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强米弱”引发米业“利润危机”
秋粮在我省(江苏)粮食生产中占大头,稻谷更是如此,中晚稻产量占稻谷产量的八成以上。但受近年来“稻强米弱”现象的持续影响,省内粮食购销、生产企业都面临了极大的压力,一些企业直言在依靠国家补贴过活,而部分中小企业甚至难以维持正常运行。
加工企业利润微乎其微
9月底国家出台的秋粮收购价格明确,2014秋收籼稻最低收购价1.38元/市斤、粳稻1.55元/市斤。对于粮农来说,这样的价格有效地保证了种粮积极性,但对于参与稻谷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来说,大米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让利润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扬州市是我省晚粳稻的主产区之一,全市从事大米加工的企业有近200家,但在11月底晚粳稻上市前,一些企业对于今年的形势依然难言信心。“去年收购的稻谷存放到现在,仅保管、利息等就要一毛多一斤,算上加工成本、人员、电费,大米出厂价早已超出2元/斤,但进口大米到岸才1.7元/斤左右。”中月米业董事长葛忠奎说。
而另一家企业负责人则算了一笔账,以目前中晚籼稻为例,出米率大约在65%左右,按1.38元/斤收购价计算,成本价应该在2.12元/斤左右,但目前企业的出厂价仅为2.15-2.17元/斤,也就是说企业的盈利空间仅有不到5分钱。与此同时,进口大米却始终在冲击着国内市场,来自海关统计显示,2014年1-9月我国大米进口量为182.7万吨,同比增加11.2万吨,增幅为6.55%。
“进口大米的影响的确存在,但从自身来说,大米加工行业门槛较低,小作坊式企业较多,也令行业竞争混乱、产能过剩突出。”扬州市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进口大米的价格优势抵消了质量上的不足,在托市收购价格和自身因素影响下,“稻强米弱”现象得以持续至今。
收储企业面临两难抉择
为了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稳定市场成品粮价格,近年来国内集中开展了政策性粮食定向销售和加工工作。政策性粮食通过定向渠道由承储库点直接销售给加工企业,加工企业再按照要求按时、按质、按量加工成大米直接投放成品粮市场。由于集中开展定向销售工作,一方面市场上的大米数量剧增,抑制大米价格上行,另一方面销售出库的原粮又要重新及时补库,对稻谷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带动了稻谷价格上涨。
在南京的某收储点,记者发现,企业除了要承担收储任务,还要完成自身经营,也就是说遇到丰收季,粮多了要想着怎么卖出去,而遇见当地购销合同不足时,还要想着去外地买粮完成储备任务。其负责人表示,保证仓容是抑制“稻强米弱”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本地粮源一直不足,存粮多依靠从安徽、山东等地采购,这就需要和外地收购企业提前签订合同。“但今年是丰收年,采购的粮订下来了,本地粮源也突然增加了,现在仓容已经相对有限,到粳稻收获时估计就会变得很紧张。”
对此,省粮食局局长陈杰坦言,今年我省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与往年相比,增加收购仓容保证存储,成为我省今年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目前,全省通过大力推进粮库维修改造,加强粮库管理腾仓储粮。截至10月底,全省可用于收购的空库仓容达92亿斤,目前中晚稻全省收储库点也已达618个,比去年多出65个,省粮食管理部门正督促各地,尽快交割出库已拍卖成交的小麦,将“理论仓容”变成实实在在可用的仓容。
“稻强米弱”或将长期持续
七月初,晚籼稻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截至11月3日,郑州早籼稻期货2015年1月收2300元/吨,晚稻期货2015年1月收盘2840元/吨,且交易量屈指可数。从稻谷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上来看,明年的稻谷价格将依旧坚挺。
“国家在稻谷收购方面有保护,所以无投机氛围,这就造成了稻谷类期货市场交易不活跃,关注这个品种的人非常少,短期内也很难有改观。”南京景泰期货分析师胡启雷表示,和油脂、粕类不同的是,稻谷在期货中产业链品种不全,交易主要以现货为主,所以该类产品很难在期货市场有所起色,“稻强米弱”现象预计仍将持续。
那么,如果稻谷价格持续走强,是不是大米“弱”了就必须上涨呢?对此,也有业内专家表示,“稻强米弱”现象其实有利有弊。首先“稻强”能够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维护粮食稳定,其次,“米弱”也会倒逼相关企业转型,用质量、品牌赢得市场,从而在行业内进行优胜劣汰的筛选。“如果企业都无利可图,中国的大米产量也不会逐年上升了,况且米价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若年年上涨对老百姓来说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而对于米业“利润危机”,省内也有一些企业将目光放在了发展品牌、改进设备上。“我们从瑞士布勒、日本安西等知名稻米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引进了设备,极大降低了人工成本,高邮、金湖生产线已达30万吨能力。”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双兔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在持续的“稻强米弱”之中完善了品牌建设,并保持了上升态势,所以利弊并非恒定,逆势也能增长。
编辑:陈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