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浪费食物?
来源: 有机会网 发布时间:2017-06-26 阅读:5753 次
食物主权按:
这是一个悖论:当科学家、商人、政客在这头高喊着我们的食物短缺、人群饥饿,需要规模化、工业化、转基因等技术刺激生产的时候,另一边却是随处可见的食物浪费。
本文作者从生产的源头入手,分析了食物浪费越来越普遍的原因:在工业化学农业模式下,对自然的消耗和破坏被排除在食物生产成本之外,食物价格低廉;消费者与农田越加疏离,而相伴而生的消费主义更是刺激我们买买买扔扔扔,使得人们不再珍惜粮食。所以浪费不仅仅是习惯或者文化问题,改变食物浪费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运动,让健康的食物成为公共品而非商品。
正文
明明吃不了那么多,为什么总要点那么多菜?为什么家里总堆码着各种各样的食物?扔掉因为来不及吃完而过期变质的食物,你还会心疼吗?
前段时间,《新闻联播》一直在播放学校食堂出现大量剩饭剩菜的新闻,从小学到高校都有采访报道。除此以外,餐馆用餐浪费的情况也有涉及。而我也发现身边这种情况很常见。
比如:
去饭店参加酒席,几乎每盘菜都有剩;
过年和亲戚朋友吃饭,剩下的饭菜可以吃两三天,放久了就不要了;
家人喜欢囤菜,这样还没吃完,又买回来新的食物,坏了就扔掉。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我们对食物好像没有那么爱惜了。这是为什么呢?
新闻里说,那是因为中国人爱面子,不多点几个菜就显得小气,但是学校里的剩菜剩饭和家里过剩的食物又说明了什么呢?那就不仅仅是跟面子有关了。
对农事的陌生?
小时候爸爸常对我说,一粒饭,七滴汗。泡发稻种,犁田,撒种发苗,拔苗捆扎,移插入田中——插田,薅草,上肥,浇灌,割稻,稻穗分离,筛除空壳,晒谷,入装麻袋。这样才算真正完成了一年的收成。当然,还有最后要运谷子去碾米厂打米才能吃上白白的米饭。
这样一看,何止是七滴汗啊。这复杂的工序和繁重的体力活,只要是见识过的,就不得不对粮食充满敬畏。
但是,对于常年生活在城市的人,双脚没有踏过农田的人,对农事一无所知的人,他们就很难在心底深处升腾起敬畏,看到和没看到,体验和未体验完全是两回事。
农业的机械化?
农业的机械化和其他科技成果一样已经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播种有播种机,浇灌有浇灌机,收割有收割机。
稻米收割机可以直接将稻子收割、脱粒、装箱。
玉米收割机可以直接吐出玉米粒。
发达的一些地区还有蔬菜播种机,萝卜收割机,番茄收割机等等机械设备。
在东北平原一些规模化的农场,可以实现从种植,到管理,到收获的现代农业体系。
就连我家,位于南方的一个小城市小乡镇,父母也开始雇机器犁田,雇收割机收稻子,确实大大减轻了父母的劳动负担。
农业的机械化使人们看到了农事便利洒脱的一面。往昔熟诵的“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画面有些渐行渐远。追求便利,减轻农民的负担是好事,但可能也客观上造成了对食物得来不易之感的削减。
其实,机械化的确节省劳力,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特别是石化能源)的消耗却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事实上,食物是越来越“来之不易”了。浪费食物,也是在浪费资源。
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我家的后院种了一棵枇杷树,今年结了不少果子,所以引来了一些小鸟小虫来啄食。妈妈看见了那些坏的果子觉得好可惜,她说要打点药水。
我听了有点震惊,自家吃的还要打药水?!
不打了吧。
不要紧,就打一次,喷一点。
少吃点没关系。
结了这么多果,太可惜了。
我也突然意识到,为了图省事,为了多点产量,妈妈或多或少也会在种田、种菜时使用除草剂、农药。
市面上的粮食、蔬菜也会如我家一样,基本都使用除草剂、农药、化肥,甚至用得更多,因为用与不用,会直接影响当年的产量。
在追求高产高量的大环境下,人们或许隐隐约约感觉到自己吃的食物可能存在问题:市场里瓜果蔬菜既漂亮又不贵,总免不了让人心里犯嘀咕。当大家忙于工作,忙于生计的时候,不大会去关心一把青菜的来龙去脉,但很可能这种隐隐的担忧就变成了餐桌上的浪费。
农产品价格低下?
大米、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价格一直都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今年,蔬菜、鸡蛋、猪肉等农产品价格下降明显。在普通的菜市场里,蔬菜贱价得令人瞠目。
既然便宜,那就不如多买一点,多吃一点,但是我们常常眼大肚小,结果最后不是吃不完倒掉了,就是放久了不新鲜了扔掉了。
农产品价格提不上去,农民只能通过走量获得更多的收益,量走得越多才能挣得多。量要多,生长周期要短,长相要漂亮,必然也是依靠化肥、农药、抗生素……产量多了,价钱又降下来了,最终就是菜贱伤农和食物的浪费。
食物失去滋味?
机械化的种植,再加上化肥、农药、甚至激素、抗生素,我们种出了愈来愈大,愈来愈漂亮的粮食、蔬菜、瓜果,但它们却失去了属于自身的浓郁滋味。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文章《味之素》中写道,有一次遇见了一位农夫,以种植粮食为生,他把自己的田分成两种,一种是拿去卖的,一种是自己吃的。种来卖的那部分农田从耕耘、插秧、除草、收割,全是机械化的,而自己吃的那块田则完全由水牛和人工耕种。等到第一次收成,他仔细地品尝了自己用两种耕田方式生产的稻米,他发现,用水牛和人工种出来的米比机器种的要好吃。
然后他开始追查为什么他种的米会有不同的味道。
农夫发现耕耘机翻过的地只有一尺多深,而水牛的力气却可以翻出三尺深的土。因为土翻得深,原来长在土面上的杂草就被新翻的土埋葬,既不必靠除草剂除草,又将草化作了肥料。又加上翻土后经过烈日暴晒,地表皮的害虫就失去生存的环境,当然也不需要施放过量的农药。
“这样,虽然是同样的稻种,同样的生长环境,可是米里面就有了许多不一样的东西,味道当然改变了,(机械化种的米)它的结构也不结实,所以它嚼起来淡淡松松,一点也不Q。”农夫向林清玄解释。
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林清玄的一个远房亲戚上,他自己垦荒拓土种植果园。果园年年丰收,水果长得极好。
但亲戚只把他领到自家后园里围起来的一小块地里摘水果。
林清玄一看,这里的水果长相明显不如山上的果园,不仅细瘦,而且总有几个虫咬鸟吃的痕迹。亲戚告诉他,这些水果虽然长相差些,但是干净安全,味道也足,每种水果各有各的味道。
亲戚又拿出一根萝卜,这条萝卜在林清玄看来又细又长,简直有点营养不良,而且还拖着很长很长的根须。亲戚说,这是原来的萝卜,在菜场已经绝种,现在的萝卜有五倍大,我种地种了三十年,十几年前连做梦也想不到萝卜能长那么大,但是拿一条五倍大的萝卜熬排骨汤,滋味却没有这一条小小的来得浓。
当食物失去了它原本的滋味,或许我们也就失去了对它的敬意。
什么时候当我们不再追逐漂亮、肥硕、数量,而是开始追求品质、滋味、适度的时候,或许就是食物质量以及食物命运出现转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