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进口满足中国粮食需求不靠谱
来源: 粮油市场报 发布时间:2015-08-16 阅读:4980 次
近日有人在媒体上撰文,对我国的粮食政策提出质疑:“一方面说外国人不会卖粮给我们,一方面又禁止人家卖给你,自相矛盾;粮价补贴政策自身刺激了走私;不用担心农民不种粮,生计就成问题;应该大幅降低粮食关税,进口更多便宜的粮食。”一时间,我国的粮食政策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2012年后随着国内粮价全面超过国际粮价,中国应该降低关税、多进口粮食、减少国内粮食生产的论调就不绝于耳。这些观点貌似正确,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既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不符合世界粮情。若是轻信了这种观点,那就上了某些人的当。
世界粮食供应真的充足吗?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5年预估,2014年世界谷物产量为创纪录的25.56亿吨,比上世纪90年代初的20亿吨增加5亿多吨,其中中国增产粮食超过1.6亿吨。2014/2015销售年度全球谷物贸易量预计为3.54亿吨。
该组织在今年5月27日的年度报告中称,全球饥饿人口首次下降至8亿以下,比上世纪90年代初减少2.16亿。虽然全球在摆脱饥饿问题上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有1/4的人口得不到足够食物。
可见,虽然2014年世界粮食产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但仍有近8亿人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如果没有中国增产1.6亿吨粮食,那么全球饥饿人口将达到10亿以上。说明世界粮食供应仍不充足,中国粮食问题依赖世界是不现实的,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从我国的主食大米看就更明显了。根据FAO预计,2014/2015年度全球大米贸易仅为4130万吨,而我国一年的大米需求约为1.4亿吨。全球大米贸易量不足国内大米需求的1/3,根本无法满足中国对大米的需求。
更何况,目前粮食生产依然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境地,中国这样,外国亦然。受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世界曾多次发生粮食危机,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当时,全球粮食储备一度降至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只够维持53天,远低于2007年初169天的水平。如果中国不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单纯依靠国际市场,关键时刻是无法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
国际粮价一直这样低迷吗?
由于粮食不仅仅是商品,而且具有金融属性。受灾害天气和人为因素影响,国际粮价不仅大部分时间高于国内,且经常出现波动,其波动幅度远远大于国内。
如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出现飙涨,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大米出口价格由2008年3月27日的380美元/吨(曼谷离岸价)涨到5月初的1000美元/吨,短短1个多月时间涨了620美元/吨,涨幅达1.63倍。2010年6月下旬至8月2日,受灾害天气影响,欧洲小麦期货价格暴涨近50%。
2012年,由于美国等地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导致粮食减产,国际粮价疯狂上涨。到2012年7月20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玉米及小麦三大谷物期货价格出现连续5周大涨,在短短1个多月时间里,国际玉米、小麦价格累计涨幅超过45%。
虽然2008年我国粮食仍处于供求偏紧状态,但我们采取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粮食安全战略,与国际粮价联动不太紧密,因此国内粮价上涨总体较为温和。2008年国际大米价格暴涨时,国内大米价格涨幅只有15%左右,涨幅远小于国际市场。
2008年初国际大米价格与国内还基本持平,4月份后国际大米价格已高出国内大米1倍多,大米走私出口也开始猖厥。按照上述观点,此时我国是大量进口粮食满足国内需要,为国际粮价上涨再添一把火呢?还是让粮食走私大行其道,使国内本就供应偏紧的粮食更紧呢?事实上,当时主要产米国因国内供应偏紧已开始限制出口,根本买不到大米。
中国粮食生产不经济吗?
2012年以来,由于国际粮价持续低迷,而国内粮食最低收购价则稳步提高,国内粮价逐步高于国际市场,粮食竞争力开始丧失。中国粮食生产不经济、理应进口更多廉价粮食的论调开始泛滥,但实际上,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价只是暂时现象。
综观国内外粮价走势,远的不说,本世纪以来,大部分时间国际粮价均高于国内。只是近几年,因全球都十分注重粮食生产,科技进步较快,粮食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2014年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供求关系得到较大改善。加上国际经济低迷,油价和大宗商品暴跌,生物燃料发展受到打击,导致国际粮价陷入低迷。
一旦全球经济形势好转或自然灾害重发生,国际粮价的金融属性又将会助推其再现强势特征。因此,中国粮食生产不经济也只是暂时现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能因为短时间国际粮价较低就随意调整。
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划算吗?
由于世界粮食供应并不充足,加上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影响,年度与地区间供应极不平衡,波动也较剧烈。目前国际粮价暂时较低,若中国放弃独立自主的粮食安全战略,大量从国际上进口粮食,是不是很划算呢?其实未必。我国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一旦中国大量进口粮食,世界粮食供求关系很可能就会逆转。以大米为例,近几年国际大米贸易量在4000万吨左右,2014年我国大米需求量为1.4亿吨左右,大米进口量为258万吨(海关数字)。如果大米进口占比达到国内消费的一成,则需要进口1400万吨,将占国际大米贸易的1/3还多。
国际市场一下子去哪里组织这么多货源?届时国际大米价格很可能出现暴涨,更不要说进口更多的粮食了。如果真是这样,必将会招来国际社会的一片指责,说是中国因素抬高了粮价。因为在2008年粮价暴涨时,国际社会就指责印度和中国对粮食的需求推高了粮价。大量进口粮食,不仅经济上不一定合算,政治上也将丢分,可谓双输。
中国的粮食关税水平很高吗?
我国“入世”时农业仅保留了极低的关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数量巨大的关税配额(三大主粮配额数量超过2200万吨,约占2013年全球谷物贸易量的8%),且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中国实际上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而很多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粮食生产,仍在实施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都比中国高得多,欧美日韩都超过400%。
韩国大米可以100%自给,按照规定,韩国仍需每年进口至少40.87万吨大米,关税为5%(中国为1%),高于这个数量的进口大米将面临513%的关税(中国仅为65%)。
日本是一个粮食自给率较低的国家,为了保护国内最重要的农产品———大米,自1999年4月起,日本将大米进口关税定为351.17日元/公斤(相当于近400%的税率),此后虽然每年下调2.5%,但超额关税仍然存在,进口大米则完全丧失优势。
靠市场真能解决粮食问题吗?
粮食虽然是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关乎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因为粮食不是阳光,不是蜡烛,它是必需品,一天不吃就饿得慌。当粮食因供应紧张而价格上涨时,其需求有时并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因价格上涨,加剧粮食紧张态势,刺激需求增加。
我国历次粮价上涨出现的抢购潮就是明证。说明市场有时也会“失灵”,也存在缺陷。由于粮食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其产量也不像工业品那样可以无限增加。因此,纯粹依靠市场调节是不可能完全解决粮食问题的。
粮食问题纯属经济问题吗?
显然不是,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由于政治干预,世界上确实存在着想买买不到、想卖卖不出的情况。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但局部的战争、威胁仍没有消除,某个阶段还会恶化。
本世纪以来,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伊朗核危机等轮番上演,制裁也是如影随形。
如伊朗曾被西方国家制裁了很多年,哪怕石油价格涨到每桶100多美元也不能卖,急需的粮食等食品则很难进口,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社会动荡不安。其它曾遭受制裁的国家还有伊拉克、朝鲜、利比亚、古巴等。
如果以为只有小国才遭受制裁那就错了。2014年,因克里米亚争端,俄罗斯也被美欧日等列入制裁范围。
可见,只要某些国家认为利益受损,就会打着公平正义的幌子,实则是双重标准进行干涉。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壮大,已经或正在触动某些国家的神经。
他们正在并仍将在我国的周边挑事。虽然我国一再克制,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钓鱼岛之争、南海争端等在某些国家的蓄意支持下仍在发展,难保有一天不会出现意外。到那时,谁能保证中国一定能从国际上买到足够的粮食。恐怕到时不仅没有人再说中国理应进口更多的粮食,恐怕第一个出来反对卖粮给中国的就是他们。
目前中国粮食进口少还是多?
当然,我国的粮食政策也有很多不足,特别是粮食最低收购价连年提高,导致近几年来国内粮食产量、进口、库存“三高”现象突出。但从保护农民利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国家战略高度看,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且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所带来的弊端,2014年已经开始在东北大豆、新疆棉花进行目标价格试点,待取得经验后,玉米、油菜籽也将择机试行目标价格。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甚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
从保护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角度看,目前中国粮食进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2014年我国进口谷物1952万吨,进口薯类867万吨,进口大豆7140万吨,若将541万吨玉米酒糟作为玉米制品纳入粮食范畴,去年粮食进口总量达1.06亿吨,占当年国内粮食生产的17%以上。若加上走私进口的粮食,国内三大主粮的进口量有逐渐逼近和突破“适度”进口的范围,已经超过“入世”时规定的2200万吨配额水平。
中国到底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由于国内粮食连续增产,大量的粮食进口,已从余缺调剂变成了一种负担。不仅加大了国内粮食的供应压力,增加了财政负担,且不断冲击国内粮食市场,影响农户收益,进而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构成威胁。
而粮食生产能力一旦遭受较大的破坏,短期内是很难修复的。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首次迈上5亿吨大关。但此后,国内粮食生产有所放松,2003年一度下降至4.3亿吨,直到2008年才超过1998年的水平,其间整整用了10年。
要求中国进口更多粮食,放弃独立自主的粮食安全战略,要么是对历史的健忘,要么是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作为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定力,积极贯彻落实“以我为主、自力更生,适当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做好“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三篇文章,不断强化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