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添加剂改造的食物:你为什么会觉得垃圾食品好吃?
食物主权按: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模式上说,归根到底,是工业化的农业食品业造成的,无论合法的还是非法的。今天,我们倡导生态消费就是要打破工业化的惯性思维,反对以GDP增长为目的的农业食品业,还原食物的本来面目,用直接购买、友爱购买、公平购买支持生态农业实践,支持生态产品。唯有消费者的觉醒与改变,才能真正带动农业、食品业的理性回归。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保护我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我们相当一批生态消费者,是带着工业思维的眼镜走近生态农业的。他们最大的误区:一是按照超市产品的标准要求生态产品,特别是追求口味;二是按照工业生产、实验室的标准要求食物的生产环境。我们相当一批生态消费者,是带着工业思维的眼镜走近生态农业的。他们最大的误区:一是按照超市产品的标准要求生态产品,特别是追求口味;二是按照工业生产、实验室的标准要求食物的生产环境。
一、用超市化学食品的标准要求生态产品
超市产品的特点是什么?你想吃什么,它就有什么,色香味俱全,“物美”价廉。只要你吃了当时没有倒地,就OK。至于以后如何,那就不是它的事了。
那么,追求色香味,对不对呢?
追求色香味,既是人类的天性,又是人类在长期饮食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按照经验,色香味可以反映食物的内在质量。成熟新鲜的食物,色泽、气味(嗅觉)和味道(味觉)都相对比较好。
我国传统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强调色香味的一面,也有用天然添加剂来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的经验。但更强调天赋自然,反对人为加工。至少医家不推崇“人为”。元代名医朱丹溪说:“味有出于天赋者,有成于人为者。天之所赋者,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之补阴之功。人之所为者,皆烹饪调和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按照汉字的造字原则,“人为”即“伪”。徐锴: “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伪,诈也。”也就是说,“人为”是一种欺诈行为。
现在,我们的食品业,用“人为”(人工合成)的化学品造假,不仅是各种“偏厚之味”发展到了极端,具有“自然冲和之味”的“谷蔬菜果”也不放过(植物激素如膨大剂、乙烯利等)。——如何培养消费者的适口性,已经成为当前添加剂研发的重点。就是让你吃惯了某种食物,越吃越想吃,欲罢不能。比如婴幼儿奶粉,有业内人士披露,“这种‘适口性’实际上是通过香精来实现的,就是让婴幼儿被 ‘绑架’。现在所有国内牛奶企业都是这样做的。”这位人士说,我国大多食品靠香料,甚至动物饲料也靠香料。当前科技评选中出现的各类香精香料、加稠剂、增鲜剂等成果,体现了生产企业科研重点向“引诱”消费者的倾斜。(《民以添为食:食品添加剂与我们的生存模式》)
——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大餐令人心发狂!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最后把他们送进了医院,送进了坟墓。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大家购买生态产品,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安全。有些生态消费者认为,有机食物一定比化学食物好吃,其实未必。好吃不好吃,主要与品种有关。更重要的,现代科技,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超市里很多化学食物都比有机食物好吃好看味道香。所谓的老味道,是不靠谱的。尤其是从小就吃化学食物长大的年轻人,更说不清楚。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在正常生态条件下,真正色香味俱佳的产品,比例很小。鱼与熊掌兼得,往往很难实现。近年发展的一些技术手段,增大了优质产品的比例。有没有问题,还需要时间检验,需要流行病学的调查。不能只看检测报告。所以,了解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不刻意追求色香味,才是正确之道。
二、按照工业生产实验室标准要求食物的生产环境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按照工业模式进行改造,农业也不例外。但农业毕竟不是工业,农业的对象是生命,工业的对象是非生命,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特别需要考虑其环境的生态安全。看上去窗明几净、实验室一般的食品加工环境,往往掩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美国人拍摄的《食品公司》,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我希望关注食品安全,追求生态产品的朋友,一定要多看几遍:
“工业化的食物生产过程,逐渐变得喧哗嘈杂和臭气熏天。工作环境是如此恶劣,在那里工作的工人们,都不想其他人踏足这些工厂,从而看到这些丑陋不堪的真相。一旦人们得知真相,食品工业的诚信和人们对它的信任就会完全崩溃。要是这些大型食品加工厂,全部装上玻璃墙,我们的食品生产和供应系统就会有天渊之别。”
传统农产品生产加工,基本上是顺应当地当时的自然环境,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既维护了生态平衡,也保证了食品安全。有些时候看着不卫生,其实不是卫生问题,而是所谓“形象不佳”,是工业思维下的“形象不佳”,不符合被工业化传媒洗了脑的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工业厂房与实验室标准。传统生产加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由于规模小,很容易融入自然,保持维护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包括微生态平衡。
工业化的方式,追求规模化,标准化,妄图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破坏自然。误以为工业时代人类的认识水平与控制能力已经能够操纵大自然了。这在某些方面,一定条件下,是有效的,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某个方面获得成功,却在其他更多方面,更大的范围破坏了生态平衡,包括微生态环境的平衡。“当更多的科技被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你可能会期待食品变得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但是食品加工厂规模越来越大,为有害微生物的感染和传播提供了极佳环境。”
工业化的农业,建立在化学品滥用基础上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养殖,工厂化食品加工,说到底,不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而是为了更多的GDP。所谓的工业化农业效率高,是企业效率高,资本增值的效率高,是货币的增值,而不是健康的保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的高效率一定是建立在全社会买单基础上的。在大大提高产量、盆满钵满的同时,制造了数不胜数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事件——疯牛病、禽流感、毒大米、瘦肉精、三聚奶、麦乐鸡、激素奶、反式脂肪酸、转基因、增白剂、一滴香、铁醤油、漂白蘑、火锅红、镉大米、染色馒头、塑化剂、地沟油……
现代社会的食品安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生产模式上说,归根到底,是工业化的农业食品业造成的,无论合法的还是非法的。
我们很多人,自幼接受工业文化教育,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香什么是臭。面对真正的生态安全,反而以为不安全。以为表面上光鲜就一定是香花。——罂粟花就很美!我曾经参观过一家规模化食品厂。宽敞明亮大玻璃窗里,恒温的生产环境,工人们穿着白大褂,带着白帽子,橡胶手套,在流水线上操作。但转到车间后面不远,一股股臭气扑鼻而来。原来是每天倒掉的食材垃圾,在不断发酵。问了一下,食材都来自农贸市场。质量有保证吗?天知道!
如果我们那些走入误区的生态消费者朋友,不肯改变自己,一味地按照超市、按照实验室的标准提出要求,那就是逼迫生产者改变。你要什么,他们就生产什么,到头来,你得到的,还是工业化的食物;到头来,受害的是你自己。当然,还有你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