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不安全,二胎谁敢生?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5-11-04     阅读:1575 次

2015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改变了施行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全面放开二胎,是自1971年计划生育以来,尤其是1980年一胎化以来,中国人口政策的重大的调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 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9%,然而中国新生儿只占世界的12%。二胎放开的意图是为了缓解中国“未富先老”的现状,调整人口结构,增加适龄劳动力。

一些专家认为,放开二胎后,新增新生儿估计在300万到800万之间,仍然不能改变中国人口萎缩、生育意愿低迷的长期势态。过去三十年间开展的200多项生育意愿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低迷的生育意愿是一大困境。从2013年以来试行单独二胎政策的结果来看,没有相关社会民生的改善,即便全面放开也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201411月,中青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针对2052名居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符合单独二孩申请条件的受访者中,仅24.9%的人提出了申请。



在谈及低生育意愿时,生育成本往往成为适龄婚育年龄群体踌躇不前,不敢贸然生子的最主要原因。当普通民众在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方面觉得压力山大时, “如何让普通家庭愿意生孩子、生得起孩子、养得起孩子、养得好孩子”?在此,我们来讨论一下二胎化政策来了,孩子的食品安全怎么办这个问题。

谈到孩子首先想到的就“多一个人多一张嘴”,生了孩子得有吃的吧,而且还得给最好的、最健康的食物吃。不得不承认,在我们今天社会中,食品安全这最基本的追求已经日益变得艰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被三聚氰胺事件吓坏的父母纷纷跑到香港或者通过海外代购购买进口奶粉;也有的父母则不惜成本为孩子准备健康绿色的有机食物。但现实是国内外婴幼儿奶粉中不断被爆出含有三聚氰胺、黄曲霉素M1、阪崎肠杆菌、亚硝酸盐、二恶英、激素、异物甚至转基因成分。

即便幸运熬过孩子出生最初几年,之后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伴随孩子成长的每一天。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当前普遍采用的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公司化的食物体系。

化学化农业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就是在食物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除草剂。这在中国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尤为突出。绿色和平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农药使用国,农药的单位面积用量为世界平均用量水平的3倍”,而且农药使用量并没有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减少,反而是逐年增加。农业部官员也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农药实际使用率仅仅只有30%,这就是说70%的农药都是流失到环境中去的。所以,这不仅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也极大威胁到人们的健康。绿色和平从20157月开始,每个月随机购买京沪两地的时令蔬果送至具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进行466项农药残留检测,并在次月公布检测结果。第三季度的农残检测结果显示:87%的蔬菜和水果被检出农药残留,其中尖椒、豇豆、小油菜和葡萄农药残留问题最为严重,最多的居然检出10种混合农药残留。所以,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下生产出来的食材还能健康吗?

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生态农业广阔的商业前景,吸引了资本的关注。联想、中粮集团等大资本先后斥巨资进入生态农业领域,跑马圈地,致力于打造品牌,占领高端市场;而小微资本则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进行市场营销,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打动潜在的顾客,走亲民路线;各地政府部门也大张旗鼓地提倡生态农业,积极招商引资,给予投资者政策、土地、资金等支持,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大型食品公司则通过“有机”、“绿色”轻而易举地控制了这一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如此的生态农业造就出来的是“绿色资本主义”。人民食物主权网络志愿者张慧鹏就指出,“中产阶级追求生态有机食品,催生了有机认证产业,少数机构垄断了认证资格,生产者要支付高昂的成本才能获得有机认证,显然,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有能力进入这一领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部分成本最终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得到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价格高的离谱,让一般市民难以承受”。以蔬菜为例,中国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价格的3-5倍,有的甚至高达10倍之多。

食品安全难以保障,如何给孩子最健康的食物,已经使一胎化的城市家庭寻寻觅觅、步步为营,倾注了为人父母的精力和财力。上面谈到了喝奶、吃菜的问题,那么有人会问,多一个人多一张嘴,所需要的粮食从哪里来呢?当然,有人就会立马跳出来,靠转基因技术啊。

可是,世界科学界对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性不仅没有共识,还持有很大的争论,并且这些争论将旷日持久。各国政府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也没有共识。欧盟的28个成员国中,最近已有17国(和地区)正式对转基因作物种植明确说“不”。它们是:奥地利,克罗地亚,法国,希腊,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荷兰,波兰,比利时国的Walloia地区,保加利亚,丹麦,德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英国的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区。

实际上,中国不是粮食生产不足的问题,而是种类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是体量不够的问题,而是品质不佳的问题。目前,中国粮食总体面临三高: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作物结构不合理(如东北玉米种植大规模扩张,且硬质玉米居多,体量大、品质差),是导致库存积压的原因之一。随着工业化农业(也称为化学农业)的推进,作物的品质普遍下降。有学者跟踪了美国农业部1950年至1999年记录的43种园艺作物的13种营养成分、产量,发现营养成分下滑:半世纪来,红萝卜的铁含量下降24%,茄子的维生素C含量下降44% ,西兰花的钙含量减少了37% ,以及冬瓜的核黄素含量已经大幅下降52%。 《英国食品》杂志报道,19301980年的营养数据表明,在20种蔬菜中钙、铁、钾含量平均下降了19%22%14%。大家深有体会的是,农作物品质下降的情况我国绝不例外,所谓的“饭无饭味,菜无菜香。”

我国的粮食问题最主要的不是不足的问题,而是制度性浪费的问题。市场经济的无序使得农业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导致农民有的望瓜兴叹、有的杀牛倒奶等等惨痛事件,不仅不能保障基本的劳动收益,而且也造成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的浪费。从田头到餐桌,我国浪费达19%

刺激消费拉动GDP的发展主义则造成了消费端的无序和浪费。我国的粮食浪费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看得见的浪费进了垃圾箱。一个大学食堂一个中午的浪费量相当于500-600斤粮食;社会餐饮浪费更惊人。据估计,中国每年浪费的食品价值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约2亿人的口粮。垃圾和食品就这样诡异地联系在一起:当化工垃圾进入食品的时候,食品也开始被当做垃圾。其后果同样是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浪费。

饮食结构不合理,过度消费蛋白质、脂肪,这是我们通常看不见的、消失在我们胃里的浪费。中国国民的饮食结构已经走向了健康、合理的营养结构的反面。文佳筠博士指出中国人均每日肉类蛋白质供应量在1997年已经赶上了日本,到2009年已高于日本20%左右。2012年食用油平均每人每天56克,超过营养学推荐的一倍。2006年中国0~6岁儿童肥胖、超重比率已超过欧洲,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疾病危害主要来自于过度消费而非消费不足。生产这些被过度消费的肉、蛋、奶、以及油脂需要消耗数倍的粮食作物。

化学农业和制度性浪费动摇着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长治久安。从农民到消费者,都开始体会到市场无序、化学农业的苦果,少部分已经开始了另类生产、另类消费的实践。

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生态食材价格高涨带来的养育成本,使得注重养生、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城市中产阶级普遍觉得“随便生就是对下一代不负责任”。所以,如果真的要想“二胎”政策起作用,需要解决普通民众压力山大的问题。如果不改变食品不安全、生态食材高价现状,再出台“三胎政策”、“四胎政策”,城市工薪家庭也难有生育意愿。改变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打破利润主导、市场起决定作用的食物体系,推动农业体系的生态化、食品体系的公共性、生产和消费的有序性,减少浪费才是改善民生的、长治久安的举措。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话说食物是养育生命的根本,民以食为天,能够给予孩子一个健康、安全的生长环境,年轻的工薪家庭或许应该是会考虑生育二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