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靖 | 粮食“主销区”福建,还需要种粮吗?——粮食安全福建篇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2022-12-17     阅读:494 次

导 语


福建是我国粮食“主销区”代表省份,其近10年来的粮食自给率下降超过10%,至2020年仅为23%,缺口超过1000万吨。尽管福建的粮食亩产逐年提高,但由于政府对粮食生产的管控和支持不足,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在近20年来下降了60%,因此人均口粮也跌破了年160公斤/人的粮食安全“口粮线”。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逆全球化”等因素导致国际粮食贸易的供应链越来越脆弱,粮食缺口巨大的“主销区”福建面临的就不会仅仅是粮食短缺,而是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经济危机。


好在根据测算,福建可以依照当前省内的区域格局,通过改变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释放约300万吨的粮食潜力,使得全省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口粮线”安全标准。


作者|胡靖

责编|喀秋莎

后台编辑|童话


胡靖, 管理学博士,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农地制度、集体经济、粮食安全等问题。发表论文、评论100多篇,出版专著4部。基于农业的产业缺陷和机会成本,2003年提出了粮食生产的”非对称核算”理论。2011年创建“广东粮食安全大数据分析与实验系统”(GADS),2012年曾荣获国家粮食储备局软科学成果一等奖。2022年创建“昆阅平衡与发展大数据分析与实验系统(FEDS)”。目前为广东省乡村振兴智库专家,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正文


福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达省份之一。2020年GDP总量43903.89亿元,人均GDP111953.74元/人,均位列全国第七。其中作为“实体经济”的第二产业的增加值20328.8亿元,全国第六。这说明福建的经济发展的确比较顺利、比较成功。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或粮食安全角度,福建的“主销区”发展路径仍然存在隐患和问题。

图1:2003~2020 福建粮食自给率的下降趋势

图2:2003~2020 福建产量赤字的下降趋势


福建的耕地资源比较稀缺。根据第三次国土普查数据,2020年福建的耕地面积只有1398万亩,占国土资源的7.52%。山地、林地13217.03万亩,占国土资源的71.06%。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4亩/人,排名全国第27,甚至低于天津(0.39亩/人)。福建的这种资源禀赋严重约束了粮食生产。

但是,粮食安全的意义是刚性的,是红线。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式日渐逼仄的背景下,不利的土地资源条件,并不能成为福建各地主动放弃粮食生产、排斥粮食生产、“搭便车”的理由。


一、自给率的变化


2003年,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一个拐点。自此以后,全国主产区、平衡区、和主销区的格局基本形成。福建在获得“主销区”定位以后,随着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自给率一路下降,从2003年的36.23%,下降到2020年的23.29%。2010年以后,福建的粮食生产总体上已经跌穿“口粮线”。

2020年福建的人均粮食产量只有128.09公斤/人,远低于160公斤/人的“口粮线”目标。目前,福建粮食消费的大部分要依赖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户籍人口和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计算,2020年福建的粮食安全赤字为1066.35万吨。2003年以后,福建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主动遏制粮食生产的下滑趋势,由此形成了粮食安全现在的这种依附型特征。参见图1。


“口粮线”、“营养线”与“安全线”


人均每年粮食消耗量160公斤~180公斤的意思是,居民每天的食品消费中,米饭馒头面条米粉米线包子饺子等主食,即“口粮”,文本将160公斤/人定为粮食的“口粮线”。肉蛋奶油则是另外的粮食消费。


另外,作者在其著作[1]中曾提出360公斤/人的年粮食消耗量是根据人体蛋白质消耗量计算出来的最低营养性摄入标准,在本文中称为“营养线”。


粮食消耗量400公斤/人是一个区域城乡居民的粮食“安全线”。因为收入的差异会导致食物消费的差异。一部分人口的消费水平会低于360以下。所以,供给超过400公斤,则可以抬高供给曲线覆盖上消费水平低的人口群体。


二、生产总量与人均的变化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粮食生产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1979~1986: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福建粮食产量为762.5万吨,人均产量为306.6公斤/人。总体上能够满足生存所需要的热量需求,但还不能达到360公斤的营养标准。1983年,粮食产量上升到峰值858万吨。人均上升到321.59公斤/人,这是福建历史的最高水平。但随后下滑,1986年跌倒谷底751.5万吨,人均266.45公斤/人。这时口粮的基本供给没有问题,但粮食的总量缺口开始放大。参见图2。


2、1986~2006:在1987年后,粮食生产开始恢复性增长,1997达到产量的历史峰值961.8万吨,1998年以后开始迅速下滑,2003年跌到只有695万吨,5年减少了266.8万吨,年平均下降幅度高达6.3%。2003年人均产量也随之下降到199.26公斤/人。这显然和当时的“主销区”定位和政策有关。参见图3。


3、2006~2012:2003年,是福建粮食安全路径选择的一个十字路口。是向江苏学习,恢复产量?还是向浙江、广东看齐,任由市场排斥粮食生产?福建选择了后者。随后产量一路下滑。人均产量也随之一路下滑。2010年产量只有584.7万吨,人均产量只有165.66公斤/人。2012年以后,福建粮食安全的“口粮线”被击穿。参见图4。


4、2012~2020:2012年以后,由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供给充裕,这种变化没有引起市场的扰动和政府的警觉,导致市场继续排斥粮食生产。随后产量继续下滑,不过幅度有所放缓。2020年,福建产量只有502.3万吨,人均只有128.09公斤/人,基本坐实了福建的“主销区”格局。城镇人口越来越庞大的粮食需求只能依靠国内外两个市场,同时,福建农村由于市场化、专业化,总体上也在成为缺粮地区。2020年农村缺口128.36万吨。


图3:1979~2020 福建粮食产量的波动

图4:1979~2020 福建人均粮食产量的下降趋势


三、播种面积与单产


粮食播种面积是决定产量的两个主要要素之一。粮食产量的所有变化都可以从播种面积、单产两个要素得到诠释。所以必须进一步分析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两个元素。

粮食产量 = 粮食播种面积 × 单产


1、从图5可以看到,福建197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224.31万亩,这种规模在1999年以前,其实一直比较稳定。1999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014.28万亩,二十年仅减少210.03万亩。但1999年以后,受“主销区”定位与政策的影响,福建的粮食播种面积开始急剧下降,到2020年,只有1251.65万亩。21年年均下降幅度达到4.1%,减少粮食播种面积1762.63万亩。这展现了市场显著的排斥力量。即,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一旦放弃对粮食生产的支持、管控,粮食播种面积一定就会急剧下滑。或者说,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一定就是因为政府放弃对粮食生产的管控和支持。


2、之所以在2020年以后,还有1233.65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得以保留,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在2012年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调整“主产区”、“主销区”政策,一再强调粮食安全和“省长负责制”、“党政同责”,这就迫使部分“主销区”政府出手遏制农业的“非农化”、“非粮化”趋势。另外,乡村留守的农民,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城市,也存在粮食生产的动机。因为农村一般只能依靠兼业劳动,同时农户自己也需要消费粮食。由此,水田和粮食生产得以在福建部分地区保留下来,存在一个粮食播种面积的底线,未能被市场赶尽杀绝。这就为福建恢复粮食生产、逐步实现“口粮安全”带来了机会。


图5:1979~2020 福建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趋势


3、福建的粮食亩产一直在缓慢增长。这说明继续进行水稻生产的农户,其实也在采用一些新的品种和耕作技术,这首先对他们自己有利。利用FEDS数据库的因素分析功能,可以发现,在1997~2007的10年间,产量由峰值961.8万吨,减少为2007年的615.7万吨,总共减少了346.1万吨。其中播种面积因素导致减少467.4万吨,但同时单产因素导致增加了121.44万吨。这说明,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其实是“机会成本”。政府和农户,为了追求更高的GDP和农业价值,圈占耕地导致“非农化”和降低粮食种植面积导致“非粮化”。但是“机会成本”,并没有直接降低粮食的单产水平。参见图6。


图6:1979~2020 福建人均粮食亩产的缓慢上升趋势


四、区域格局


福建真正毗邻大海的只有六个地级市,宁德、福州、莆田、厦门、泉州、漳州。在目前的“海权”时代,这六个城市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发展加工业、物流业、国际贸易都比较容易。内陆地区的三明、南平、龙岩三个地级市,比邻浙江、江西、广东,交通、区位条件较差一些,经济要落后一些。这就导致九个城市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六个沿海城市,制造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农业的机会成本较高,这必然会加重农地的“非农化”和农业的“非粮化”。而三个内陆城市,经济要落后一些,农业的机会成本要低一些,一些城镇周围优质的水田得以保留下来,水稻生产就可以保留下去。

2020年,人均粮食产量最高的依次是南平(371.77公斤/人)、三明(328.31公斤/人)、龙岩(258.51公斤/人)、宁德(132.54公斤/人)、漳州(76.64公斤/人)、福州(67.8公斤/人)、泉州(65.01公斤/人)、莆田(50.61公斤/人)、厦门(9.19公斤/人)。六个沿海城市在机会成本的驱动下,粮食生产全都跌破“口粮线”,成为典型的粮食安全依附型地区。而南平、三明、龙岩,都守住了“口粮线”,但是只有南平守住了“营养线”。参见图7。


图7:2020年福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粮食自给赤字


表1 2020年 福建九个地级市粮食安全缺口 单位:万吨

表1表明,2020年,福建作为“主销区”的特征之一是九个城市都是缺粮地区。基本趋势是,经济越发达,粮食安全的缺口就会越大。如果政府还不出手,这种趋势会蔓延到内陆的南平、三明和龙岩三个城市。


但现在的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风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难,地缘政治的冲突会加剧“逆全球化”,国际贸易的供应链会越来越脆弱。如果一旦发生长达一年以上的粮食供给危机,缺口巨大的“主销区”面临的就不会仅仅是粮食短缺、价格波动,而是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经济危机。所以,福建最佳的安全政策是拒绝“躺平”,首先恢复、提升以水稻为核心的粮食生产,把“口粮”抓在自己手里。


五、增产潜力

利用FEDS的数据库实验室,可以发现,福建其实还有300万吨以上的增产潜力。首先是播种结构,福建目前的播种结构在50%左右,即一半以上的播种面积资源是用于经济作物。如果播种结构上升20个百分点,产量就可以增加206.4万吨;亩产也具有50公斤左右的潜力,如果亩产水平达到450公斤/亩,就可以增加60.93万吨;复种指数也有潜力,2020年福建农业复种指数为180.48%,但是福建是南方亚热带地区,一年可以两熟以上。如果复种指数提高到200%,则产量可以增加54.33万吨。参见下表。

表2 2020福建粮食生产潜力实验结果

福建2020年户籍人口为3921.61万人。以160公斤的口粮标准计算,福建实现“口粮安全”的底线是627.45万吨,与2020年的实际产量其实只相差125.12万吨。所以,福建要实现“口粮安全”其实并不难。播种结构只需要提高到61.97%(仍然低于“主产区”至少10个百分点),比2020年上升11.36个百分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实现360公斤的“营养线”,粮食产量就需要提高到1411.78万吨,依靠现有的1398万亩耕地和水稻生产难度就非常大,就需要利用山地、园地、草地,主持发展玉米、薯类等旱作作物的种植。


参考资料:

[1] 胡靖:《入世与中国渐进式粮食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图片来源:封面图来源chinatimes.com,其他图表均来自于昆阅数据库

原标题:福建:“主销区”的粮食安全依附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