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健康食物呐喊?也是劳动者的赞歌!|五一特辑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186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进行的斗争。如今,150年过去了,不同国家的工人们依然在为自己的权益坚持不懈地进行斗争。
今天我们推送中国工人范雨素大姐的诗与散文,她的文字表达了她作为打工者,在遭遇社会不公时的愤懑与坚忍;表达了同为母亲,在城市当育儿嫂的她照顾着别人的孩子时,对留守在老家的孩子的思念。
借用萧红的话来说,她的眼泪比我们的同情高贵得多。劳动者不需要我们的同情,我们应成为他们的同路人、同道人——团结在一起是唯一的方式,也只有真正团结起来,扩大团结的队伍,增强团结的力量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不去求地母,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注:诗文选自《工友之家皮村文学》,请支持底层劳动者创作,支持北京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听见更多劳动者的声音。
家政工
范雨素
午夜两点
窗外没有月光
只有跨年的霾
昏昏黑黑地徘徊在天空
我抱着雇主的孩子
一个小小的婴儿
小小的婴儿
像去年股灾中的灾民一样
睡一小会
醒一小会
哭上一阵
每天在凌晨两点醒来时
我都要无声的哭泣
我思念遥远的家乡
我的还不到一岁的幼女
顶层设计的玉米棒子
三十年没变
都是六毛钱一斤呀
地里挣不出来奶粉钱
我的孩子
为了养活你
我做了城里人的保姆
我的孩子
成了有妈的孤儿
白天
我假装幸福快乐地抱着别人的孩子
只有无人看见的夜晚
我才悄悄的哭泣
我的孩子
你还好吗?
当有一天
你的妈妈
挣够了
乡下盖房子的钱
我要和你紧紧相拥
永永远远的
永不分离
今夜远方的孩子
妈妈只想你
故事:
我作为皮村文学小组的成员参加了2017年打工春晚,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叫《家政女工》的诗。写这首诗的缘故,是因为在2010年春节的正月初五在位于北京三元桥的一个家政公司偶遇了一位哭泣的母亲。记得那天是正月初五,家政公司已经来了很多找工作的农妇。大家都说根据以往经验,早点来能找到工作。要是过了正月十五再来,来找活的农妇太多,能把家政公司挤爆了,僧多粥少,根本没有找到活的希望了。
这位哭泣的年轻妈妈来自甘肃,是一位有两个孩子的年轻妈妈,为了能找到活干,她正月初三就从家里出发,来到北京。她虽然是八零后,可没有上过一天学。是跟着她的妹妹来的北京。
她的妹妹来北京做了好几年的保姆了,妹妹也没上过一天学,来北京后一边干活,一边学认字,学写字,现在能写自己的名字。
年轻的妈妈坐在家政公司的宿舍的地铺上呜呜咽咽的边哭边说。
她在老家有两个儿子,一个五岁一个两岁,丈夫家暴打她也打两个孩子。她每年都要出来打工,能挣点钱,老公的大暴脾气就能小一些。可是,她认字太少,就是找个照顾老人的工作,也要认得药瓶说明说上的字。虽然有年龄优势,找工作的难度仍然大。
一想到找工作不容易,孩子那么小,妈妈就离开了。小孩吵闹时,还会被脾气火爆的爸爸暴打。甘肃妈妈只有难受的呜呜咽咽哭。
宿舍坐了一屋子出来找活干的农妇,大家都麻木了,冷漠地看着哭泣的甘肃妈妈,没有一个人劝她。我也同样麻木,冷漠地听着抽泣声。外屋的北京籍家政老师听见哭声,生气地大声嚷着“大过年地哭什么,晦气”。
坐在宿舍里的每个农妇都是母亲,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剜心剜肺的思念之痛。为了自我保护每个人都戴着一副麻木、冷漠的面具。用麻木,冷漠来织就成坚硬的盔甲,来保护自己柔软、滴血的心。
大文学家总是深情地赞美:母亲是家庭的灵魂。可当今的社会,每个农家的灵魂都来到城市艰难求生。乡村没有灵魂了,城市的血盆大口把乡村的灵魂吞进肚子里。乡村凋零破败,无法求生。乡下的孩子没有了母亲的呵护,孩子们身上还被挂上了丑陋的标签,叫“留守儿童”。
妈妈在外挂念孩子,孩子在老家哭着想妈妈。可是什么时候能改变这种局面呢?有的农作物价格几十年不变,比如像玉米棒子,大豆这样坚硬地顽固分子,这简直是道无解的数学题。
这个五一,基层文艺团体“新工人艺术团”发布新歌《团结之歌》,歌词如下:
谁建设城市?谁建设乡村?谁建设大街?谁建设桥梁?
是我们的双手,是我们的血汗,是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谁创造财富?谁创造经济?谁创造历史?谁创造奇迹?
是我们的双手,是我们的血汗,是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团结才有力量
团结起来就是力量,我们团结有力量
谁霸占了钱财?谁霸占了权力?谁满口谎言?谁把我们欺骗?
我们不是奴隶,我们不是机器,我们团结起来争权益。
我们需要时间,我们需要休息。我们需要阳光,要自由地呼吸。
我们是兄弟姐妹,我们不再孤单,我们团结起来有力量。
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团结才有力量
团结起来就是力量,我们团结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