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农村——谁在种地?谁来种地?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06-03 阅读:1222 次
食物主权按: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都是我们国家最大的社会群体,但是现在我们的农业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方面是近些年来工业化农业所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和污染,导致可持续性发展、食品安全出现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家庭承包式的农业生产收益太低无法负担高昂的生活成本,导致会种地的、愿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今天重点来说第二方面,虽然不少地方都在进行土地流转,但大户面临的市场风险也不小,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土地退租的现象,更不要说为了增加产量而大量施用农药、化肥等。由此看来土地流转并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方,问题的症结还是在当今的私有体制和市场机制(详情请参考《私有与市场:制约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正文
“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延津以优质小麦闻名全国。全县103万亩耕地,小麦种植面积95万亩,其中优质麦50万亩,种子销售辐射大半个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县,是谁在种地?
皮肤黝黑,手上青筋凸起,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刚浇完麦田。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老张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
像他这样的情况在村里比较普遍。
村民李成,74岁,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下地的,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侍弄,“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李成说。
平陵村,550户人,4900亩地。“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村支书肖洪生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为啥不愿流转土地?村支书肖洪生说,村里都是种子田,1斤良种比普通小麦贵两毛钱,地租低了,农民不干;地租高了,租不出去。另外,庄稼人有土地情结,家里种着地,一年口粮、吃菜都不用花钱了。
延津县农林局农经股贾勇介绍,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38.49万亩,占比38.5%,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面积仅6.7万多亩。调查显示,许多村庄七成以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还有两成以上边种地边打零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和家庭妇女。
记者在山东章丘调研的情况也类似,全市104万亩耕地,流转面积32万亩,2/3以上仍是农户分散经营。
“自己种地比租出去划算。”53岁的枣园街道万新村村民刘开生,去年小麦、土豆轮作,一亩地纯收入1500元,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
问起以后打算,刘开生说:“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有一次他让儿子去浇地,折腾半天也没弄成,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
老人难撑现代农业,指望大户?粮价走低,种粮亏本,新型主体日子难过
记者调查,从粮食单产水平看,普通农户并不比规模经营主体低。
“一家一户精耕细作,大户、企业很难做到。”肖洪生说,现在从种到收都是机械化,但浇地、打药等不少活还要人工,比方说机播断线,补苗能不能补够,农民种自家的地,比给别人干用心。
现代农业不能光看产量,更要看质量,看发展后劲。普通农户连年丰收背后,一些问题凸显出来。
“地越种越馋了,地力下降,化肥用量难减下来。”延津县农技推广站站长郭培荣说,现在推广科学施肥,一亩小麦施25斤化肥就行,但普通农户怕施肥少了,产量上不来,往往要上50斤。
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种粮能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
然而,调查发现,玉米价格下跌,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
“1斤少卖几毛钱,风险集中在大户身上,压力难以承受。”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坦言。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他说。
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流转速度明显放缓。僧固乡乡长刘向辉说,前几年经常有人来租地,一开口就是“有多少流转多少”,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没人来找地了。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困境中,不少人在反思:“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
“一亩租金1200元,这样的价格,种粮根本赚不到钱。”僧固乡种粮大户陈长海算了笔账:种小麦、玉米两季,每亩要赔150元。
据了解,延津县每亩租金要到800—1200元。在章丘市,2007年地租每亩不到500元,现在平均达到1100元,最近有更高的,直接到了1468元。
“不种玉米种什么?”成了新型主体眼下的最大困惑。
“我们不在玉米调减补贴区,有什么政策?啥时候出台?”陈长海心里没底,“接着种玉米肯定白忙活,今年准备调几十亩地种花生,弄不成就得退地了。”
“当务之急是尽快帮助新型主体和农民渡过难关,让会种地、能种地的不吃亏,农业未来才有希望。”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