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和返乡青年:以一己之力呵护生态文明之根

来源: 有机会     发布时间:2014-11-11     阅读:2587 次
来自湖南乡村种植有机水稻的新农人胡克
 
“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生活方式,支持小户农民在中国的生存和繁荣,呵护乡村文明,因为他们是生态文明之根。”美国环保署前高级官员、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伊万杰罗斯·瓦连纳托斯在“第二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上这样说道。
 
在11月2日的分论坛现场,恰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着呵护生态文明之根的事。他们是新农人和返乡青年。
 
“我们农场当时非常简陋、落后,我们的资金和人员也非常短缺。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我有一个很远大的理想和梦想,我回来以后,我很想让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是有机农田,让所有的有机产品进入千家万户,这是我的一个理想,目前我正在努力去实现。”说这话的分享嘉宾叫梁紫琪,她是一位生在、长在北京的女子,有一段美好的留澳经历。09年,她带着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以及将国外的生物动力农业付诸在中国本土的愿望,毅然回国,来到山西开始了实践,这一干就是6年。目前,生物动力农场在中国屈指可数。梁子琪表示,她希望将自己在国外所学运用到农场实践中来,也希望更多人获得这类高能量的食物。
 
去年,在凤凰公社结识北京姑娘周薇薇时,她很高兴与我们诉说种植有机玫瑰的经历。此时,她正站在演讲席,与现场听众分享着自己更多、更为精彩的经历。“一定有一种生活,可以不再被时间或者金钱逼迫,能够让我们回归人类本质。也一定有一种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时,也能贡献社会。”于是在3年前,经验不足、甚至有点儿理想化的她,带着一腔热情来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种起了有机玫瑰。为了将玫瑰种好,她积极参加起了国内外各种能学到技能的课程,她学到给土地挖沟、给杂草编辫子等等,甚至还自己动手做了村里的第一个热水器、将厨房变成了堆肥厕所、建了一个小型朴门花园。从这些课程中,周薇薇受益匪浅,所以她很希望能将自己的农场设施完善到一定程度后,吸引更多朋友到她的农场体验,尝试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贵州有很多美丽的村落,侗家村落,都是依山傍水的、非常好的建筑。这些非常好的手工艺,散落在贵州的大山深处,从纺织、木雕、刺绣和纺织制造,都完完整整保留在那个山村里面了。”贵州姑娘、旋子创艺守望家园计划高旋在论坛上动情地说道。她说自己的心愿,是让贵州的民间艺术,再走回大山。于是,她将刺绣评比比赛、织棉工艺、植物染色等项目在大山的村落里实践开来。去年,五个妇女用时9个月所完成的一件绣衣,卖了30万元;今年,更有两个实践的村子接到了10万元的订单。从一个民族、一个支系,一个村寨等文化元素里面去挖掘,还是有限的。怎样用艺术、人类学的模式,去体现作品的核心价值,是高旋目前正在思考的。她也在尝试去摸索出一种方式,可以做到让每个村民,都能够有一个共有的平台,来做一些适度商业化的探索。
 
“巴非特有一次在美国演讲的时候,有学生问他,你觉得人这一辈子什么是真正的成功,老人家没有说财富,当你到我这个年龄的时候,你会发现,到什么时候有人有多少人真正关心你、爱你,这才是真正的幸福。”有着20多年的金融领域从业经历的北京锦会有机农庄负责人齐凌峰讲到。在本场论坛上,他没有谈商业运营模式,而是与现场观众分享了有机农业对自己的改变。他说,在做有机农业后,感觉自己被需要了,被亲人、被朋友所需要,甚至自己的太太也会告诉他,可以不做其它的事情,但是农庄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来。齐凌峰的改变来自多方面:他开始收起自己曾冷漠的行为,乐于关心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了,开始更健康地对待自己的身体了。
 
在本场论坛上,来自湖南乡村种植有机水稻的新农人胡克、在实践爱故乡道路上前行的小毛驴市民农园总经理黄志友、来自河北衡水的生态农人安金磊、在太行山区开网店的研究生杜千里、贵州稻鱼鸭生态家园的建设者吴健康、山西永济市浦韩社区的卫淑丰,均进行了现场分享。齐凌峰是本场论坛上的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或许他的这句话也可以作为本文的收尾:“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