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返乡体”笔记批判,不要矫枉过正

来源: 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6-04-03     阅读:1388 次
食物主权按:前段时间“返乡笔记”刚火了一把,近日就看到有些媒体或学者批评其为虚构的报道,转变如此之大难免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对于新闻作假我们当然要批判,但也不能因此被一叶障目转移视线,而忽略了其所反映的现实。本文作者从两篇典型“批判文章”客观分析,揭示了更多背后的问题。

返乡笔记中存在负能量的原因并不在于写作本身,而在于中国农村发展落后的现状本身。

 

近日网上两则假新闻倒是把颇为流行的“返乡笔记”又炒了一把。这两则假新闻,一则是《上海女因一顿饭逃离江西农村》,另一则是《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被爆出来之后,先有《南风窗》记者韦星发表的《走出农村的读书人,请不要这样说农村》一文指责写作这些返乡笔记的“走出农村的读书人”(以下简称,韦文);后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柏峰发表《“返乡体”再辟谣,乡愁经得起多少反转》一文(以下简称,陈文)对“负能量”返乡笔记的写作和出现的原因进行了批评和探讨。

 

毫无疑问,对于作假这一行为,我们是要进行批判的。但我认为对“返乡体”笔记的批判也应当止于此,而不应“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当然本文提出商榷的主要目的是在于让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实事求是的揭露,让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社会大众对这些问题都引起重视,从而促进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

 

这里先将上述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概括一下。韦文指出,“那些无情的批判,在无限放大和丑化故乡的背后,是多年来,一直隐藏在一些农门学子内心里的弊病,里面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使然”。而在韦星先生/女士看来这一所谓“深刻的心理因素”就是某些农村读书人从乡村到城市、从学校到社会失去“佼佼者”光环之后而产生的不满和偏见。通过对农村的批判,他们释放了自己的不满、偏见以及“loser”心理,从而获得了“长期卑微存在于大城市里,所没有过的成就感”。韦文最后批评这些读书人没有看到农村城镇化的大好趋势,并认为这些转变为“城市人”的读书人其实自己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与韦文不同,陈柏峰教授的文章则相对严谨和深刻。陈教授首先指出,当前返乡笔记“大多数似乎是‘负能量’的,都是唱衰农村的,描写农民的困境,揭示乡村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一现象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的作用”,第二个是“写作者知识结构的影响”。但实际上归结起来还是一个原因,即新闻媒体和记者的问题。也就是说,“负能量”返乡笔记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媒体和记者为了“吸引眼球”的职业习惯和“一触即跳”的写作习惯所致。当然陈教授并没有一棍子将返乡随笔这一写作打死,他也指出了其正面的意义,即“它确实揭露了农村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陈教授进一步将“返乡体”写作,归结为是“城市知识阶层关怀天下的优点和不接地气的毛病在当下的综合体现”。对于陈教授文中的观点,我既有同意的地方,也有不同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