇佣帮工的现象也并不少见。成熟时,玉米亩产在1400到1500斤左右,其销路甚好,有专人上门收购,收购价在1元上下。玉米浑身是宝,玉米籽可以出卖和食用外,玉米秸秆也可以出卖和烧火取暖,秸秆卖给牛场时每捆6角,但是外面市场价可达1.5元每捆。农户反映,玉米和水稻的亩产收益不分高低。
2.水稻
(1)本地水稻种植流程分为旱育秧,移植大田,田间管理,秋季收割。
i.育秧阶段:每年的阳历三月五日至三月十五日本地村民开始正式育秧,育秧方法叫做旱育稀植法。之前需要开始准备工作:分为泡种子和建设秧床。
泡种子:时间一般在播撒种子的7或8天前。本村村民会到大坝、唐三营购买水稻种子。(通常情况下第一次购买的种子只可以使用2或3年,之后由于种子的保质期必须重新购买。)种子一般为4元1斤,这几年的品种多为“五优一”、“长粒香”、“富源四”。首先需要漂种子,即在一桶盐水中加入一些黄泥土,放入种子,扔掉浮在上面的瘪子,留下沉入水底的饱满的种子。对该类种子洗净后再用清水泡5、6天。每天需要搅动以保持水中种子的上下层温度相同,待种子刚发出一点小嫩芽后即可播种。泡种子的水可以倒在秧床上。同时要在自家园圃进行秧床建设。
种子数量,秧床平米数,大田亩数的换算比例:一平米秧床需要五两种子,一平米秧床能栽一分大田,但是由于育秧过程的损失(出苗的疏密,即出苗率、栽秧时的密度、移栽时的毁损数),为防止造成“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情况,所以需要12至15个平米的秧床。一亩地需要用干种子7斤,进行浸泡(需要加上消毒液)后湿种子可达十斤。播种时温度为10度左右。
秧床建设:农户提前在自家苗圃中规划出1.3米长,10米宽的区域,然后用高约80公分的土壤填充均匀(土壤采用附近山地旱地含碱低的土壤),并且在边缘处制作田埂以储水。其次通入水覆盖在土层之上,(理论上应注入河水,但本地一般采用井水。)等水完全浸入土壤后,再次按照每平米秧床5到6毫升的移栽灵的比例兑上水后喷洒土壤消毒,并将土壤抹平。最后撒上二胺(比例为13平米的秧床用两斤二胺),随后开始播种。再用土覆盖上,然后再用喷壶撒上水。秧床下部为土壤,上面采用竹弓子支起塑料薄膜,(塑料薄膜价格为七块钱一斤,分为薄厚两种。厚膜可以用两年,薄膜可以用一年。一般一米宽,农户会将它裁成一米三宽。)最后在秧床边上种上蔬菜。
ii.育秧管理:
喷水:在播撒种子的第四天打开塑料薄膜向秧苗喷水,如果此时叶尖上有一个小水珠,表示不缺水。水珠的位置越往下,表示越缺水。当秧苗长到 一叶一芯的时候一定要补充移栽灵。理论上应该对秧苗天天喷水,才能使根多苗旺。
通风:当秧苗都出齐时开始通风。本地多在秧苗长到一叶一心时,或者室外温度达到25度时 。利用通风来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多度(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来知晓)。通风的方法是在向阳的地方开个小口然后每天从不同的方向对塑料薄膜开口进行通风,每天的通风方位轮流交叉,温度高时就要到及时通风,尤其是当中午温室最高温度达到40多度时。(现有一种透气膜,可以将四米的透气膜裁成两米。通风时从中间挑起,进行通风。)太阳偏西即下午四点再将塑料薄膜盖好,育秧30天左右就可以不再通风。
除虫除草:使用农药除掉蝲蝲蛄(一种水稻害虫),否则秧苗出不够数目。具体方法为用稀硫灵配上玉米渣,撒到秧苗边上。虫子吃后就死掉了。施用除草剂一床一瓶,每瓶3元。
徙苗:20天左右用二胺追肥,育秧时间理论上为30到40天,即到4月15号就需移栽。移栽的前一天用一次送嫁肥,此时根为俩三毫米,(过去有一种药可以控制秧苗长到7、 8公分的时候就不再疯长,这种药有助于分蘖,即一棵苗长一个侧茎。)
iii.插秧阶段:
移栽时,利用移栽灵,一床秧苗一瓶移栽灵。下面分为三步:打埂,拉混,施底肥。
前期工作是对大田进行打埂,即对田的的四周用泥土进行垒高,来保证水分的不流失。一亩地需要撒底肥,底肥为干肥,数量为十斤二胺,十斤尿素。然后开始灌水。灌水的同时再利用人工或者骡马拖拉模具将田磨平,本地称为平池子或拉混。(过去木制的模具可以在泥中浮起,现在用铁质模具,对人的体力消耗较大)现拉现栽,同时不间断的通水,保证田中有水。秧苗的稀疏程度为9寸行距,4寸株距,一尺的陇距,用小水养护(村民叫做留根水) 水深为一个半尺,防止风将秧苗刮走。几天后秧苗的根就能长深并且稳定。正常7、8天苗就绿了。七层苗可以成活就算不错。一亩地达到40个氮。(苗肥追肥加起来)水稻生长期为4个月左右,追肥一亩地需要70斤碳酸氢铵。水稻生长期间需要除草剂一亩一袋,使用一次即可。农药的使用量依据病除害的严重程度。现在的农药有甲胺磷和硒云灵。本村的灌溉有北大坝和西南渠道。根据需要进行灌溉工作。看苗的长势和看水的多少短缺共需要人来往田地十多趟,有时一次守水即灌水就需要四个多小时。
iv.收获:
十月份时,本村开始人工收割,将割下的水稻捆绑成束就地晾晒,等到稻谷晒干或者即将下雨时移到车上,一亩地能打下100个垛草。然后有专门商家帮助脱粒,报酬是稻谷归商家。 最后是碾米在唐三营正碾米厂打成大米。
(2)水稻收益与成本:
i.育苗期间投入:苗肥(又称底肥),移栽灵,塑料薄膜,种子
此时的苗肥用量少,忽略不计。除草剂3元每瓶,一床秧苗使用一瓶。移栽灵,1.5元每瓶,一瓶50毫升,一床一瓶。塑料薄膜:8元一斤,每亩大田折算后需要两斤塑料薄膜。一床半秧苗折合种植大田一亩计算。
合计:3×1.5+1.5×1.5+16=22.75元
ii.大田:即徙秧到水稻田后的投入:苗肥,追肥,除草剂
苗肥:一亩大田需要十斤二胺,价格60元/100斤;还需10斤尿素,价格120元/100斤。
追肥:一亩大田需要70斤碳酸氢铵,40元每100斤。
肥料合计:10×1.6+10×1.2+70×1.4=76元
除草剂:价格7-8元一袋,每亩需要一袋,一季稻谷施用一次。农药名称为钾铵灵:20-30毫升一亩,费用大概为一亩 4-5元。
合计:8+5=13元
种子:一亩地要求7斤干种子,泡过之后为湿种子10斤,价格为4元钱一斤干种子
合计:4×7=28元
iii.人工:假设完全雇佣人工进行水稻种植。且以种植一亩水稻为标准。
育苗期:时长为40天,每天花费半个小时用来管理看护。
栽秧:一亩地需要俩个工进行栽秧。一人一天100块,翻地使用机器一亩地花费80元。打埂需要两个工,即一个劳动力干两天,拉混一亩地需要一个工150元每天。运输秧苗需要一个工。
零工(不计成本)看苗看水,移栽大田后每天看水两次,主要工作为水的管理,前后需要十来次。守水:一次3至4小时即灌水时需要人在一旁,有时互相拜托照看水。
收割 2到3个工进行稻谷的收割,捆绑,晾晒。需要4个工,收割一人一天能完成4分地,最快两天完成一亩地。如果4个人一天就可以完成2亩地。
碾米 稻谷晒干后,送至碾米的商铺进行碾米。(地点为唐三营)谷壳归碾米厂则碾米免费,否则3.5元打一袋大米。一亩稻田能打14袋米,一袋70来斤。成袋的大米有时需要雇车运输价格为200元一车,还需要派一人跟车。酒烟茶的花费是必不可少的,此处忽略不计。
iv.人工成本合计:11x100+80+150+3x20+200=1590元
人工与物质投入成本合计:28+22.75+46+13+1590+300=1999.25元
收入:1000×2.5+1.5×100=2650元
净收益:收入-总成本:2650—1999.25=650.75元
注:一个工表示一个劳动力干一天的劳动量。
现在本村的劳动力价格为妇女100元一天,男工120元 一天。
一亩大田能产一千四百斤稻谷,打出980斤米,好的能达到1000斤大米。
一斤稻草能产生一斤稻子。
一亩地所需秧床面积为12到14平。
水稻4月15日种植到收割时为农历的秋分(即9月22),时长128天到130天。水稻生生长期为4个月。
(3)水稻种植自然灾害:
i.霜灾:发生的时间为秋分前后,原因多为西北部冷空气过境,一般会发生在早晨,连续三天。轻度霜灾对收成影响不大,重度的话水稻收成减半。
ii.夏季冰雹,由于冷空气被迫上升造成低温形成下级冰雹,所以本地靠近大山的稻田常遭雹灾。
iii.虫灾:小泥球蛋(本地一种害虫的俗名)。它蚕食水稻叶的绿色部分,吃完后只玉米植株只剩下叶茎,水稻移栽后一个月出现,该害虫从米粒长到瓢虫大,边吃作物边成长。绿蚂蚱,出现时间为六月底,吃水稻叶子和水稻穗。现在可以用66粉(一种农药名)制服。
iv.水稻灌浆(水稻果实开始饱满)的时候由于下雨或刮大风,稻谷会倒伏。如果是大面积倒伏,水稻收成受影响。
3.其他
本村几乎家家都有小园圃,村民喜在园内种植时令蔬菜,如白菜、辣椒、土豆等,供居家食用,故没有外购蔬菜的习惯。
(二)经济作物
药材基地的前身是蔬菜基地,村委会希望通过引进经济作物改变村子的经济结构,颠覆以传统农业种植为生的现状。起初,村子与溢成公司签约,引进了蔬菜种植加工厂,但由于经济作物的经营风险较大,极易受市场行情左右,公司没有获得理想的收益,最终迁离了二道卧铺村。后来,舒适伟业有限公司承包了村内700亩土地,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主要经营一些大陆药材,如黄芪、铁芩、苦参和黄芩等。随后,公司又扩充了200亩土地,建成集中草药种植和加工为一体的中草药基地。王书记在座谈中坦诚地说,招商引资的结果并不是特别理想,村民们的受益面并不广泛,农民的收入和种植方式并未发生大的变化。虽然不乏有一些村民到中草药基地打工赚钱,但大多数农户仅能赚取土地租赁租金。从与农户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少部分村民的年租金为750元每亩,大部分为700元每亩。
(三)养殖业
1.家禽
本村农户的家禽系鸡狗等寻常之物。一部分村民家中养有鸡,可提供肉、蛋;犬吠之声几乎家家可闻,村内的狗状凶猛但不伤人,主要做唤门用。村内约有2头骡子,每头约4000元,平时饲于家中,农忙时节耕地播种。村内养猪牛的户数并不多。养牛有北戎牛场(详细见下),养猪有一私人猪厂,其中养殖的猪的数量上百,但厂子的总体规模并不大。
2.牛场
北戎牛场是在村子原南牛场的基础上重新组建起来的。在南牛场时期,牛场主不堪内外重负在一次车祸中离开了人世,留下累累负债。其弟胡星杰继承了哥哥的债务,重新承包了村子以北的土地(20年的租赁合同,租金5年一付,根据签订批次租金从500元每亩到200元每亩不等)建立了北戎牛场。该厂分为工作区和牧牛区,其牧牛区可以容纳700多只肉牛。所有的肉牛均按照生态养殖的方式圈养,以稻草等科学配比的饲料为食。北戎牛场除了肉牛养殖,现在正探索有机肥的研制和生产。公司已经购买了一套价值百万的有机肥生产线,可将牛粪逐步生产成为袋装的有机肥,如若有机肥量产成功有望进一步完善生态农业的有机链条。
如前所诉,隆化县北戎牛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全县农牧业综合发展协会合作联社,其使命远非商业式牟利。北戎牛场计划组建村内社员,对内部村民会员免费提供有机肥(对外出售有机肥料),集合村内的骨干力量,推广生态水稻的种植技术,减少甚至去除化肥和除草剂的使用,最终打造出本村特有的健康大米,对外销售,实现全村的共同富裕。
(四)林地(山坡地)
本村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将山坡地用于退耕还林,山坡地中400亩种植了杨树,300亩种植了山杏。原本村子林地在村委的组织下种植的是山杏,但杏林遭遇虫害,收成不理想,后改种其杨树。种植杏树时,村民们出卖收获的杏核,2元每斤,也有人干脆自家食用。杨树的成长期较长,20年方成材,一旦树木茁长,昔日成本不足1元的树苗可买到百元每棵。此外,每年每亩退耕的土地可领取国家补助160元,但比之耕作粮食作物,其收益并不理想。 山地除了种植树木、开荒等,也有种植野菜的情况。据了解,有农户种植数亩苦乐芽(当地特有的野菜,因有先苦后甜的奇特口味而名,具有败火等多种药效),销路甚好,售价可达1元每棵。
(五)外出务工
打工是本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般是家中男主人外出务工,近的在家附近、承德找活,远的奔赴北京、天津。在访谈中我们发现,本村村民多从事建筑业的工种,如瓦工、装修等,其中又有大小工之分,小工的收入较低,约140到150元每天,大工收入较高,可以达到200到300元每天。虽然务工村民的活并不属于“铁饭碗”类型,但是由于亲朋的帮助、口耳相传以及宏观经济趋势使然,活并不难找。男主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趟,只有农忙和过年的时候才顾得上家。少数的村民在北京开公司或者在企业中领取稳定的薪水,常年居住在外。虽说农活和家务由妇女“包干”,但是由于村中小学寄宿制,孩子一般不在母亲身边,加之种植玉米省时省事,妇女们也会参与到打工潮中。相较于男性,妇女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因此她们几乎清一色地选择了家庭周边的、农活性质的苦力活,即便如此,同样性质的工作女性的报酬要小于男性。据我们了解,有的妇女会在大坝帮忙拔草,一日工作8到10小时,工资仅有50到80元每天;有的妇女选择到大坝附近的饭店帮忙等。
本村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工费高于其他村子。其他地方的人工一般为100元每天,而该村的人工可以达到120元每天。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是打工的薪水一般要远远高于雇工的佣金,为了不耽误自己务工赚钱,一些村民宁愿选择雇佣他人为己务农,其结果就是拉高了农忙时节的人工费。
(六)低保户情况
本村低保户可以每年领取1300元的补助。据反映,该村的低保户并非真正的贫困户。去年修路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工作的需要,村委将低保户资格作为对村民上交土地修路的补偿,即每1.5亩土地可以换取一个低保名额。但是该事件在民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五.百姓生活
(一)医疗卫生
村子内有一个卫生所,所内的“赤脚医生”的医术并不卓越,主要开方抓药。
全村的医保覆盖率达90%以上,人均需要缴纳的医保费由初始的10元每年递增,今年达到每人60元。合作医疗规定,在定点医院对部分药品可以报销45%,住院费可以报销80%。这意味这老百姓在单纯的买药上得不到实惠。事实确实如此:大部分的村民属于老年人,多有慢性病或者偶染小疾,只需要一些药品调养,结果很多药品由于不在报销之列只能全额自费,甚至出现了缴纳的医保费超过了门诊费的现象。其次,定点医院的医生医术平庸,不能令人满意,村民们改去其他稍好一点的医院却要面临医药费无法报销的窘境。在报销程序上也有一些非人性化的方面。按照医院规定,在报销之前,病人必须要预存全额医疗费用,虽然后期款项可悉数退回,但前期大额款项的流出,无形中加剧了病人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教育状况
本村平均每户有2个孩子,现在约有30到40个孩子在上学。毋庸置疑,孩子的教育费用是家庭主要的开销支出。
村部内有一个幼儿园,本村的低龄儿童大部分在此学习,园内老师系本村村民,每个孩子吃住加学费合计400元每年。经了解,还有极少数的家庭选择了唐三营幼儿园。
原先小学1到6年级的教育在村内进行,即村部后面小学,但是从近2年起,村内小学撤销,孩子们集中迁到唐三营镇明德小学学习。明德小学不按星期制作息,而是以2周为一个学习周期,每学习10天放4天假。1到2年级的学生不住宿,每天在校餐费3元,往返车费6元;3到6年级的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模式,学校仅收取餐费10元左右(随年级而递增)。据了解,虽然免收学费和书本费,但学校会收取本子费和考试费等,家长们普遍反映经济负担并未实质性减轻。初高中教育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家庭期望、孩子的成绩和经济负担。初中升学率近乎100%,孩子可以在唐三营镇、县城和承德市的初中院校进行选择。本村大多数孩子会上高中,大学生数量并不多,约有10来个。
(三)文化娱乐
往年村子有办联欢会的记录,在会上村民们耍龙舞凤,好不热闹。但是随着组织管理的松散和物质利益激励的缺失,村内从事文艺表演的人越来越少,愿意学习文化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村中文化血脉逐渐失传,文化传统日渐没落。偶有庙会季节性地唱一场戏,观看的村民数量少、年龄大——40到50岁甚至更老的人群。除此之外,打麻将也是少数村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在我们访谈中,在第五组40家左右农户中约有3户日常性参与麻将娱乐,一般20元每场(5元每人)但并不绝对。
(四)乡土风情
1.土地分配
本村的土地由村委会进行分配,且各组分地方式有别,一般来说有两种分地方式:按照土地的肥力分地和按照姓氏大户分地。第一种方法需要划分不同等级肥力的土地,再将每一等级的土地分别分给村民,以示公平;第二种则是先将土地按照不同姓氏划分,再在同一姓氏内部划分土地。
2.婚丧嫁娶等风土习俗
该村以前逢孩子过生、老人离世或者房屋建成等,亲朋好友会送上米面等捧场,但是现在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米面等物成为居家常物,且其堆放过于麻烦,于是人们改送金钱以表心意。村民之间礼尚往来,还礼过于繁琐,后来有的村民干脆直接在办事时打出公告,不收任何礼物或金钱。到现在为止,村内人际交往比较淡泊。过去建房子或者农活都存在换工或者帮忙的现象。但像农活中的换工难以避免扎堆农忙而误了农时,或者换工的工作量不均等的问题。随着打工潮的到来,村民们忙着外出赚钱,基本顾不上别人的农活。同时,各家为庄稼的收成自担责任,也避免了相互之间的指责埋怨。总之,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村民间的相互往来与互相协作已经大不如前。
3.集市买卖
村民每月逢初四、十四、二十四赶唐三营集,每月逢初六、十六、二十六赶大坝集。笔者一行有幸在1月25日赶了一趟唐三营集,亲自感受了集市的热闹和乡村的年味。从二道窝普村到唐三营集市步行约40-50分钟。早上将近10点时道路两路旁已经聚集了不少商户,他们忙着张罗着自己的铺子,而赶集的村民则穿梭其中,尚并不拥挤。集市上叫卖的商品种类丰富,同类的商品一般沿街摆在一起,有年画春联、牲畜肉类、干果、糖果饼干、日常用具、服装和瓜果等,其中不乏农户自产自销的农产品。
4.饮食特点
村民们一日两餐,早上8点半到10点之间吃早饭,下午3点到4点之间吃第二餐。村民平时口味偏淡,不喜辣,但在农忙时节饭菜偏咸。其次,主食大米白面以及自家种植的杂粮,一般有米饭、粘饺子(糯米制)、豆饽儿(大米制)、饸饹儿(自制面条)、玉米饼(玉米面)、花卷(白面质)等。
在唐三营明德小学就读的学生生活规律和村民有异,一日四餐:除了日常两餐,还有营养餐和夜宵,其中营养餐中含有一根肉肠、一杯奶和一块面包。
5.养老保险
本村村民每年缴纳100元养老保险金,交够15年(如果未达到15年,但满60岁)即止,从60岁开始每月领取55元补助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