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18亿亩红线去哪儿了?

来源: 读者投稿     发布时间:2017-09-24     阅读:3195 次
食物主权按:9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发布消息,称已在全国划定15.5亿亩的“永久基本农田”。从18亿亩“基本农田”,到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国的土地资源怎么了?今天推送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关于这篇报道的评论,食物主权特邀了多年关注耕地问题和粮食问题的研究者秋田对此报道进行评论;第二篇是一篇旧文,“粮食安全的困局与对策”,详述了粮食问题和土地问题的根源,借此重新推送,以引起关注和讨论。



食物主权特约评论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耕地的重要性一般很难由市场价格体现出来。但是,耕地又是农业重要的资源基础。没有耕地,基本上就没有种植业,没有粮食生产。中国是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抓在中国人手里”。这恰恰是一种适应全球化的最理性、最负责任的战略。以此观察中国的耕地保护问题,首先就需要明确两点。
 
第一、耕地保护是国家战略。不仅国务院、国土资源部要高度重视,更重要是各个省、市要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多数地方政府并不重视耕地保护,GDP增长成为至高无上的选择,消极应付的多。由此导致这些地区优质的耕地不断被圈占。这就是耕地保护由18亿亩后退到今天的15.5亿亩的背景。这说明制度、政策层面未能对地方政府形成有效激励。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
 
第二、耕地的问题还不仅是面积,质量与潜力非常重要。没有质量的耕地是没有农业功能的,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中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严峻性可能不亚于面积。由于三十多年过度依赖化肥、农药、除草剂,中国耕地的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壤质量越来越差,自然生产力不断下降。这说明,中国市场化的改革,至今都没有形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没有形成自觉的农地质量保护机制。
 
四川民间有句习语“船上人不得力,岸上人喊断腰”。不从制度、机制、政策上消除病根,仅靠国土资源部的一纸公文,恐难产生积极效果。届时,国土资源部的耕地保护计划是否又会下调呢?

附报道原文:

中国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 形成城市开发实体边界

2017年09月20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电 (记者 庞无忌)历时两年多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形成最新成果。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20日在北京透露,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有划定任务的2887个县级行政区实际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0亿亩,已全部落到实地地块、明确保护责任、补齐标志界桩、完善信息表册、实现上图入库。
 
这些城市周边的永久基本农田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态屏障和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
 
中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20日在京联合举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新闻发布会。曹卫星在发布会上表示,全国实际划定保护面积15.50亿亩,超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确定的15.46亿亩保护任务目标。
 
据介绍,此次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采用先难后易的方法,从城市周边划实、落细入手,再推进到城市周边以外区域划足、补齐,将保护任务在全域范围内逐个图斑比对落实到具体地块。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永久基本农田图斑总数达到4540多万个。
 
为何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曹卫星指出,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中国最基本的资源国情。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把最优质、最精华、生产能力最好的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资源、集聚力量实行特殊保护,有利于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此外,划定后永久基本农田较划定前布局更优化、质量有提升,还能成为城市开发实体边界,优化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城镇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永久基本农田的生态服务功能、绿色空间功能、文化景观功能的发挥,还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游憩,乃至新鲜空气等生态产品,感受厚重的农耕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