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污染,形势严峻

来源: 南方周末     发布时间:2014-11-12     阅读:983 次
食物主权按:现今中国耕地总面积约为19亿亩(只多不少),而受污染耕地面积达1.5亿亩(只少不多),也即,现今中国有将近8%的耕地遭到污染(今年4月份,环保局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公报显示,全国16.1%土壤污染物超标)。土地是财富之母,更是生存之本。修复如此比重的耕地污染面积,已经时不我待。但如果还是只想靠“万能的”市场来寻求解决之道,那真的可能是“破局之路仍漫长”啦!


      中国受污染耕地达约1.5亿亩,但在土壤修复市场中,能统计到的耕地项目仅占约2%,数量和平均投资额均远远低于污染场地、矿区。

 

      近期,湖南“镉米”再度被媒体聚焦。长株潭地区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作为湖南首批修复试点,在经历半年试验之后,据报道已收割送检。不过,“去镉”成效如何,目前未有官方披露。

 

      民以食为天,在各类土壤污染类型中,耕地是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类。

 

      早在2011年,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就披露,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而20144月,环保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状况更为严峻: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最高,为19.4%。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为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

 

      中国现有耕地20.27亿亩。然而,根据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研究院数据库(JIEI Database)显示,能统计到的耕地修复项目数量目前仅占到土壤修复项目总体的2%,而平均投资金额亦少得可怜。

 

      数量仅占2%,投资平均最低


      根据JIEI Database,土壤修复项目分为三类:污染场地修复、矿区修复以及耕地修复。根据公开可搜索到的信息,数据库中目前收录了全国共358个土壤修复项目。

 

      污染场地指因从事生产、经营、使用、贮存、堆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处理、处置有毒有害废物,或者因有毒有害物质迁移、突发事故,造成了土壤和/或地下水污染,并已产生健康风险、生态风险或危害的地块。而矿区修复是源于矿山开采与生产过程对土壤环境造成破坏。耕地修复则是指农田或土地因工业污染排放或矿区开采等因素,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种植的农作物有害于人体健康等,为此进行的修复。

 

      从2009年起,土壤污染修复项目数量呈指数型增长。当年不到20个土壤修复项目,2013年一年已有100个项目,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的火热。“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被纳入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中央财政将拨出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针对城市历史遗留污染土地,中央将给予30%-45%的财政补助。

 

      数据库收录的为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的土壤修复项目,即业主通过公开招标或者委托相关企业实施对污染土壤的修复。而由政府组织开展的相关土壤修复试点项目,如“长株潭”耕地修复试点,未纳入数据库。

 

      据不完全统计,耕地修复项目数量仅为7个,占总数约2%。不仅如此,由政府主导的耕地修复试点也是寥寥无几。除去2014年实施开展的“长株潭”试点,仅有四川省古蔺县石屏乡耕地修复试点、宗渠村甜樱桃基地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另外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也已将5万亩耕地纳入治理规划。即使加上耕地修复试点类项目,耕地修复项目也仅占全国的3%左右。而场地修复项目是土壤修复项目的主体成分,占57.8%,矿区修复项目数量次之。

 

      耕地修复项目也仅是近几年才出现。在JIEI Database中,最早的为20112月,广西的大环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投资金额为2650万元,大部分为中央财政补助,这已是7个项目中最高的了。

 

      这7个项目主要集中在南方,处理的污染物主要是镉、汞、砷、铜、铅等重金属污染物。与其他土壤修复项目一样,资金主要仍来源于政府财政补助。但在场地修复中,已不乏企业和投资公司参与其中。

 

      场地修复占总数比例如此之高,被业界认为主要原因是修复之后,地产开发能丰厚获利。而相比场地修复收益的短平快,耕地修复则复杂得多。

 

      例如,修复后的土壤能否用于种植食用农作物;修复过程是否会影响到土壤的肥性;重金属等污染物在土壤中的不确定性等。另一方面,耕地修复技术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等成本较高,而耕地修复普遍周期较长,农作物收益有限,一亩耕地的修复可能需要花数十年才能实现成本的回收,这导致无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从平均投资金额上看,场地修复每项的平均投资达到5000余万元,远远高于矿区修复与耕地修复,而矿区修复是1500万元左右。耕地修复项目不仅数量少,平均投资金额也最小,约为1000万元,仅为场地修复的1/5

 

      显然,面对中国目前上亿亩的庞大污染量,耕地修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投入资金上都还远远不够。

 


 

 


 




      破局之路仍漫长


      我国目前仍有不少企业、研究机构在探索有效的耕地修复技术,但是从技术的研发到成熟的运用,仍有待时日。

 

      目前,我国耕地修复项目面临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缺失、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治理修复资金难以保障等问题。

 

      首先,需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目前我国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规范较少,仅仅是在各类相关法规中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

 

      其次,研发有效的耕地修复技术手段,可缓解或解决当前耕地修复成本高等问题。目前修复技术成本高,在一定程度影响到耕地修复的市场化。有效的低成本的修复技术,一方面可以推进耕地修复的市场化,加速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耕地修复的规模。

 

      最后,建立新型的融资模式,改变当前主要由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局面。耕地修复由于其特殊性,不可能像场地修复后用于商用土地,从而快速实现成本的回收与盈利。

 

      中国的耕地修复尚未真正进入市场,破局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原标题:亿亩污染耕地待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