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调研·蒲韩系列】回乡青年如何有所作为?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2024-04-22     阅读:78 次
食物主权按:

今天的推送讲述的是蒲韩社区辅导员的故事。今天农村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归?返乡的年轻人能做什么工作?蒲韩社区在组织农村生产、城市消费中充分锻炼了年轻人,给了他们成长的空间,在他们的努力下,蒲韩社区的生产不仅走向有机种植(养殖),更趋向计划性,其销售也逐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对接消费者。为了解蒲韩社区的城乡对接如何通过辅导员来实现,食物主权志愿者访谈了蒲韩社区永济消费店辅导员、联合社12个片区干事和行政人员,以及蒲韩社区种植(养殖)合作社督查王变娥。


正文

蒲韩社区共有113个全职人员,其中75个是辅导员,包括:运城(18个)和永济(9个)消费店27个、城乡互动27个、直接服务于农户的18个、预备3个辅导员。蒲韩社区大部分的辅导员都是35岁以下,一般是已经结婚生子的女性,生活比较稳定。负责农户的18个辅导员基本都是女性,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女性善于沟通,家庭工作她们来做比较好;而城乡互动组的27个辅导员都是男性;消费店的辅导员需要入户,所以运城消费店的18个人都是女性。

(一)辅导员:联合社与社员、消费者的桥梁

2012年以前,每个辅导员负责一个业务,因此所有辅导员都与每一个农户发生业务关系。2012年,联合社将辅导员的工作方式改为1个辅导员负责一户所有的9项业务。最初,有些辅导员不同意,因为这样一来业务量就增大了,而且每个辅导员对其他辅导员的业务也不熟悉。在2012-2013年的一年半时间里,联合社就是在争吵中度过的,到了2014年下半年,辅导员们才认识到,1个辅导员负责9项业务的做法是对的。

1. 对接农户的辅导员

辅导员的工作以户为单位。按照能力和区域划分,直接服务于农户的每个辅导员要负责180-230户。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到农户家里收集、了解生产、生活的基本信息,以及农户的综合情况。直接服务于农户的辅导员有18位,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农户家里。

蒲韩社区种植(养殖)合作社督查王变娥说,这些辅导员名义上叫辅导员,其实他们要向农户学习的地方很多。虽然辅导员要给农民讲技术课,但他们讲的一部分是外部老师来上课的内容,另一方面就是本地农户的经验。许多年长的农户在农业方面的知识远比辅导员丰富,所以辅导员会随时对入户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总结。
 
2. 消费店辅导员
 
永济、运城消费店里的辅导员负责销售,但这也是在做人的工作。辅导员要建立人与人的关系,对城市消费者进行引导。例如,辅导员在城里销售时发现,在城市消费者中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一说是有机的,产品是无论消费店的还是城市市场里的,市民都觉得好。他们觉得只要是店里出售的,打上了标签,就是有机产品,就是好的。城市里的辅导员就和他们去沟通。村里的红薯成熟的时候,辅导员将红薯免费送给消费者,也把村里小菜园的韭菜拿给社员免费品尝,让消费者通过品尝,认识到农民自己种的生态产品和超市里标识的生态产品味道不同。
 
另外,消费店的工作最初也是以公共服务为主,从建立信任关系入手。辅导员在城市社区组织了儿童活动和老人活动,免费上门为老人理发。
 
3. 辅导员间的团队协作
 
王变娥说,联合社辅导员之间特别讲究团队协作:

团队里有两个四十多岁的辅导员,她们年龄较大,用微信、电脑比较缓慢,其他20、30岁的辅导员会主动帮忙,教年长的发工作总结;
年轻辅导员入户和与社员沟通时,往往不够圆滑,年龄大的到哪儿都可以大大咧咧,和谁都可以聊,他们之间形成互补;
农资发放的时候,有的辅导员会用三轮车,有的不太会用,会用的叫上不会用的一起去;
两个社员在同一个村子里,他们由不同的辅导员负责。如果辅导员甲统计自己负责的社员情况,刚好看到辅导员已负责的社员,甲会帮助记录日用品统购、农资需求等情况。乙感激甲,下次也会帮助甲。

(二)对接农户:辅导员引导多元种植、种养结合

联合社的辅导员1个月至少入户一次,了解地里的情况。然后根据农户的地形时山地(抗旱)还是滩地建议事宜种植的作物。也会向农民推荐种子、农资,提供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到收获的时候辅导员负责将农户与城乡互动对接。辅导员曾经鼓励农户做耕种日记,记录每天的做农活的情况,但只有一些农民这样做了。不过,辅导员还是会大致记录每个农户在哪个时段做了哪些事情,农户和合作社的每一笔业务往来,辅导员都有记录。每个辅导员对各家各户的种植情况都非常了解,特别会提醒农户哪种作物不能用哪种农资,不能用的农资,辅导员坚决不会卖给农户。
 
农户生产现在还是采取今年哪种作物挣钱多,明年还种哪种作物的策略,但不是所有的作物都是今年价钱好,明年价钱还很好。于是,辅导员向农民多元种植的好处。多元种植可以降低风险,这个品种不行了,还有其他品种。现在在家里干农活的人都是有限的,多元种植可以还减少劳动力,这段时间忙这种作物,下段时间忙另外一种作物,(不会出现一个阶段有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同时,经过辅导员的入户、每月一次的技术课和每季度一次的技术大课,社员对健康产品的认识提高,掌握了更多的农业知识,这些信息会引导他们(从事多元种植),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和分析,不会盲目跟风市场行情的变化。
 
除了社员自己种植的土地之外,一些外出经商和打工的村民留下了大量的土地可以用于流转,合作社专门找了一些种植能手经营这部分土地,并引导农户哪部分土地应该用于种植哪种作物。土地流转收取实物地租,种植的收获归种植能手,他们可以选择卖给合作社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消费。合作社鼓励600户从事养殖业,年龄在55岁到70岁之间。这600户每户需要10-15亩的土地种植玉米和小麦,给牲畜提供足够的饲料,这部分的粮食种植已经能够满足社区内消费和永济、运城消费店对面粉的需求。
 
蒲韩社区从2009年开始做土壤转化,预计2018年完成3万亩土地土壤转化的任务,同时实现统购统销,但实际上社员的(入社)土地已经达到5万亩。蒲韩社区外出做生意和打工的有1500户,由于过去有过土地集中耕种的失败教训,联合社不敢再把这些土地抓在自己手里,这2、3年来就推动一些种庄稼能手或者勤劳的人流转这部分土地来种植,种10亩、20亩,因为他们种地种了十几年,都非常认真。但其中有些人就愿意种植自家的5亩地,不愿意多种。
 
为保证土壤转化的质量,蒲韩社区推行集中堆肥和秸秆还田,并专门买了3台拖拉机拉秸秆,但秸秆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养殖业能够提供肥料,但很多规模养殖的模式又不能让蒲韩社区的工作人员满意,于是从前年开始,蒲韩社区推动多元化的小规模养殖,要求社区这600个养殖户的规模大约是5头猪、5只羊、1头牛和20只鸡,社区对满足条件的种植户提供全面服务,例如信用服务优先放给这一个群体。这些种植户的年纪都是60多岁。原来信用服务规定提供给60岁以下的人,为了扶持这个群体,联合社特别把信用服务的限制放宽到60岁以下也可以。
 
养殖需要秸秆,社区为他们每户提供了至少10亩的流转地,还提供机耕服务,这些(小麦)秸秆就提供了种养结合的可能性,10亩小麦也成为城乡对接面粉的来源。蒲韩社区从2015年开始推行自然农法,今年技术人员已经来了3次,建了非常规范的发酵床,还建了沼气池,有300户已经在尝试着做,但还不很规范。另外,由于蒲韩社区面临面粉、油的供应压力,社区种植了5000亩油菜。在考虑到城乡对接的同时,还能利用油饼为土壤转化提供肥料。

(三)对接城市消费者:辅导员统计消费,推进有计划的生产

目前蒲韩社区对接永济、运城的产品主要有面粉、葵花、食用油、黄豆、绿豆、豇豆、鸡蛋、手工馒头、石子饼(一种坐月子时吃的,养胃的饼)、猪肉、鸡肉、羊肉、蜂蜜和水果。对接的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即便初级加工的产品都是由社员自己操作,例如香油和芝麻酱都是社员自己磨的,有时一户忙不过来,社员之间相互帮忙。
 
社区有18个手工屋是合作社独立运营的,例如榨油坊、磨面坊、香油坊。但是馍的需求量大,一个蒸馍坊肯定不够,所以馍的制作还是交给各家各户来做。蒲韩社区的食用油还是采取手工物力榨油,每个产品上都贴有标码,可以清楚地追溯源头到哪个农户和哪一块地。鸡蛋也同样如此。因为鸡蛋的质量不好监管,鸡在户外下蛋,有时会下在草丛里,如果农户没有及时找到,等下次找到的时候,鸡蛋很可能已经变质,送到消费者的手中容易引起矛盾,所以每个鸡蛋上也都标识了生产者。
 
社区生产的农产品1/3用于社员互换,1/3运送给永济和运城的消费店,另外1/3与经纪人合作,向市场出售。蒲韩社区覆盖的43个村子共有85个经纪人,就是一般说的二道贩子,他们或者到农民家门口收购,或者介绍外来客商。蒲韩团队发现,一般来说,这些经纪人不是构建市场,而是操控当地经济,破坏市场。这5年来,蒲韩社区选出20多个人不错、不会造假的经纪人,并对他们进行了培训,使他们的理念和社区的相近,这些经纪人成为蒲韩团队和合作对象。合作社的愿景是以后可以不用经济人,而是通过联合社将社员的产品和消费者直接对接。
 
按照地域划分,永济消费店将永济分为9个片区,每个辅导员都必须了解自己的片区有多少住户和多少公共设施。对每个片区的消费者,消费店可以提供健康农产品对接,为儿童提供夏令营,教老人做拍手操和太极,帮老人测量血压。每个月辅导员都会组织5、6户核心消费社员到蒲韩社区,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建立联系。每个片区下午都会安排回访,周一到周六进行(消费需求)统计,周日上报给联合社。
 
永济消费店的辅导员都是在永济市居住,最开始接触消费者时被抵触和误解,有人怀疑她们是搞传销的、小偷或者偷孩子的,这一阶段持续了半年时间。永济是个小城市,一般的小区只有物业,没有居委会。辅导员们先和物业打通关系,容易进入小区。在小区里辅导员请熟人带入户,或者在公共场所和市民交流。她们没有首先告诉市民自己是消费店推销生态健康食品的人,仅仅说是在搞调研,从市民的日常生活聊起来,询问市民从哪里买菜,尝试了解他们有没有健康理念。以前辅导员们有统一的工作服,白衬衫、黑西服,看起来像是卖房子或者卖保险的,现在工作服则改成了旗袍。
 
至于市民对生态产品的接受程度,辅导员们说每个片区的情况都不同。一般而言,家里有儿童的、教育程度高的接受得快,退休老干部也能很快认同,收入高的人群认同得也比较快,但有些收入低些的居民因为小区里找不到可以种菜的地方,也会选择从消费店购买。
 
联合社目前的生产规划还主要是根据市场的饱和度进行推测,城乡互动部负责反馈市场信息,根据信息鼓励农户种植哪种作物,但没有具体规划到哪个地块应该种植哪种作物。消费店的产品还是参考现有的市场定价,产品价格只高出市场价30%,在永济消费店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对消费店的理念也认同,对产品的价格没有异议。蒲韩社区现在还没有为农民制定保护价。消费店建立之初联合社对生产链进行了测算,认为需求主要以面和食用油为主,结果发现消费者对蔬菜的需求反而更大。于是合作社需要推动农户种菜,但同时需要把消费者的需求往下压。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但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必须被满足。实际上现在生产环节的问题还不大,社区面对的主要是配送问题。面和食用油的配送频率是1个月甚至1个季度1次,而菜的配送则是3天1次。合作社没有库房,蔬菜需要从田间地头直接送到消费社员的家里。

(四)培养年轻人:重新发现农村,以老带新,不断学习

王变娥说,合作社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故事。办合作社肯定有很多酸甜苦辣,如果一个工作人员没有压力,没有失眠、吵架的时候,他/她就没有真心投入。因为一旦做事,就必然有这个状态。和联合式从开始走到现在的几个人,都经历过酸甜苦辣。他们哭过、闹过、吵过,也摔包不干过。但是他们都挺过来了。联合社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培养新人,留住年轻人。王变娥详细讲述了引导年轻人热爱农村社区的过程:

“年轻人刚来到社区,不能让他们直接就工作,也不会告诉他们农村怎么好,而是引导他们重新认识农村。即便他们在农村长大,也不一定认识和了解农村,我们会不断引导。看到桃花开的时候(蒲韩社区有万亩桃园),就问他这里美不美、好不好。这里的美景,是城里住着几百万楼房的富人享受不到的。这些富人向往这种生活,开春的时候,还得开着车子到村里来。而我们现在享受的,就是富人想要的生活。听到这些话,年轻人就会愣住,就会开始思考。我们还会让他/她仔细观察一下桃花,桃花每一小时、每一分一秒都在变化。我们还会提醒年轻人,让他/她带着父母和自己在桃园里拍张照,让老人带上老伴到花园里再谈一次恋爱。
 
引导的目的是扭转年轻人以城市为中心的观念。你把农村的美秀出来,他们就会想,不要为了那些不该追求的东西,盲目地毁了一辈子。在农村这个清闲优美的环境里,自然而然有好多事情去享受、去做。你没有上大学,没有读博士,但你同样可以生活得乐呵乐呵的。你要回头发现这些。我女儿经常会跟我说,‘妈,没上大学的时候,树上的苹果一摘就能吃。上了大学4块钱才能买一个苹果。’”
 
培养年轻人的第二个办法,是老人带新人的方式。首先是画巷子,先画一个村的平面图。年轻人刚进来的时候,就要在村子里走,发现村里面的村事,看周围的环境,做城里和乡村的对比,走完之后画平面图,让他们在农村里面有自信。平面图,从小图画到大图,不断变大,有的人画4、5次。一个村有多少巷道,有多少户联合社服务的社员,都在平面图上标注出来。昨天我还要求他们用PPT的形式再系统地展示出来,要是不满意再画。这份工作,一旦做上两年三年,就会特别有感情。基本家里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他们是不会离职的。
 
培养年轻人的第三个方法,是技术学校每一个星期四的培训。学校经常会有外部的老师来上课。另外,我们还到外部学习,到不同的大学听老师讲课。有时候,有的机构临时邀请郑冰老师带2、3个人一起去,郑老师会一直争取带十个、八个去。渐渐地,年轻人就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早上,学校有国学诵读、晨会、毛笔字练习。晨会就是大家对前一天的工作进行分析,有困难、有困惑就一起解决。负责村庄工作的辅导员一共18人,每天早上六个人在晨会上发言。但是我们不点名,都是自愿的。可以是读书分享,也可以讲述你和社员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这个课堂可以让他们去展示,去练习。再一个就是发动大家去读书,每个人每个月最少是四本书。辅导员中很多是初中、高中学历,也有不少是大学毕业的。
 
像我们的财务张海平,原来在西安财经大学上学,后来我让他到这里上班。他父母不同意,觉得这样代表没出息。反复经过两次,终于留住了他,他父母最后也觉得挺好的。现在,张海平每个月工资三千多元,住在家里不掏房租,还管饭。他回来之后感觉还行,已经留在这里8年了。梁晓莉大学毕业后,我就让她来蒲韩社区工作。她刚开始还不乐意,我说你回来看看。她刚回来的时候,早上天不明就出村,晚上天黑了才回去。后来我就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怕被人笑话。后来她越做越自信,一待就是六七年。张海平找来的同学苗盼,一进来也是几年。梁晓莉也把同学赵倩找过来了,这个团队自然而然就组建起来了。
 
这期间也有走的人。因为担心流动的情况,为了保证有18个辅导员,我们一般会招20个人,留两个预备。辅导员有半年的实习期。昨天走的一个不是本地的,他/她随父亲来到蒲韩社区。虽然他/她觉得工作特别好,但是和人沟通不方便,最后就自动退出了。剩下的18个辅导员都是本地的。
 
年轻人在这个团队,我们不会打压。如果他们遇到什么困难、烦心事,我们就和他沟通,然后了解原因在哪儿。
 
基本上工作三年之后,辅导员对这份工作就有了感情。一般工作几年之后走的,都是家里有特殊的情况。如果不适合也做不了一年,很可能几个月就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