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声音 | 刷白等于白刷,干实就是实干

来源: 乡践与乡见     发布时间:2020-10-02     阅读:1763 次
稻菽按

作者何允辉,系浙江省义乌市何斯路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义乌市人大常委。他是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乡的农民,也是能站在人大会上,代表基层发声的常委。

“刷白墙”的形象工程由来已久,本文作者在实际基层工作中,仍感触到“墙刷白,山喷绿”的表面功夫、盲目引入外部产业和购买外包服务的懒政现象、过度依赖财政、客体上演主体缺位的独角戏等乡村振兴乱象,试图通过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提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把握的“重实质、重结果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原则。

乡村振兴的主体依然是村民,短平快的公司利益和政府利益导向,无疑与不以政绩和利益为导向的村集体诉求相悖。发展党政领导的村民自治,发动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构建不依赖外部的互助合作经济系统,而不是同时满足政府和企业的利益,才能在乡村振兴浪潮过后,实现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乡践与乡见”,感谢何允辉书记及其助理刘璐对稻菽千重浪的支持!

乡村刷白墙 | 图片来源:网络

伴随着这轮精准扶贫的结束,乡村振兴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工程上马、讨论热烈,似乎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但仔细想想其实并不是这样。

乱  象

1. 急功近利,跑步前进

乡村振兴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急功近利,各路神仙立功心切,深怕被人抢先。最近到乡村去,越来越能感受到运动式的情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房子越来越统一了。这种统一不仅表现在建筑结构的统一,还表现在外立面的统一。原来是贫困户家要刷墙,现在是整村刷白墙,很多地方把外立面统一当成美丽宜居的最便捷方式。

诚然,整齐划一有一定的美学感受,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美学表现方式。对于很多村民而言,刷墙实际上给他们带来了麻烦,因为在房屋建造之初并没有说明需要统一,建好之后重新刷墙,即便不要农户出钱,也让他们觉得自主的权利被剥夺。更有甚者,不考虑历史与现实情况,存在几百年的老建筑也要统一外立面,整个历史风貌都被破坏,实在让人不能接受。

刷墙的好看,实际就是给外人的好看,说的更加直白一点,是给领导的好看。至于农户自己的感受,被放到优先级的最后。

“给领导的好看” | 图片来源:领导留言板

乡村刷的白墙 | 图片来源:网络

除了刷墙,这种运动式的乡村振兴还表现为大兴土木,不管某些地方是否具备发展条件,都先把硬件配起来。比如有的村庄,还没有任何出名点的景点呢,先把游客中心盖起来了。往来的人都有巨大的疑惑,这游客中心能做何用。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

此外,现在做产业振兴,向来不是培育产业,而是引进产业。标准从“哪个行业好就引进哪个”变成“哪个行业愿意来就引进哪个”,也不看跟自己村庄是否匹配。这样还不算,产业引进后似乎就万事大吉了,放任自流,不去做配套,不去匹配资源,也不培育相关人才,导致引进的企业怨声载道,更加大了下次吸引企业入村的难度。这样的产业振兴,某个节点或许还比较好看,长的时间维度必然不可维系。

 2. 简单粗暴,转移支付

不仅如此,地方在乡村振兴中过度使用财政资金这一资源,忽视了对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个问题在之前扶贫工作中也出过,最简单的采用直接转移支付的方式,直线提升贫困户的收入,让贫困户“被动”脱贫。这样的脱贫,只能带来贫困户欲望的膨胀和无节制的索要。

最近听说了一个极端例子:

一个彝族的村寨,依靠国家拨款脱贫。这个寨子里很多都是艾滋病患者,有一户人家为了让自己家获得更多的扶贫款,直接将自己手弄破让没有患病的孙女吸血,故意染病。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真切的发生在我们的现实中。由此可见,直接转移支付型的扶贫就是七伤拳,害人害己。但是,似乎很多地方并没有吸取这个教训,依旧在乡村振兴中沿用这个方式,只不过支付的对象从农户变成了村庄集体,给农户输血变成给村庄输血。

有些地方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设置很多公益性的岗位,这些可有可无的岗位也变成了吃财政饭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村民提高收入,变相发钱。一旦乡村振兴工作结束或者其他原因,国家不再支付这样一部分工资,立马就会被打回原形。其实地方手里可以使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帮助村庄发展的方法也很多,直接使用转移支付是最笨的一种。

3. 主体错误,事倍功半

当地方政府财大气粗的进入乡村,乡村振兴的主体就不再是村民了。

村民是所有利益方中与乡村发生关系最密切的群体,也是在乡村振兴中最易被忽视的群体。虽然现在乡村还是集体所有制,但是很多集体都是空有名号。村民又由于自身利益的问题很难形成统一的力量,从而话语权就降低。尤其是在村财镇管的大背景下,村里的权利更是被压缩。变成了上级手中的牵线木偶,丧失了自主性。但是乡村最终是要靠村民管理的,村民或村集体如何对待财政退出后的乡村,实际是更大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些明星村更加突出。

明星村可能由于某方面做的好被树成典型,当形象立起来之后,各方力量就会介入,此时乡村发展的主导权已经从乡村转移到了上级单位。上级单位如果做的好,就会一直在轨道上前进,至于前进的目的地是不是村庄最初的设计,则不好一概而论。更多的是行政力量介入后无法做好乡村,而后新的标杆被树立起来各方优势资源就会去追求新的典型的干预,从而放弃之前的乡村,导致村庄发展受到重大影响。

地方领导者对乡村的振兴确实有一定的责任,但是他并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如果农民自己不动起来,单纯依靠国家动辄几个亿的投资,这个事情就是不可持续的。在全中国,多少乡村是靠国家输血活着,国家只要不投资,立马就死亡,之前投入的钱也没有产生一点动力,都是打水漂。

看看前阵子曝光的各种乡村烂尾工程就知道了。做的好的地方修基建,即使发展不成功好歹还留下了基础设施;做的虚的地方搞文创搞规划,投进去的钱成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当国家对村庄的投入大于村庄能够支撑的限度后,村庄就会变本加厉地向财政索要,一旦地方zf终止投资,村民就会把耽误村庄发展的帽子扣在领导头上,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人性。如果我们只管发钱不教化村民,一味觉得自己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那么就会导致钱越发村民怨气越大,钱越给乡村越索取,得不偿失。

4. 该来不来,该走不走

当然,很多财政资金投入到乡村中,就会吸引来一帮吸血鬼,这些吸血鬼以专家、设计师、投机分子为主,不断劝说相关单位购买服务。

首先,我并不反对相关部门购买服务,有些行业有些事情确实专业人士做的更好,购买服务确实能够帮助提高效率、提升产出。其次,我这里所批判的是无度购买服务,更多的是无衡量标准的购买服务。

很多地方领导一听某个机构是某些大咖所建,或者是与某某有关系,就大笔一挥把活包给人家。包完之后,虽然标注了一部分结果量化的指标,但是指标很水,水到只要在这个阶段这个机构雇佣的不是傻子都能完成。

大量的软指标,较少的硬指标,产出效益较低。有些地方在小小的范围内引进的第三方机构就有数家,每个机构至少200万的年均费用,邀请之前都是名家挂镇,合同签完专家一年都见不到。专家的徒子徒孙整体忙着跟政府打交道,真正入户访村很少,做出来的又是空中楼阁。各种规划设计更是变成了东拼西凑,东抄西抄,设计成果要么普遍同质,要么四不像,各种荒唐的事屡见不鲜。

这些设计师规划师几个真正在乡村里呆过,几个认真跟老百姓讨论需求,都是为了骗钱。有个案例就是说一个设计团队为一个不足五十人的小村庄设计了公共厕所,十几个坑位。有些村庄流量很少,但是规划团队还是把展览馆、陈列馆、影视播放厅给弄上了,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近听说不光乡村振兴的活敢去找机构购买服务,竟然有些地方扶贫的活都敢找机构购买服务,真的是让人吃惊!

在盲目进行购买服务的背后,是赤裸裸的懒政。把原本应该自己完成的事全部交给第三方机构,出了问题也不会怪到自己头上,花的钱反正是公家的。一通操作下来,第三方机构和zf都高兴,只是结果不能保证罢了。这样的财政浪费不是比贪污更可怕么,简直就是变相的集体寻租。

原     因

很多地方乡村振兴出现了乱象,背后有很深层次的问题。我仅就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最大的问题在于工作方法的问题。之前的很多工作,我们都习惯于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但是乡村振兴工作与其他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个村庄并不是标准化打造的,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很难被复制和推广。即使是在某个小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推广的做法,也要根据乡村自身的条件进行调整才可以。但是在现实中,有多少单位愿意实事求是地调整政策呢?恨不能把所有其他地方学来的都直接拿来用。反正出了问题追责也不会追到自己,先糊弄一阵再说。这样的工作方法和心态,如何不出问题。

在有些地方的乡村,实际上是有具备一定能力的领头人的,他们会在工作中探索适合自己村庄的方法,不断地进行实践。但是现在这样的对象出现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可贵。

一方面,乡村振兴的体量太大,完全不是靠乡村领头人就完全能够做出来的。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靠乡贤自身的能力几乎不可能完成。而这部分有干劲有能力的领头人未必会出现在领导看好或愿意投资的村庄里,导致有心无力。这样的村庄实际上很多,虽然村里乡贤在推动,但是上级觉得这块地方并不能做出成绩,率先放弃。而后村里的乡贤也不得不暂时搁置相关计划。

另一方面,现在对农村干部看管的太过严格,简直就是在防贼。一个接一个的管理条例,约束村干部行为。一旦出现上访问题,纵使你村干部做了多少事也都要停下来先接受调查,很多程序不正确的事也要算成大错误,让很多村干部伤了心。

另外,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即使有的乡村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尝试方法,但是结果大多不美好。这些不成熟的做法最终是村干部背了全部责任,轻则记过重则受罚,明明是从集体利益出发而犯下的无知的错,却没有容错纠错的机制,让很多村干部都不敢再尝试。这实际上就是恶性循环。没人尝试就没有新的方法,进而导致大家都没作业可抄,从而胡乱抄和不作为,这样的乡村振兴,国家投多少钱都做不好的。

通过我的观察,我认为乡村振兴工作之所以现在没有进行的很顺畅,在于行政过分的渗透到乡村振兴中,切断乡村振兴的所有通道,这样自上而下的垄断式改革,很难调动村庄其他利益主体的积极性,让乡村振兴成了政府的独角戏。

首先要用好国企,除了尽社会责任,还要投资回报。有些地方招商引资让企业进入后,不去保障企业的利益,妄图在不让企业拿走利润的前提下,让企业最大程度地帮助自己开发乡村,这是极不现实的。企业就是赢利的,没有利润留不住企业,这样只会让企业望而却步,宁肯放弃可能的利润,也不去填窟窿。这就是恶性循环。

有原则有方法地让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于我们当下的大环境是个大课题。当然了,市场化的企业与国家战略存在目标的不一致性。政府需要有发展的进步,官员需要看的见的政绩,公司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村民也需要获得实惠,这四个方面实际并不吻合。找到四者的共同需求,振兴就指日可待。

以上分析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过快过急地利用自己手中的财政力量进入乡村,切断了在乡村中的话语权,变相地将其他主体尤其是村民和资本的力量弱化,让乡村振兴成为独角戏。在大量使用财政资金的过程中,又引入了一帮心术不正的第三方机构,使得正经事没办好钱还花没了。总之这样的方式,财政负重不堪,村民欲望膨胀,乡村无法自主存活,企业不愿进入乡村。一盘活棋,下成了死局。

如  何  做

如果说改革开放释放了城市的活力,让城市更加繁荣,让市民更加富裕,那么乡村振兴要做的就是解放乡村的生产力,让乡村能够变得更加美好,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新一轮的增长。乡村振兴是大课题,我仅仅谈谈可能需要把握的原则。

第一,表面文章不要再做,重实质而非形式。

现在很多的工作实际都是无意义的,是表面好看。对村民而言,房子再好看不如提高生活水平更让他们开心。虽然对于一级zf来说,表面好看是刚需,是政绩的表现。但是对于乡村振兴这一大盘棋来说,好看是最后要考虑的,形式上做的好看未必会有实质性的变化。

第二,结果输出很重要,重结果而非过程。

乡村振兴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摸索的过程可以有很多个步骤,无需在这方面就严格限制,有硬性的指标要求就可以。最终的表现最能说明结果,重视结果导向,必然会有一定的效果。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总设计师的话还在耳边,完成工作就是最大功效。至于如何完成,只要不违法,尽可以做。很多地方都是书记村长一肩挑了,既如此,书记选对了就交给他们放手去做,一切用结果说话。

第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

早点打通乡贤归乡之路,确保乡村能够低成本获取人才。乡村振兴不是谁的独唱,谁也不能一味的地希望其他力量来村里做贡献,必须重视其他力量的合理利益诉求。zf需要在部分领域更加重视其他部门的作用,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力量。所谓的团结,所谓的调动,并不是参与名单的备注,并不是让人家唱配角,有些时候让人家主演也没关系。尤其是村民和资本的力量,更是不能忽视的。

小  结

其实,作为所有热衷乡村振兴的人,一定要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制定的乡村发展战略中,原本的战略节点是2035年和2050年,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各路神仙大显身手,何必非得逞一时之强,争一时风头。慢一点来,做的更实在一点,形成切实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做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说了这么多,都是源于前两天《乡村振兴促进法》座谈会的思考,与很多专家进行过讨论,小小篇幅根本不够。但是依然选择从这个点进行切入,简单表明自己的想法。这其中的每一条,都可以再细化,只是自己能力有限,难以表述的更深刻透彻。仅写小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