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调研报告汇总
来源: 原创 发布时间:2024-04-22 阅读:484 次
亲爱的读者朋友,说到农村,你会想到什么?你是否清楚农村的土地确权带来了哪些问题,是否知道精准扶贫工作面临怎样的困境,是否了解老人农业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是否听说农村合作经济正在开拓着另一番天地?……这些都是当下农村正在经历着的历史剧变,不知读者朋友了解多少呢?
现在,中国仍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着农业。农村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是否稳定,农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全面发展。现今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巨变,这或许将彻底改变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
抱着了解农村的目的,今年7月1日到7月15日,8名来自人民食物主权的志愿者来到山西,走进农村,走家串户,对包括土地确权、精准扶贫、老人农业、农村合作经济等农村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展开了调查,力图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和相应的实践意义。
本篇是人民食物主权“2016·农村新发现”暑期调研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文章重点考察了精准扶贫过程中,政策设计与农村贫困现实之间的张力,对精准扶贫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出了质疑。贫困指标是如何确立的?扶贫对象评选在农村掀起了怎样的波澜?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基层干部如何应对?基层干部对精准扶贫的前景预期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得到回答。
本篇是人民食物主权“2016·农村新发现”暑期调研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今天,很多人习惯地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逃离农业。本文的主人公老宋是当年农村的佼佼者,被选拔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然而,他却数次放弃了留在城市获得更好职业的机会,一辈子扎根在农村。是什么促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老宋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与土地、与农业的不解之缘。他为我们再现了集体时期农家子弟对农村的深厚情感,回忆了工农兵学员如何被选拔、如何做到学习与劳动并重。他重温了集体时代黄土高原小江南轰轰烈烈的水稻种植,也反思了分田到户之后水稻的没落;痛定思痛之后,他又带领着村民重走合作道路。
本篇是人民食物主权“2016·农村新发现”暑期调研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也是农技员老宋亲自撰写的文章。
小时候捡粪、沤肥和施肥的记忆,为了农业增产付出的辛苦劳动,甚至为了掏粪而险些丧命的经历,让老宋深刻体会到,农家肥对土壤至关重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之后,老宋对农家肥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然而,他失望地看到,集体解体之后,农业施肥从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转为几乎彻底放弃农家肥,因而造成水源污染、土壤板结,农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没有市场竞争力,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土壤有机质的下降让身为技术员的老宋深感愧疚。他极力呼吁,扶贫先扶土壤的贫,把营养的土壤留住,把绿色留住。
亲爱的读者朋友又见面了,这是人民食物主权”2016·农村新发现”系列文章的第四篇。本篇聚焦的是当下正在被各大学派、各大媒体争相讨论的“老人农业”的问题。食物主权的志愿者们既没有盲从主流声音,推崇资本下乡、新型职业农民,和规模经营的农业模式,也对主张维系当前小农经济的声音提出质疑。
我们通过深入的调查走访,搜集了当前老人农业第一手资料,探讨了导致老人农业的顶层设计缺陷、老人农业对粮食安全的威胁,以及伴随着老人农业而来的农村社会的瓦解。本文提出:当下,我们不应困顿于老人农业和资本主导的规模经营的二元选项中,而是应该从建国以来中国自身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挥村集体的能动作用,让农村能够真正实现农业、工业两条腿走路,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之路。这才是中国农村和农业的未来出路!
五、蒲韩的故事
当全国农村面临几重危机:农业化学化和资本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生态和可持续性恶化。而山西省永济市的蒲韩社区以社区组织、生态种植、留住年轻人而享誉全国。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蒲韩。
1998年,永济寨子村的一场农民技术培训拉开了蒲韩社区探索农民合作的序幕。18年间几经波折,凭着不懈的执着和探索,蒲韩团队把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变成提高农民组织化的尝试、变成拓展团队服务的契机。
今天的蒲韩社区覆盖了两个乡镇的43个自然村,其联合社包含了28个合作社,3865个农户会员在8万亩土地上转向多元生态种植,对接了永济和运城的8100个消费者家庭。经过18年的努力,蒲韩团队目前有113个全职工作人员,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团队核心坚守着社区和生活第一、经济提升第二的原则。现在,蒲韩社区的农户会员把三分之一的产品用于社区内部的互换消费,三分之一直接提供给城市消费会员,三分之一出售给经过培训的经纪人。
蒲韩社区如何起步,又怎么一步一步地成长?它另辟了哪些蹊径,突破了哪些主流的农村发展思路,才造就了今天的蒲韩社区?2016年7月13日-15日,我们参访了蒲韩社区,下面请听社区带头人郑冰和团队成员们讲述蒲韩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