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你问我答!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2016-01-25 阅读:2444 次
食物主权按:自去年十月份,人民食物主权论坛主要发起人之一,香港理工大学学者严海蓉在澎湃问吧开设关于“中国农村现状、新三农及粮食安全的问题”专题以来,截止目前共收到781条提问。 从这些提问中,我们感受到网友对中国农村出路、乡村教育、生态恶化、农业资本化等多方面问题的深切关注和担忧,今天的文章便从众多问题中精选了一部分,给出我们的答案,也希望与您一起探讨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才符合中国国情。
问答精选
农民为何这么穷?
问:我一直很疑惑,为什么大城市水果蔬菜那么贵,比如一斤水果十几二十元,农村却只能买几元,这都算非常不错的价格了,有时是几毛。如此大的差价,钱都给谁赚取了?国家在这方面就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措施吗?感觉现在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农民辛苦劳作收入依旧低,大城市水果贵市场不乐观。
答:农户和终极消费者的对接有太多的中间环节。以水果为例,中间可能有本地经纪人,外来收购商,冷库经营者,运输队,城市批发商,城市零售商等诸多环节。农民成立供销合作社,国家再建立公益的运输、储藏、城市销售体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者,农民直接找终极消费者,成立“社区支持农业”体系。
问:向上数三代人都是农民。但是农村发展失衡了。我的老家河南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和大面积种植。都是个家七亩地各自种植。河南省政策多变也导致农村建设烂尾 新农村建设的房子农民买不起 各家还是自己盖房。红富士苹果 1.5元统一被收购但是到城里卖 5元。玉米也是1元低价收购。我学金融,请问您有何建议?
答:您说的情况很普遍,在其它地方的农村也存在。据估计,农业的利润有 2/3在流通和加工环节。我认为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越发达,农民的收益越会遭到压缩。这是因为市场里面都是逐利的主体,农民在底层,又没有组织化,最弱势,所以最容易被挤压。我觉得如果要根本扭转这种现象,我建议国家应该:
1.允许建立农民协会;
2.重新启动农村供销社系统,负责农产品流通;供销社系统为非盈利或微盈利的机构;
3.由农协主办农村供销社系统。这样可以改造我们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土地制度、土地政策为何没有惠及农民?
问: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是不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制度障碍,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提高,农业人口的减少以,农业生产靠谁去劳动?
答:我们现在的制度连“家庭联产”都没有体现,主要是单家独户进行农业生产。这种缺乏合作的生产方式的确是农村农业发展的障碍。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农民难以合作,所以资本(企业、大户、合作社)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挤出小农,用机械、农药和雇佣劳动来从事农业。但是,我认为我们并非只有这一条路。
问:农村土地三十年期限到了会怎么办呢?
答:现在恐怕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也说明了我们的发展缺乏明确的、长期的纲领。
问:老师,我国农业大规模机械化难以实现的原因除了地理因素还有别的吗?我国农业为什么不如美国有竞争力?粮食价格为什么上不去,大致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大家都买日本大米,我就不信我国这么大地方没有人做精品粮食。
答:你好。除了地理环境因素,还因为我们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被零碎分割,每家每户自己种自己的庄稼,没法实现集中的机械化操作,生产力低下,生产成本高。相比之下美国土地广阔,农业以工业化模式生产为主,即规模化、机械化、单一物种种植、使用化学品地膜等手段保证产量等等,生产效率高。但这种工业化农业带来了环境、社会方面的后果。此外,美国政府对农业进行或直接或间接的补贴,所以农产品价格比我国有优势。
鉴于目前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已经较高,如果提高粮食价格会导致更多的粮食进口。此外,粮食价格提高,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工人等低收入人群的的生活。所以,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们不能靠提高粮食价格来实现,而是应该发展集体农业,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次,要避免美国的农业工业化模式,搞生态农业。概而言之,集体经济+生态农业。精品粮食只能为小众精英服务,我们追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生态农业要为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
食品安全问题肿么破?
问:请问在我们国家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吗?
答:食品安全问题在近些年已经非常突出,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还是食品的加工环节,均成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
其原因在我看来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关系变化带来的。在市场经济下,食品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供给人们食用,而是成为逐利的手段。食品加工企业使用各种化学添加剂提升口感以吸引消费者,大型农资企业则应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为自己的产品带来垄断利润。
而农户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经济之后,迫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不得不日益依赖粗放的农资投入,大量使用对农产品和水土环境造成巨大污染的农药化肥抗生素农膜等化工原料,来提升农业产出。这个问题并非单纯的政府监管所能逆转的,要改变的是从生产关系到交换关系的整个体系。粮食作为社会公共品不应该商品化。
问:工业化农业和生态化农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后者更好?为什么现在在向前者发现?
答:工业化农业是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来搞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工业的生产模式,追求规模化、规范化和效率。这种工业理念造就了它的一些现实特点,包括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或牲畜养殖;耕作机械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地膜、抗生素等化学用品;使用杂交和转基因品种;等等。工业化农业已经给我们带来了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比如食品污染、水土污染、土壤板结、生态失衡、加剧能源危机、其资本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排挤小农等等。
生态农业不同于工业化农业的工具理性、将人与自然割裂的思维,它关注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将自然的因素纳入考虑,追求人和自然均健康平衡发展的状态。其具体做法包括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转而利用昆虫天敌或物理驱虫的方式,机械除草方法,利用植物和动物粪便发酵的农家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等等。生态农业避免了工业化农业的环境和社会成本,使农业生产具可持续性。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式下的农业产出无论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优胜于工业化农业。
食物主权曾经推送过学者彭绍昌的一篇文章,里面有更详实有力的对比:《未来的收成究竟靠什么?——工业化农业与生态农业的对比》
农村为何凋敝?
问:如何看待农村道德体系崩塌?如今的农村已经是勾心斗角、故意毁财、流氓无赖横行的地方,加之网络发展,网络男女关系频频引发血案,农村早已不等于淳朴了!另,中国城镇化的大跃进与农村的文明程度完全不匹配,建好的便民设施被损毁,偷盗建材屡屡发生。可叹!可悲!可耻!
答:我觉得农村道德体系的崩塌,根源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古人说,天道酬勤;改革以市场为“天”,但是今天老老实实务农的农民在市场的“天下”难以致富,反而是谁老实巴交地种地谁就吃亏,农村有几种人能致富,这些人有些是“牺牲生态环境搞规模化养殖的农户”,有些“侵占集团公共资源的人可赚钱”,有些“能说会道的骗子能够赚钱”,“有些搞大棚的能够赚到钱”,等,详情请猛戳:《农民勤劳致贫,而这三种人致富了》。这些人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和惩罚,反而受到政府嘉奖。勤劳务农的农民难以致富,这是市场失灵(不是失灵,而是不灵);占集体便宜的人得到嘉奖,这是政府失灵。长此以往,乡村如何淳朴?
问:您觉得农村的义务教育怎么样?有没有可能设立专门的农业学校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生产力的农民?
答:目前的义务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生活基本脱节,存在严重的问题。少数学生可以升入大学深造,绝大多数学生升学无望,学习内容和生活脱节,造成读书无用论。年轻一代的农村学生很少对务农有兴趣。教育如何能够更好的服务乡村应该是国家的重大议题。开办农业学校当然是一种办法。
农业学习历史上曾经开办过,但根据各国的经验,成功的比较少。主要原因是普通学校升学的诱惑对农村学生更有吸引力,农业学校无法同普通学校竞争生源,一般会改变学校初衷,表面是农业学校,实质课程同普通学校靠近,主要促进学生升学转入普通高中或者大学。但,农业学校也有成功的例子,而且就在中国。文革期间,取消各级考试,大学入学依靠推荐,学校教育提倡实践技能,农业学校没有了普通学校的竞争,也赢得了农村学生的认可。但改革开放后,教育晋升机制恢复和巩固,目前要针对青年学生开办农业学校,吸引力不太大。
这并不是说,农业学校不需要。正好相反,培养高素质,高生产力的农民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尤其在今天,农业正面临历史性的选择,是继续走化肥农药高污染不可持续的道路,或者是走高科技转基因进一步削弱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知识的精英农业道路,还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提高知识技能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的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农业、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需要生态农业,因此也需要培养兼具现代科学知识和传统农业经验的新一代农民。也许农业学校从成人教育开始更有希望,可以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和试验的基地,对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知识技能的提高。吸引年轻一代从事农业,必须改造农业的内涵,同时改造农业的回报和农村的生活环境。
“三农”弊病之药方:新集体经济+生态农业
问:开设这个话题很有意义,中国顽固存在的小农经济到现在看还是农民的穷根子,也是中国的穷根子,怎么挖掉这个穷根子呢?
答:挖掉穷根子是有办法的,但可能“良药苦口”:
1.农村农业需要合作化,以合作社、新集体经济来组织农民,目前用私人资本排挤、消灭小农的方法不可取,因为资本不会顾及农民的生存权;
2.在农村合作经济、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在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国家予以扶持。
问:严老师你好。我比较关注资本下乡问题。资本下乡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动力,然而资本下乡所设置的各种合作化模式往往最终变成简单的租赁和雇佣,我所在地级市近千个合作社90%以上没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沦为劳动力市场和租地办公室,农民租地和出卖劳力其实比不上进厂收益,问题出在哪?资本的逐利性质与反哺农业的初衷真的可以调和?
答:我并不认为资本下乡就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今天的资本下乡恰恰是城市资本过剩,没有能盈利的产业了才涌进农业领域,直接后果就是如您所说的,往往流转了农户的土地以后,将一小部分农户变成农业雇工,一大部分则被排挤出去,有的进城务工,有的另谋生路。下乡的企业和农户的确没有风险共担,而恰好相反,企业往往把风险最高的部分转嫁给农户。资本下乡并不是反哺农业,它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我曾经访谈的一些下乡企业的负责人,不止一个人说过,“我们企业要生存,我们来做农业不是来做慈善的。”所谓“企业要生存”,指的是在市场竞争中胜出,那么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这是企业的目标。其中降低成本的手段就包括压低雇工的工资。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它的逐利本质已经决定了它和农户的利益不可能一致,农户租地和出卖劳动力的收益比不上进厂收益,这并不意外。
农业在今天的确有规模化的需要,但规模化并不一定要以资本下乡的形式来实现。我们食物主权倡导的是真正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以集体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农业收益更多地留在集体中,让所有集体成员共享,这才可能提高农民收益。
问:严老师你好!请问下你所倡导的合作社模式,国际上有哪些成功的范例么?或者说除美式大农场模式外,世界上还有哪些成功的现代农业模式?谢谢!
答:我曾经拜访过挪威的奶农,了解了他们的合作社。在一篇文章里,我有这样的介绍:在挪威,奶农通过全国性的行业合作社维护了生产者主权。其生产者主权的保障有三个条件:一是有保护的市场。挪威的奶农和合作社自觉抵制欧盟自由贸易,因此国内的生产者拥有80% 国内市场份额。二是有预期的价格。每年年初,代表奶农的合作社与超市就奶制品价格和供应量达成协议。三是有计划的生产。每年的需求量经由合作社根据过往的养殖规模分配到各农户,因此农户根据配额进行生产,且因为在年初就已经知道价格,因此他们对一年的产量和收成都有稳定的预期。有保护的市场(不是开放的自由市场 ),有预期的价格,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计划经济。这种计划性的生产和流通,是以农民的高度组织化为基础的。
问:虽然国家一直在关注农业问题,可我并没有觉得有很大改观。生活提高是中国整体的现象,但是农民依然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为了现代化破坏山清水秀好环境,越发失去自身优势,您觉得农民真正的突破口在哪里?
答:与80年代的农民相比,今天的农民面临着更多的自然风险--30年来掠夺式农业已经破坏了土壤、水等自然资源,也面临着更多的市场风险--增产不增收。突破口在于:
1.走生态农业之路,才能有可持续的农业;
2.走以销定产的计划经济之路,才能保证农业产出有销路,有收益。
这需要政府扭转目前的农业发展方针,重新设定农业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