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东田:生态扶贫才是盘活全局的突破口
来源: 田畔的科学网博客 发布时间:2018-01-25 阅读:2083 次
食物主权按:环境污染和发展不平衡是当下中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它们迫使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投入到环境治理和扶贫工作中。本文提出,生态农业应与脱贫发展互为抓手,相互解困,方能兼顾农民增收和环境健康、食物安全。这个过程中,需要鼓励农民的能动参与。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负责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食品安全、生态农业、生态社区、生态健康等方面公益事业,与“无组织有秩序”诚信人脉平台的构建。目前正在策划与推动生态扶贫进社区、生态大健康与生态餐饮进万家等活动。
针对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形势与经济徘徊下滑的困难局面,我们按照中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提出“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方案。通过脱贫工程这个强有力的抓手,突破生态产品销售瓶颈,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生产走绿色生态可持续之路。
一、生态农业与脱贫工作目前的困难
1. 生态产品叫好不叫座,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属于社会优质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此,“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报告都提出,要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然而现实中,生态产品却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一是价格过高。北京市场上,普通蔬菜两三元一斤,有机蔬菜15元—20元一斤,很多人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如此高的价差。二是缺乏信任。不断曝光的有机产品造假丑闻,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生产者想卖卖不出去,消费者想买却不敢买。由于无法突破销售瓶颈,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高位截瘫,很难发展。
2. 扶贫工作思路与安排,存在着诸多问题
扶贫工作是国家强力推进的政治任务,与生态农业一样,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亦属于社会优质资源。种种原因,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有三点:
(1)思路与制度安排滞后。最初的扶贫工作多是“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许多情况下,非但不能根本解决,还鼓励了“等靠要”。于是开始“造血式扶贫”,支持发展生产。这在经济短缺时代,非常有效,产品只要生产出来,皇帝女儿不愁嫁。但在目前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扶贫工作重点依然是以财政作为主要支撑的生产(特别是产业扶贫、规模化项目),不仅产品滞销,无法形成产销良性循环,不具可持续性,而且还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增加矛盾,甚至“扶贫致贫”。扶贫理论与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做出重大调整。
(2)混淆不同性质问题。贫困可分为三类,1)发展模式问题,造成发展的不平衡,包括地区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2)社会救助问题,以鳏寡孤独、老弱病残为对象;3)具有不劳而获思想者,不肯吃苦,只想“收获”。现在的扶贫工作,三类混为一谈,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好效果。生态扶贫,就是把这三类区分开,专门解决发展模式问题,支持作为弱势行业的生态农业,良性产能实现良性循环。救助问题交给民政慈善部门。不劳而获问题,由政府与社会组织帮助教育。
(3)群众参与不够。目前扶贫工作,基本上是政府包办代替,行政性太强,往往一厢情愿,未能考虑到群众真正的需求,未能因地制宜。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有时还制造混乱。群众对扶贫工作没有兴趣,不愿意参与。扶贫补贴成为鸡肋。只有走群众路线,让群众成为扶贫工作的主人翁,请他们积极参与进来,扶贫工作才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彻底扭转目前被动局面。
二、“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思路
脱贫攻坚,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政治;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是我们国家最大的政治。“生态扶贫,绿色消费”,就是将脱贫工程与作为生态文明基础的生态农业,有机结合,从国家政治层面,将更多力量整合起来,共同推动。
回顾历史,我国的贫困人口,整体上讲,并非能力不行,而是地区与行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贫困地区,如何发挥后发优势,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们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而是要走生态文明之路。要走生态文明之路,与生态农业结合,是最好的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另一方面,就生态农业来说,合理价格基础上的信息对称、人际互信与责任到位,是生态农业良性发展的根本之道。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解决这个难题,突破生态产品的销售瓶颈,是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脱贫攻坚工程,以政府力度之大,地域覆盖之广,人员参与之多,就是这个突破的最好抓手。脱贫工程,对于生态农业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此外,这些年来农业产能严重过剩,稳步改变发展模式,还是有充分余地的。我们决不能等到污染得连粮食都种不出来时,再发展生态农业。
三、“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方案及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多年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调研,总结现实与历史经验,听取业内专家意见基础上,提出“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方案。
“生态扶贫”概念,并不是我们的发明。早在2002年,人民日报就有相关文章:“生态扶贫,是指从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之后,“生态扶贫”不时见诸报端,基本都是从生产角度考虑,所谓“造血式扶贫”。
社会上还有“消费扶贫”思路,从销售端解决问题,与生态扶贫很相似。但“消费扶贫”,并不强调“生态”,不符合生态文明的方向。
1. 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方案
“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方案,将生态农业与扶贫工作,这两个未能充分发挥优势的优质资源,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大于三的效果。以生态产品销售为突破口,进而带动全局。具体表述为:
借助国家推进脱贫工程的强大推动力,借鉴生态社区良性市场与单位对口扶贫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各级党政工团妇、民主党派、行业协会、基层社区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广大城市消费者组织起来,与贫困地区生产者自主建立帮扶关系,以购买生态产品的方式参加、支持国家脱贫攻坚工程。由此突破生态产品销售瓶颈,带动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以解决农业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在实现生态农业与脱贫工程双赢的同时,盘活全局。
2. “生态扶贫,绿色消费”的主要特点
(1)城市重点
将扶贫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在城市的社区、机构、学校、公司、事业单位等建立生态扶贫基地,重点解决生态产品的销售问题,以带动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双向扶贫
“生态扶贫,绿色消费”不是单向救助,而是双向扶贫,相互帮助。在帮助农村生产者经济脱贫、环保安全的同时,帮助城里人“生态脱贫”。从生态角度,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家家都是贫困户。
(3)行业支持
农业是全国人民饭碗的基本保证,其价值却被大大低估,在以GDP为最高目标的线性发展模式中,生态农业成为弱势中的弱势。“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方案,不是对贫困者的个人救助,而是对生态农业进行全力支持。
四、“生态扶贫,绿色消费”的意义
“生态扶贫,绿色消费”,具有“投入少,见效快,覆盖广,易推行,可持续”等优势。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脱贫工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重建城乡互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是一种体制创新。
1. 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生态扶贫,绿色消费”,就是落实习总书记指示与一号文件精神。充分调动生态消费端对健康产品强烈需求的积极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作为优质产能的生态农业,抑制和逐步淘汰作为劣质产能的化学农业。
2. 解决生态产品的诚信与价格问题
1)生产者与消费者长期交往与合作,信息对称、互惠共赢、实现互信,解决生态产品的信任与责任问题。2)生态扶贫的生产主体是农民与合作社,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租地雇工的农企;与消费者直接联系,省去诸多中间环节,大幅度降低流通费用。“生态扶贫,绿色消费”方案的实施,可以让更多人吃上生态食品。
3. 盘活全局的突破口
“生态扶贫,绿色消费”,不仅可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更可对重建城乡互信,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产品结构,实现绿色消费,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推动我国生产方式向生态模式转型,走出经济下滑困局,发挥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我国的生态文明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的指示。我们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要破除对市场的迷信,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引导、调节与保障作用。
1.搭建平台。帮助生产者与消费者自主自愿建立“价格合理”“信息对称”“诚信交往”“责任到位”的良性市场,实现公平交易,抑制与打击恶性竞争。
2.严守红线。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农业生产。防止以解困脱贫的名义破坏生态环境,切忌表面风光的“生态形象工程”。
3.生态补贴。尽快制定“绿色生态农业扶贫补贴”方案,彻底扭转目前“按照规模而非生态”为标准的农业补贴导向,让农业补贴成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有力支撑。
4.引导消费。制定“绿色生态消费支持脱贫”方案,宣传动员引导城市消费者,特别是要动员本地区政府公务员带头,按照合理价格购买消费生态产品,以购买生态产品的方式参加扶贫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
2015年12月初稿,2016年元月修订,2017年2月再修订,12月补充
原标题:生态扶贫,绿色消费,与时俱进,破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