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节水农业,要从堆肥改土做起

来源: 读者投稿     发布时间:2018-06-12     阅读:2412 次


我的住处种了很多花花草草,有的养得好,生得旺盛;有的养得就差一些,苗种枯了的情况也不少。所以窗台上、露台上都留下好多只有土没有花的花盆。

自从跟一群讲环保、搞生态的朋友混迹以来,自己也慢慢懂了一些环保、循环、回收的概念。但这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惬意,反而是每天都生于忧患之中:洗个碗水龙头开大了一点,内心很愧疚,浪费水资源;做饭厨余垃圾实在扔不出手,总觉得这也是集天地日月之精华而来,扔掉简直就是一种犯罪。愧疚在心头萦绕良久,逼得自己在行动上改变,开始学习堆肥、蓄水。

据一位老先生讲,他在澳大利亚见过有人在花园里放一个木箱,木箱底部开一个小门,这个木箱里放一层厨余之后就覆上一层土,一层土一层厨余在木箱里慢慢腐化堆肥。每次种植花草蔬菜,都打开木箱底部的小门,从里面刨一点土出来,这时底层的厨余已经腐熟,不会有什么味道,里面有大量的有机质,可以为花草蔬果提供养分。我没有这样的小木箱,也没有这样的花园,只能利用那些空置的花盆,刨一个土坑把厨余倒进去,然后覆上一层土任其慢慢发酵腐化,以此减少一些日常愧疚。

我参加了北京的一个消费合作社,大家时常从小农户、生产合作社甚至集体村庄那里团购生态农产品。今年开春时节我跟着团购了一批新鲜的春笋,柔嫩鲜美,不可言说。但是春笋总是被一层又黑又厚的笋叶包裹着,食之无味,弃之有愧,实在令我为难。我只好拿一个大花盆,把笋叶放在盆底,再覆上厚厚一层土,然后就把它遗忘在了角落里。

日月交替,春谢夏来。

哦对,我这儿还有一只肥白肥白憨态可掬的大白猫,肠胃不太好,总爱吃些猫草帮助消化。一日,我从网上买的一些猫草种子寄到了,我便倒腾出一个宝石蓝色的小花盆,准备给大白猫种些猫草吃。或许是这个花盆空置太久,里面的土又硬又干,已经板结成一个大土块,小铲子根本刨不动。于是我往里面浇了一杯水,想着等土浸湿了就可以刨开几个小坑把种子撒进去。结果一杯水浇进花盆,盆底立刻渗出了大半。我还纳闷,也没浇多少水,怎么就渗出这么多呢?我猜这盆土一定湿透了,便拿起铲子准备刨坑。可是一铲下去,土块却纹丝不动,并没有变得松软。我使足了劲儿,再一铲,土块裂开了,里面的土壤却让我大吃一惊:刚才浇进去的一杯水仅仅是浸湿了表土薄薄的一层,但再里面的土壤却仍旧是干硬板结的一块,而且土质干燥、呈粉末状,灰灰的没什么生气,一点儿都不像是刚刚被浇过水的土。原来刚才浇进去的一杯水就这样白白地流失掉,水分进不了土壤,土壤也保持不住水分。

图1:干燥板结的土壤
 
无奈之下,我只能把这盆干硬的土块刨出,换一些之前扔在角落里堆肥的盆土。此时,春日里埋了笋叶的那盆土派上了用场。我用小铲子把那盆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土刨出一块,刚下铲子的一瞬间,顿觉这土与方才那盆干硬的土不同,虽然外表看着依然干干的很普通,但里面的土却松松软软,轻轻一铲就铲开了。翻开之后,我发现之前肥厚的笋叶已经分解了大半,只残留着一些黑软的小叶片,这盆土也有两个来月没浇过水,但土壤却是温润湿软,一粒一粒的土壤颗粒松松地团黏在一起,土壤颜色也是深黑深黑的,满满的有机质。此时,我方明白为什么说 “健康的土壤都是团粒状的”。

换了土之后,我又往宝石蓝色的小花盆里浇了差不多同样一杯水,这水先是在土壤表面形成薄薄一层积水,然后水层慢慢变薄,一点一点下渗到盆土之中,不时还有几个小气泡冒出来,最后一滴都没有渗出。

图2:疏松湿润的土壤
 
这次的栽种经历,颠覆了我对土壤和水分的认知。我原本以为,越是干旱的土壤,越能吸水;湿润的土壤本来就有很大的水分在里面,浇一点水就水分饱和了,所以吸水比较少。但现在事实摆在眼前:板结、干旱的土壤难以使水分渗透,并且难以留住水分,只靠浇水改变土壤墒情会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经过堆肥保护的湿润的团粒状土壤更容易含蓄水分,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由此可以推断,若真要推行节水农业,第一步绝不应是投入多大的资金建设多么发达的喷灌滴灌管道系统,最重要、最基础的步骤应该是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

说到这里,就不禁要反思:土壤板结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

这倒是不难回答,造成土壤板结的罪魁祸首当属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化肥多是粉末状或颗粒状,可以直接撒在土壤里,所以人们常说“撒化肥”。撒完化肥,往田里灌溉浇水,化肥溶在水里渗到土壤中就算是把肥施完了。也有些肥料可以兑水施用。相比堆肥、沤肥来说,撒化肥无疑是省时省力的,沤制农家肥的过程冗长繁琐得多。首先要将人畜粪便、秸秆、草垛等堆在一起,等其自然腐化、发酵,不时还要进行人工翻堆,把外面的农家肥翻堆到里面,促进肥料沤制。一套功夫下来,少说也得十天半月的时间,着实是费工费时。

现在农村绝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去了,农村劳动力几近被抽空,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妇女成为务农的主要承担者。纵使我们常说妇女能顶半边天,那至少另外“半边天”已经流失,这无疑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极大缩水,使得农民务农时不得不怎么简便怎么来、怎么省力怎么来。这种情势下,化肥替代农家肥,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化肥并不是天然就有的,它兴起于二战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化学工业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农业生产领域的变革也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化肥、农药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人们也给这场农业变革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绿色革命”。[1] 事实上,“绿色革命”和“绿色”八竿子打不着,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有人甚至形容说“化肥是土壤的毒品”,见效快,会上瘾,长期使用危害甚重。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已经产生了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酸化、水质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等等诸多危害,前文所说的土壤板结也是长期依赖化肥、不注重培土堆肥造成的显著恶果。(关于这一方面的信息,可参考《蒋高明:中国人均每年“吃”化肥40斤》

板结的土壤,往往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因此这种土壤耕种前都需要人工对土地进行翻耕,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而这次种植过程中的小发现,却让我意识到土壤板结的害处不止这一项,它还会导致土壤干旱、降低农业用水效率、损害农田抗旱能力。板结的土壤很难真正使水分渗透,灌溉时大部分水分都白白流失,这就使得农田耗水量大大增加。由于这类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也十分薄弱,农田灌溉的频率也会随之增加。而板结的土壤因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失水快而更容易变得干旱,土壤板结与干旱恶性循环。

这样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水资源枯竭。自从我国农业转型成依赖农药、化肥的生产模式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耗水量之大、耗水速度之快,都令人咋舌,水资源消耗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水资源再生的速度,这就使得水资源的可使用量不断减少。一个比较直观的证据就是我国北方地区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简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地下水专家金士博教授(Wolfgang Kinzelbach)的研究发现,中国的大粮仓华北平原,长期依靠超采地下水,生产超过中国1/4的粮食,给我们一种粮食有保障的错觉,但如果沉浸在这样的错觉中不去改良土壤、改变生产方式,地下水位就会一直下降。金士博观测到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从1964-1993年,以每年0.5-1m的惊人速度持续下降。金士博因此警告说,这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粮食泡沫,迟早有一天会破灭。据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估算,中国在2000-2009年不到10年的时间里,存水量竟然下降了13%。[2](具体信息,可参考《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问题大到甚至可以从卫星上监测到》

图3: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
 
长此以往,无水可采、无粮可收的惨状或许真的不会太远。

事实上,这一天已经真真切切地降临了,就发生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著名的旅游城市开普敦。这座城市在持续3年的干旱之后,面临着无水可用的尴尬与困窘。自去年9月初政府号召市民节约用水以来,原本习惯了打开水龙头就有清水流出的人们,不得不每天排队取水。开普敦的水危机仅仅是揭开了全球水危机的冰山一角,2014年一项对全球500大城市的调查估算,每4个城市中就有一个面临着巨大的水资源压力。未来,将有11个城市最有可能陷入淡水枯竭的困境之中,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首都北京。[3]

图4:开普敦市民排队取水

淡水资源危机的问题躲不开也逃不掉,很多国家的科学家、民众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当中很多关注水资源的环保组织也在积极开展行动。美国的老牌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正在试点、推广一项叫做“海绵城市”的社区项目。

“海绵城市”的设计思路与目前绝大多数城市修建的排水管道设计逻辑完全相反,城市的排水管道系统的逻辑是加快城市降水、生活污水的排出速度,将其投放于城市之外的地表水体之中。排水管道系统并不考虑水污染的问题,所以原本干净的降水未经利用,便与城市的污水“同流合污”。

而“海绵城市”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在城市建设绿化带,利用植物和土壤降低降水下渗、流失的速度,留住降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并且通过植物对降水进行层层过滤和净化,保证排到地表的水体(河流、湖泊)的降水是干净的,不至于对地表水造成污染。[4]

“海绵城市”这类小型试验当然是人们面临水危机时做出的有益尝试,让一座城市像一块海绵一样,含蓄水资源。但是,仅仅建造星星点点的海绵城市,显然无法阻挡水危机的威胁。真正的用水大户其实是农业生产。如果不能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地下水超采的问题就没办法根治,届时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短缺的将不仅仅是水,还有粮食。

建造海绵城市当然是不够的,但我们依旧可以沿着这样的思路,去畅享、去呼唤一座海绵乡村、海绵大陆,甚至,一个海绵地球。

停止化肥、农药依赖型农业对土壤、对环境的戕害,将板结和干旱的土壤通过堆肥培土的方式进行修复和改良,使土壤恢复到健康的团粒状结构,像海绵一样松软吸水,提高土壤保水抗旱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水资源消耗、减少水污染,从而达到节约用水、让水资源得以喘息和修复的目的。

曾用标题:从一捧海绵一样的土壤,畅想一轮海绵一样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