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碎土地小块并大块,农民为什么不愿意?
来源: 央视新闻 发布时间:2015-06-11 阅读:2963 次
食物主权按:2015年4月14日至17日,央视新闻连续播出《清远乡村改革记》,报道了广东清远市元江村理事会推行的全村土地互换整合。上世纪80年代初分田到户时,为了体现公平,分配土地时远近肥瘦搭配,水田旱地夹杂,却导致土地高度细分,一家人的土地可能分布在全村四面八方。土地细碎导致耕作困难,难以使用机械作业,也耗费更多劳力,土地因此抛荒的案例并不少见。
然而,当村民理事会(村民自发成立的组织)主动提出协调村民进行土地互换整合,以使每户土地尽量集中时,本是对村民有利的工作,村民却并对此有诸多疑虑,甚至使进行了一半的工作几乎崩盘。担心土地被卖、被征收,是村民犹疑的最主要原因。村民理事会也许原本是一片好心,却在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倡导下,开始小心谨慎,害怕一着不慎失去土地。
正文
元江村位于粤北山区,耕地分为山地,坡地,平地等多个类型。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个时候为了体现公平,分配土地时远近肥瘦搭配,水田旱地夹杂,这导致村里人均仅1亩多的土地被剁得很碎,在耕种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
村民理事会牵头进行细碎土地整合
今年60岁的陈天房,是元江村村民理事会的理事长,也是村里辈份最高的那一辈人,大伙儿都叫他“房叔”。一月份是农闲时节,房叔却挺忙,因为村里正在推行土地互换整合,想办法把原来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元江村理事会 理事长 陈天房:这个方案是土地整合成一到两块,不用耕七八块田、五六块田。
元江村 村民:说实在话我是一个农民,我那一亩几分田好比我们的命根一样,我吃粥吃饭都全靠那亩把田。
这是元江村一位普通村民的土地确权证,从证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家3亩多的土地共分为9块,最大的1亩,最小的不足1分,分布在全村四面八方。
元江村理事会成员 陈印带:“7,8,9,九块。这个劳力,走路的时间就比较长一点。最远的要走到半个多小时来回。翻过这个山,从这里走进去这个。”
陈印带告诉我们,他家的3亩地分布在全村9个地方,全部耕完得花整整一天的时间,其中一半是用在走路上。并且即便花了这么多精力,产出也很有限。
元江村理事会成员 陈印带:“赚几百块左右了。好比除了肥料,农药人工,这一亩可能就是一两百块。(一亩一年就赚一两百块?)你不算人工,算人工基本上没有什么。”
因为效益低,村里超过3分之2的土地丢荒,村民过半外出打工。此前,也有个别村民想通过私下互换土地的方式,尽量将自家地归拢在一起。但由于这涉及到太多人家,意见难以统一,只能作罢。而现在村里有了理事会,理事会打算协调全村103户人拿出所有的土地统一调配,让每家的地都完整、连片。
元江村理事长 陈天房:土地整合后,拖拉机可以插秧,收割机可以收割水稻,可以灌溉,一两个人就可以管理田水,可以省很多人力。
虽然村民们都明白土地细碎的弊端,许多人家里的土地也因此丢荒不种。但是听说要搞土地互换整合,却还是有不少人反对,一是担心土地收上去了会不会还给自己,二是担心自己会不会吃亏。
陈公博:像我刚刚说的那样,把地推平成一大块,分回一块给他们。
陈印带:这样调就会有人要近的不要远的,很难调的
土地互换整合并没有国家法规的支持,不能强制实行。因此要想村民同意,只能靠理事会成员不断的劝说。好在村民理事会成员是由全村三房人共同推举产生的,都是村里公认威信高、人缘好的人,因此工作推进虽然困难,但还是有一定成效。
这项工作从2014年7月份开始,已经持续了半年,村民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好地被调换成了灌溉不利,交通不便的差地。
陈天来:分两大区来搞。
村民:上面的梯田谁来耕。
村民:你想要哪一区。
光头强:我肯定要田垌(平地),我爸教过我的。你以为我是傻的。
陈印带:零碎化的地小,耕种也难。
光头强:我这块地是一千斤一亩,那块地五六百斤一亩,谁会去耕五六百斤一亩的?
谁都不愿意要差的地块,这是摆在理事会面前的第一个难题。他们开会商议,决定先修一些机耕路和水渠,尽量减少土地间的肥瘦差异。
陈欢迎:在这里修路,这里修条三米的路,水管透些水过来
陈印带:这里肯定要放水管,不放怎么行
陈公博:这条是水圳嘛,刚好两条水圳。一条机耕路刚好两边一条。
修一条机耕路和水渠的费用在十万元左右,理事会决定,利用村集体每年对外发包土地的几万元收入,来逐步整修机耕路和水渠。钱不够的部分,由在外经商多年的理事长陈天房利用自己的人脉拉些资金来做补贴。
元江村理事会理事长 陈天房:我知道土地零碎化调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现在想,快的话,做好它,起码要三年,要两三年。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山田,那些高的,要推平,要时间,要人力,要物力。
经过理事会半年多的工作,元江村100多户农户对于土地互换整合基本分成了三派。三分之一的人以各种理由观望,近20%的明确反对,剩下的按了指模表示赞同。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春节前,同意的半数人家中突然出现了变数。理事会半年来取得的成绩正面临着崩盘的危险。
土地整合出变数,村民疑心重重
春节前几天,陆续有村民划掉了土地互换整合同意表上的签名。这是为什么呢?理事会成员发现,村里出现了谣言。
房叔走访第一户村民:我听说以为是归给集体。
陈天房:那些是谣言。
村民:到时这个田地还是我们的吧。
陈天房:土地证都已发给你们了,肯定是你们的啦。原来,村子里流传,土地互换整合是理事会将耕地收回,承包给公司从中牟利。这种猜疑让陈天房有些寒心,也更让他认识到土地整合的难度。
陈天房:我感到不单单是委屈说真的,你哪个想做就做,我都有这样的想法了
记者:房叔你觉得这个土地整合难到什么程度。
房叔:难到我宁愿出去当乞丐我也不愿意干这个活。
几天来,已经有7、8户村民陆续划掉了同意整合的签名。这让理事会成员很郁闷,同时也意识到,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谣言可能会让之前的工作前功尽弃。
房叔:打电话回来说划去签名的有几户人,要跟他们做思想工作。各房人当中都有我们理事会成员在里面,意思是你是哪房人你就负责哪一房人。
对策一商定,几个理事会成员就分头去了那些反悔的村民家中做解释说服工作。
群众:我知道政策是好的。但是我就考虑到,全部统一收回去耕让别人耕,我不是白白在家里坐。
陈印带:现在是分区域整合,你同意,你自己耕就自己耕。
群众:到时再说吧。
村民:现在房叔你还在做,过了些日子你的年纪大了,做不了了,变成人家全承包了,如果说原来是五千的,变成三千的,你已经统一承包出去了,那种方式我就不愿意了,对不对。
尽管理事会的五位成员百般解释,但只有少部分村民再次签字同意参与整合,大部分人还是有着种种顾虑。春节临近,不少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陈天房和其他理事会成员一商量,决定年初一召开一次全村集体会议。
元江村理事长 陈天房:土地零碎化整合,一部人支持,一部人反对,一部人观望,我现在就是要争取观望的这部分人。如果超过八成的人,百分之八十的农户签了,我就开始动工做了,开始调整。
村理事长担保不卖地、不征收,才取得大部分村民同意
除夕这天下午,元江村热闹了起来,家家户户贴春联、准备年夜饭。年夜饭前去祠堂祭祖是客家人过年必备的礼俗,必须全家参与,所以,这一天外出打工的人也都尽量设法赶了回来。开会的告示就贴在祠堂门口,确保大家都能看见。
晚饭后,陈天房开始在村里转悠,借着拜年的机会和村民再聊一聊。一连走了10户,陈天房才回到家中。此时,家里也已经站满了前来拜年的村民。
作为村里辈分较高的长辈,每年除夕,陈天房的家里都格外热闹。今年,大家聚在一起又多了份手机摇红包的快乐。但陈天房笑逐颜开的背后却始终惦记着土地互换整合的事。坐了一会儿后,他独自来到楼上给村民打起了电话。
房叔:新年好新年好,主要还是那个土地零碎化调整。
凌晨的钟声敲响,元江村在鞭炮声中迎来了农历新年,10个小时后,决定理事会半年工作成功与否的村民大会即将召开。
喇叭声:各位村民各位村民,新年好,请到大地堂开会;各位村民各位村民,新年好,请到大地堂开会
初一上午10点,元江村村民大会开会的时间到了。但前来开会的村民寥寥无几。直到理事长陈天房让人用喇叭一连喊了3遍,村民们才陆续到齐。
陈天房:土地零碎化整合,搞定以后呢,你们就比较容易耕作,容易运肥料出去,容易施肥,不用像以前那样东一块西一块。
土地整合的好处,台下的村民已经听理事会成员说了半年。对于陈天房的话,有的认真听着,有的则小声议论。
陈天房:大家村民不要有什么顾虑啊,不是说要卖你的土地,不是说征收你的土地,首先要理解这一条。
为了今天能让更多的村民签字,陈天房特意从县城请回了78岁的陈文宇,请他也帮着做自己那一房的村民工作。陈文宇曾经担任过县化肥厂厂长,在村里辈份高,威信也高。
陈天房:昨晚我不怕跟你说,我凌晨四点多还没睡着,一考虑到今天这个大会,能不能顺利进行。宇哥如果我不继续带头的话,就像磨豆腐那样很快散架的了,你说是不是。
虽然有宗族里的长辈发话,但是半个小时过去,只有大约半数的村民盖了指模,离理事会设定的八成同意还有距离。有的村民仍然犹豫不决,有的则字斟句酌看着签字表上的文字。生怕自家利益受损。
村民:日后生产租赁征用等,土地流转方式要三分之二村民代表通过。
村民:一半都不到我签我就是傻瓜。
见签字的村民还不是很踊跃,台上的陈天房反复强调,担保不会让大家吃亏。
陈天房:大家村民不要有什么顾虑,有什么事情我负责,我不会占大家一点便宜。这么多年来你们都相信我,你就要相信我,不要疑心。有任何问题我负责。
同样的话,房叔一共重复了五遍,一些仍在观望的村民才陆续在签字表上盖了手模。最后的结果,全村103户只有10户没有签字。能有这样的结果,房叔的担保起了很大作用,他5年前回村后,利用人脉募集了十来万元资金,帮着村里造桥修路,在村里很有威信。
陈天房:那时我是怕村民有顾虑。那个土地肯定不会卖,谁卖我负责。我表态,你不要顾虑那多。我用我的人格用我的人头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