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何以走向明天
来源: 红歌会网 发布时间:2016-02-22 阅读:2184 次
食物主权按:自分田到户改革,让中国重新恢复到小农生产方式开始,各自面对市场的小农之间的分化就已经无法避免地开始了。时至今日,中国农业资本化和农民分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已经开始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型。然而,资本主义的农业集约化并不能解决农业和农民问题,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重新集体化。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在这里谨以此文,祝愿天下农人终有再团结之时、终有再团圆之日。
今天在网上又看到了“一号文件”,第十八个了,但除了加大对农村扶植力度外,如何真正解决好现在农业的问题,好像仍看不出有什么硬措施,只是多了些新名词。而加大扶植绝不等于就是强农,现在的小岗村,国家扶植的还少么?可那么多地在荒着。要使我们的农业真正有辉煌的明天,首先要知道我们真实的现在,并昨天是怎么来的,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走出头痛一拳,脚痛一脚的怪圈。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古国。据考证,世界水稻的原产地在中国,己有万余年的历史,至汉唐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具和成熟的栽培技术,如曲辕犁、耙、耖,耕地,插秧,中耕除草,收割等,以至到民国并现在我们部分的地方还在使用。农业技术,无疑我们是一直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建国后,我们则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期,从四九年,到七六年毛泽东主席逝世,实际主要是集体的二十余年时间。这段时间,使传统农业发生了质的变化,首先变靠天吃饭为自己掌握命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供水的条件,不论什么庄稼尤其是水稻是很难耕种的,原来都是个体,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大一点的水利建设无法完成,人们基本上都是靠拜土地或河神,祈求风调雨顺,而进入集体后,人们抱成了团,大大增强了抗击自然的能力。于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水利建设运动,开渠筑坝,治理江河。全国修建大中型水库86000余座,所有河流基上都得到治理,或修筑河堤,或疏通干道,以致自然灾害大为减少。除小数山区外,绝大部分耕地都实现了灌溉,基本做到了旱涝保收,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粮食产量上升到新的台阶提供了可能。再是扩大耕种面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开荒造田,使总耕地从一九四九年的十五亿余亩,上升到一九七六年,弥补了建设用地后的二十二亿余亩。第三广泛组织科技攻关,贯彻八字方针,展开科学种田,全面提高耕种水平,尤其通过全国性的通力协作和配合,取得人工育种的成功,研究出杂交系水稻,实施了对种子的革命。
通过以上措施,使我们粮食单产和总产不断得到提高。从四九年四亿五千余万人,人均粮食210公斤,增加到七六年九亿三千余万人,人均粮食320公斤,达到联合国确定的温饱线。这在基本传统物质和技术条件下(传统选种,虽杂交水稻已成功,但尚未推广,机械化刚开始,主要使用农家肥,七三,七四年上马的大型化肥生产线,七六年后才大量投产,农药少量使用),短短二十七年时间,粮食产量增加三倍多,用7%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无疑是一个历史大事变。这为中国成为现代人口大国,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粮食产量继续上升阶段,七六年至九六年。这段时间虽头几年还是集体,但大规模的水利农田建设已基本停下,大规模需多方协作的科学研究也基本停顿,只是已建好的水利设施,成熟的农科技术,尤其是杂交稻等种子技术的推广应用,化肥,农药的充足供应,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正发挥出最佳的效应,耕作人员,不论是集体还是单干,仍是以主劳力为主从事生产,并精耕细作,所以其粮食产量仍保持不断上升势头,直到一九九六年,人口达到十二点二亿,人均粮食达到410公斤,此后则开始进入下坡道。
萎缩阶段,九六年至现在。随着改开的继续深入,农民的收入开始入不衍出,必须外出以另谋生路,其主劳力长期外出打工的现象逐渐增多,耕地开始有了撂荒;解散了集体,没有了组织的合力,失去了对已建水利设施,进行较大规模维护、维修,包括对池塘,水库、河道,进行清淤,疏通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负面影响开始显现,使得平常现象也极易成灾,水灾,旱灾逐渐增多,部分设施开始损坏,或失去功能,以致灌溉面积减小,灌溉条件越来越差;因缺少主劳力,基本不用农家肥,导致土地板结,地力减退,加上大多是老人,耕作管理不到位,以致单位产量下降,据有关研究表明,现在全国中低产量田占了多数;工业污染严重,有关资料告知,现长江中下游六省市,其大米重金属含量已严重超标,并有的已不能食用,有的耕地则己不能长出生物,或己严重影响产量,对此安徽等省已作出调整种植地的计划,将许多耕地改为植树;此外国家城镇化和其他项目的建设,占了大量的耕地,使得可耕面积大为减少,现全国耕地只有一十八亿二千万亩了,实际耕种面积更少,南方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土地在荒着,且大多只种一季。如此这般,产量焉能不减少,“湖广熟,天下足”的主产地,湖南,湖北,现在其产粮基本只能自给,而广东早己成了缺粮省,粮食生产的主阵地正逐渐北移,粮食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进口已达到总产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我们有着几千年传统优势的水稻种植,正在走向衰退,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崩溃的风险。事情到这一步,当然还有它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两方面。
一,进入工业化后,不同效益增长率所带来的冲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即工业产值大于农业产值)是历史的必然,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高于农业也是必然,正因有这一特点,工人的工资才一般地要高于农民,农民才有向工业转移的愿望。反过来工业的发展,大批农用物资的面世,及科学枝术的进步,又使大批劳力得以解放出来,为转移提供了可能。所以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增多,是个自然过程。只是在这一过程中,工业产品要适当降价,农产品要适当提价,农业和工业就可保持相应的平衡,并保障农业仍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工业再发达,人们也是要吃饭的。然而,在我们这里因某些因素,使这一平衡遭到了破坏。
分田到户的小农经济,使生产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进入工业化后,社会化大生产必定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各行业分工将更为明细,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却恰恰相反,将现成分工协作的载体予以撤销,解散集体,分田到户,每家的地都分成几小块,从耕,种,插,中耕,治虫,管理等到收割,不论会不会,能不能做好,都要做一遍,而且又大田变小田,此等情况下,单项工作效率能不降低?同时又增加了机械化的难度(当时好些村社已有了相当部分的农机,结果都被做废铁卖掉),以致现在好些地方还在使用耕牛,个别的甚至还用耙头挖。现在相对于原来是减少了大量的用工,但完全是因种子技术等科技进歩,并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工序简化等所起的作用,而且怎么也达不到仍是集体制的工作效率,如现在河南的刘庄,全庄1050亩耕地,只包给十个农民,不仅都种双季,而且每季单产都在1000斤以上,相对单干的即便是能手或专业户,并使用一定机械,如小型犁田机,收割机等,最多也只能种二到三十亩,更普遍的,是老人或妻子耕种自家的地,既工作效率低,有效劳动时间又少,即便种两季,一年中最多也就三五十个工日,其他时间则都浪费了。
农民工收入过低,无力向城市转移,以致土地不能有效集中。原集体或单干初期,一家老少是尚能维持一般温保生活的,包括孩子们的上学,但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的贬值,农民收入逐渐入不洐出,甚至只能满足吃粮的部分了,这就到了必须向城市转移的时候,可问题就出在这,农民自身没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们在城市的收入太低。
资本以最大利润为目标,这是铁律,工人的工资当然是越低越好。现在基本上都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准,再加奖金和加班费。“最低”实际就是一个基本生活费,吃,水、电等必须的开支。这对于已在城里生活的人员,夫妻又都能找到工作,是能满足家庭日常开支的,包括孩子上学(一个)和一般的看病等,而作为农民工就是另一回事了。二0一四年,国家人社部公布,是年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2600元,这在城市要过体面一点的生活,恐怕都不够,还有多少给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所以现在大部分老人还要自己种田,甚至有年纪大了,或身体不好,做不动了,生活没了来源或病了无钱医治自杀的。人都不能养活,买房就更不可能了。现全国平均房价至少8000,买个90平米的房子住进去,怎么也得80万,2600一月,就是不吃不喝也要30年,举家迁往根本不可能,加上工作不稳定,说不定那一天就没有事做,不得不留有后路,所以决不会轻以把土地交出去。于是现在仍有那么多留守老人和儿童,二亿多的农民工只能过着二栖社会的生活。人不能最后迁走,耕地自然不会真正交出,哪怕荒着。这就使得专业户或资本下乡者,东一块地,西一块地,中间可能还横着别人的地,或给你耕种,但不能破坏它的原形。地不能整形,集中管理也做不到,而且还要交付一定租金,能真正提高效益?故有的经营者又把地退回去了,或索性人都跑了,地荒在那。
教育,医疗等社会生活成本增长过快。本来我们的社会生活成本就增长过快,尤其是教育和医疗费用,近五年来速度更快。贵州省,五年内在校生费用增长三倍,北京,五年前感冒看个门诊,50元就够了,现在则需要500元,而农民粮食的价格又增长多少?每年略六七个百分点,与上述根本不成比例。所以现在种田的专业户越来越少,因五六年前,毎亩就能得500元左右的收入,现在数字虽还差不多,但实际效益差远了。
二,我们的不利特点与市场国际化的冲击。人多地少是我国农业的基本特征,虽然我们只有世界7%的耕地,经过努力是能养活20%人口的,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我们单位面积土地的供养负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只能连续耕种,没有恢复地力的间歇时间,如美国的隔年耕种。这一特点决定我们不能连续使用化肥,正因有这一特性的存在,使得我们现在化肥的投入量越来越大,利用率越来越低,已从当年的100%下降到了30%,而且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以致中低产量田占了多数。连续耕种,就只能有机肥(农家肥)与无机肥(化肥)混合使用,这就要增加人工成份,从而不利于工业化耕种,加上山地丘陵地多,不利于大型机械化及集中管理,投入的人工就更多。正如此,我们现在已最好水平,也是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的,如河南的刘庄1050亩地,十人,南街村1200余亩地,三十人,而美国一个人都要大于这个数字。
人工等成本虽不能与国际接轨,但市场却是全球化的。为保护农民利益,这些年我们每年也有六、七个点的增长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但农民还是不满意,因成本增长远大于这个数,可相对于国外已成了倒挂,他们是逐年降低,尤其近三年。商人为利天经地义,怎能不从外面进口,何况我们本身粮食不够,只是他们有点太性急,以致批次、数量,不能与我们自己的所需及仓储收割等情况衔接起来,如去年进了一亿一千五百万吨,加上前面的积聚,以致秋收后造成北方农民送粮困难,使原来一块钱一斤收购价的玉米,降到八毛,小麦,稻谷也类此。有人估算这一降价,损失至少在一千个亿以上,这怎能不打击农民的积极性。于是有专家发出呼吁,我们必须要改变目前农业的组织结构,否则中国的农业将无法生存。
不改变现状态,不足以图生存,看来是共识,但如何改变,却有两种思路,一在个体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也称“集约化”;二重新组织起来,形成组合体,也称“集体化”。
一,集约化,也叫“土地流转”,这几年来实际己在实行。通过政府出面,用签约的方式,把分散的土地租赁过来,集中经营。因它符合现在改革的思路,所以颇受政府的支持。但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显然效果不理想,原因前面已谈到,更有代表性的是小岗村,流转的土地已是几千亩,可没有一棵庄稼,都荒在那。在“集约”基础上再进一步就是现少数专家期盼的“农庄化”,即变租为买,向美国等学习。允许卖买政府当然不会明确表态,但现在农村实施的不动产登记,应有暗中支持之意。可因前面说到的原因,是难以实现的,至少在近期内是做不到的,如非要人为促成,那离第二次革命怕也不远了。
不论“集约化”,还是“农庄化”,实际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上面大概也知道,所以有两个后手准备。一实施补贴,即农补。该法实际已从0五年开始,可实践证明,效果不佳。有关资料显示,去年农补已到5200多亿,每年大概一二百个亿的幅度增长。主要两种方式补岀,一按耕种面积,实际没有耕种的也享受了,因钱是国家的,村里干部谁也不想得失人,最后都是按表造册,所以实际等于大家平分;二是按项目,也可说是项目奖励。这就有讲究了,你再是种田能手,上面没有关系,也是争不到的,因有的项目者都自己出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并负责耕种,收割等各项工作,田主只负责看水,但收获的粮食是田主的,项目者只去领政府的补助或奖励。这就想不明白了,是奖励数额大,还是这中间还有什么猫腻,应该吃亏的事是不会有人做的。特种农业就更需要关系了,因大多是开个头就没有下文了,而国家动不动就是补或奖几十万甚至更多。笔者亲眼所见的就有三四家,什么山茶籽种植,蔬菜种植,牲猪养等。要不是草没了,就是只剩几个棚架,更有意思的牲猪达到500头规模,政府就奖励五十万,为了对付验收,项目者把周边散户的猪都集中过来,验收走了再送回去,尔后给人家点补助。笔者所在县就没有听说哪里真的搞成了什么基地的,这样的补贴或奖励,能有作用吗?钱是越补越多,可我们的农业是越来越萎缩,农村是越来越败落。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产业,尤其是农业,不是靠钱能够买来的,在私有条件下更是如此,你有张良计,他有过墙梯,最后白花钱。
另一后续措施,就是通过科技手段,降低产品成本。它的做法是对生物的基因作某些改变,所以也叫“转基因”,实际就是把自然生物变成人工产品,据说它最大的特点是抗虫抗病,从而可省去农药和喷洒农药的人工成本。但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巴西,阿根庭等已使用国家的人民群众,纷纷逰行集会反对转基因,许多科学家纷纷撰文,用充分事实论证它的危害性,去年二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在北京开会,发表了《北京宣言》,反对“转基因”的研发和应用,现欧洲,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坚决拒绝,尤其早两月前,世界气候大会,作出了要起诉美国转基因孟都山公司的决议,国内凡比较知情的人们,都表示坚决的反对,包括网上发文,新闻调查,及到国家农业部请愿等。他们共同担心的是,虫子都不吃,人能吃?据说含一种叫草甘磷的物质,正是一种长效剧毒的农药;打乱了自然秘码,会不会影响人的生育,据说会给生态带来塌方式的灾难,由此秘蜂协会早向国家上交了请求停止转基因实验的报告。然而上面看到的大概是粮食的紧迫性,所以作出了“积极研发,慎重推广”的指示,可是到下面大概就只有“积极”二字了。实际排开毒性等不讲,也不会起实质性作用的。一不增产,我们地少人多,不增产有意义吗?再是我们用此法降低成本,别人不会?,而且就是从别人那里引来的。从更高意义上来说,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人工,为了吃到放心的粮食,还怕花工么?!
二,重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就是人们将自己的生产资料合起来经营,独立面对社会和市场,就如股份制企业,只是以一定区域内人们为单位,但它相对于一般企业又有着明显的优势。人多力量大,又各类人员齐全,适当安排,可以相应降低成本,更主要的土地是自己的,既省了粮食规模耕种的租赁成本,又为工业等非农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发展空间,并可以做到通盘考虑,统筹规划,使单项投资多方收益,尤其农、林、牧、副、漁及农产品的深加工,更有利于配合和资源互用,如牲猪养殖,沼气,居民生活,农业用肥等,从而提高农业投资效率。在人员组织上,做到强弱,长短搭配,各自得到相应的工作,使每个人的有效劳动时间得以延长,既扩大整体力量,又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此种形式下,农、林、牧、副、漁,必定得到全面发展,而且完全可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正因有如此之功效,所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好些大队(现在为村)就开始有了自己的企业,到九十年代初,有的已是好几个,并红红火火,但因为改革的需要,都改制卖给了私人。只极少数的既没有分田,也没有卖厂,加上后来又合起来的,不少成了闻名遐迩的名星村(实际有的成了镇),如华西,南街,刘庄,竹林等,他们的资产己达到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现全国仍坚持集体的近二千个村庄,其收入早在一二年就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
虽有全面发展的能力,但他们首先考虑的,必定是自己粮食上的安全,包括绿色无害,因健康地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所以他们的工作原则只能是:一最大限度的保护耕地(因只有自己耕地上产的粮食才是最为安全的);二最大面积和最高产量的种植,如南街村,刘庄等,不可能出现荒地;三如国家征收价确实低于成本时,则自己可内部进行调节,不一定需要国家补贴,因除了本群体的需求,交给国家的余粮不一定还是多数,再说,农田基本建设或水利设施已完备,耕种成本只负责基本物耗和耕种者工资,这对于分工协作的群体来说,其直接成本应是远低于国家收购价的,如现在南街村、刘庄的情况,他们是有利润的,但既可以放低到成本价,那还有什么进口低价不能销纳的。
把人们重新集结起来,组成合作体,实际等于把颇为危机的粮食问题,从少数专家学者手上交回到人民群众手里去,由他们自己去掌握命运,变国家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而组织起来的合作体,通过组合功能的发挥,加上市场竞争的机制,必定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迹,昨日的改造山河,今天华西南街等的发展态势,已充分说明这种能力的存在。
中国农业,人多地少,山地丘陵地多,面对经济全球化,单相农业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以国家形式直接补贴,情况太复杂,无法做到有效,或许说起不到补贴的作用。转基因改变自然,显然不是正道。唯有组织起来,使其内在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并扬长避短,发挥出最佳的效应,方能使我们有着几千年传统优势的水稻和农业,不至于同蹈“东北大豆”的覆辙。
人多地少,实际也不止我们一家,只是他们都不是很大面积的国家,或人口比较少,所差的粮食只要舍得出钱,就不难满足,更重要的不需要争什么政治大国的地位,甚至有无尊严都无所谓,夹缝中求个生存没有问题。当然也不尽如此,如德国和以色列,他们早就是依据自己的特点,实施合作社制,也就是我们所讲的集体化,日本则是比较松散一点的合作,但始终坚持生态农业,总的他们不盲目跟随“大势”,所以他们都有些自己的性格。而我们就不同了,本就是区域和人口大国,谁也供不起,况且我们还有“梦”,所以我们必须得走自己的路。
二0一六年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