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有问题?你可能没想到的罪魁祸首!

来源: 木森说     发布时间:2017-02-06     阅读:1999 次
食物主权按:
        你可能没想到,有一天吃小麦也会让你生病。本文中提到的“乳糜泻”,又称脂泻病,它是由于对小麦麸质过敏而对小肠造成的损害,造成消化系统的问题。麸质是小麦以及小麦制品中的一种蛋白质。麸质不耐受的人需要花费更大的能量来扶持消化系统,他们通常会在进食后感觉疲倦。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当代人的腹泻病的发病率增加了300%-350%,而可能的原因之一,正是草甘膦(关于草甘膦的文章,参见文末链接)。本文作者通俗地介绍了麻省理工大学的独立研究者塞内芙的研究,她强调大量运用草甘膦导致了麸质不耐受的发生。尽管作者木森对塞内芙的研究提出了一些疑问,但依然提醒读者要尽可能地避免草甘膦。存疑并不表示否定塞内芙的研究,关于草甘膦与麸质不耐受的关系的确值得进一步深究,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的研究论证。

      似乎是突然之间,许许多多的人不适合再吃小麦。

      麸质不耐受——乳糜泻和麸质敏感的人数都在以指数级地增长着。

      就在这几十年间,或许,也正在今天。

      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有了更多的科普和更好的检测手段

      ——更多的病人被检出了。

      所以,只是看上去增长了。

      但不完全是如此。

      就乳糜泻来看,1948-1954年保存的冷冻血液告诉了我们更多的真相。[1]

      科学家们检测了这批上世纪的冷冻血液。

      他们检验了血液中的乳糜泻抗体,并将其与现今的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相较于20世纪50年代,当代人的乳糜泻发病率增加了300%-350%

      ……

      尽管小麦中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无论怎样也无法解释这样大幅度的上升。

      答案应该在别处

      ……

麸质不耐受的背后(一):草甘膦假说

      在不久前,我在知乎上收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邀请。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理解为:草甘膦会造成麸质不耐受吗?

      我阅读了问题描述中给出的文献——原文正文接近15000词。

      文章的作者——塞内芙(Stephanie Seneff)是一位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独立研究者。

      她在文章中指出:大量运用草甘膦导致了麸质不耐受的发生。

草甘膦(Glyphosate)

      草甘膦是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的除草剂。

      这是一种广谱性的除草剂。从1974年被推入市场开始,它就被广泛地使用在玉米、小麦、甘蔗、柑橘等作物上。

      在2007年时,草甘膦已经成为了全美运用得最多的除草剂。

      在十几年前,人们认为这种农药对人类基本无害。[3]

      而其后,有论文指出,含草甘膦的农药可能会对人体的肠道菌群、肝脏和肾脏造成不良影响。[4]

      近年来,草甘膦再次被推上争论的浪尖。

      在2015年,国际卫生组织(WHO)将草甘膦列为了「2A级致癌物」(很可能对人致癌)。

      而在同年,欧洲食品安全局表示草甘膦本身不大可能致癌。

      不过之后,欧洲食品安全局将他们的说法修正为:草甘膦本身不大可能致癌,但不排除含草甘膦的农药配方致癌的可能性。[5]

      在过去20年间,草甘膦的使用大幅度上升。而与此同时,住院检出的乳糜泻病人的病例也大幅上升。

      住院病人乳糜泻检出人数和小麦上使用的草甘膦的量  来源:USDA:NASS; CDC. 

      两者呈现出了明显的相关性。

      于是那篇论文的作者——塞内芙——将矛头直指「草甘膦」。

      我们姑且将塞内芙的理论称为「草甘膦假说」。

      那么,她是如何论证「草甘膦假说」的呢?

「草甘膦假说」的主要论证

1.草甘膦破坏肠道菌群

      不管是乳糜泻还是麸质敏感,它们都与肠道菌群的失调有着密切的关联。

      当乳糜泻患者进食了麸质,它们肠道粘膜上的连蛋白就会大量地流失,从而造成肠漏。

      不过,只有在肠道菌群失调的前提下,这种流失才会产生。

      大约有30%的乳糜泻患者,在进行无麸质饮食后仍旧存在消化问题——许多是因为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这表明,菌群失调是乳糜泻的发病机制之一。

      而另一方面,草甘膦很可能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

      在动物中,我们有如下发现:

      对于牛,草甘膦可能会让它们更容易受到感染。

      在德国,在过去的10到15年间,被肉毒杆菌感染的牛的数目明显上升,而这可能就和草甘膦的大量使用有关。

      对于某种食肉鱼,草甘膦会对它们造成严重的消化道损伤。

      在接触草甘膦后,这种鱼消化道中的蛋白质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都有所下降。

      并且,它们小肠的绒毛出现了严重的萎缩——这和人类乳糜泻的症状极为相似。

      对于家禽,草甘膦会造成它们肠道有害菌数目的增加。

      在家禽体内,沙门氏菌、梭菌等有害菌对草甘膦有着较强的抵抗作用,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有益菌却容易被草甘膦杀灭。

      而在人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对于消化麸质和抵御炎症反应都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乳糜泻患者,在他们进行无麸质饮食的同时,补充某些双歧杆菌,能够取得更好的恢复。

【塞内芙的结论】

      麸质不耐受和肠道菌群的失调相关。草甘膦会杀灭肠道中的有益菌,从而造成患者对麸质代谢能力的下降,进而造成麸质不耐受。

2.草甘膦破坏重要的代谢酶

      细胞色素酶对于人体代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乳糜泻患者中,许多人的「细胞色素P450酶」是受损的。

      「细胞色素P450酶」对于代谢环境毒素是非常重要的,酶的活性不足会造成过量毒素对人体肝脏造成伤害。而乳糜泻和非酒精脂肪肝有着密切的关联。

      此外,细胞色素P450酶对于激活维生素D3有重要的作用。70%以上的乳糜泻患者维生素D3是缺乏的。

      在植物中,草甘膦能够有效地抑制植物的细胞色素酶。

      在小鼠试验中发现,当它们摄入草甘膦时,它们的多种细胞色素酶的活性会出现受损。

【塞内芙的结论】

      草甘膦通过抑制细胞色素酶的活性,造成人体代谢功能的失调,从而引发乳糜泻。

来源:3dciencia.com

3.草甘膦夺取重要的营养元素

      乳糜泻和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相关联。

      其中包括锰、铁、钴、钼、硒、铜。

      草甘膦是强效的金属元素结合剂。它会与这些微量元素结合,从而造成患者微量元素的缺乏。

      肠道中许多有益菌需要微量元素的支持,比如乳酸菌需要锰——而微量元素的缺乏可能进一步地造成了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诱发乳糜泻。

【塞内芙的结论】

      膳食中摄入的草甘膦可能影响人体对微量元素的正常吸收,从而促进乳糜泻的发生。

      此外,塞内芙表示,乳糜泻患者有着较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而草甘膦的摄入会增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风险

木森的评论

      15000词的论文,远远超出了一般文献的词数。

      作者塞内芙,似乎非常用力地试图建立起草甘膦和麸质不耐受的因果关系。

      ① 草甘膦破坏肠道菌群

      ② 草甘膦破坏重要的代谢酶

      ③ 草甘膦夺取重要的营养元素

      ……

      导致了麸质不耐受。

      不过,「草甘膦假说」能成立吗?

      不清楚。

      上述的「草甘膦假说」似乎有据,但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① 动物实验不能代表人。

      尽管草甘膦似乎会影响动物的菌群,但动物毕竟和人是不同的,而鱼类的肠道和人类的肠道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永远不要忘记,当初证明胆固醇有害的试验是在兔子上进行的。

      ② A和B相关,C会导致B,这不能推导出C导致A。

      比如,乳糜泻和微量元素的缺乏相关,草甘膦会结合这些微量元素——但这并无法推导出草甘膦会导致乳糜泻。但作者似乎有些强行牵扯上关系的意味。

      ③ 动物试验中的剂量和人类膳食中摄入的剂量是不同的。但作者似乎并未加以区分。

      ④ 纯的草甘膦和含草甘膦的农药配方需要区别对待。含草甘膦的农药配方可能含有其他有害的成分,这并不能和草甘膦等同。但作者并未对两者进行区别。

      总体而言,草甘膦和麸质不耐受之间只有相关性,而尚未能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

      毕竟,麸质不耐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努力将其归咎于一点似乎是非常困难的。

      至于草甘膦是否会导致麸质不耐受,还需要更直接的研究。

      不过,我们需要避免草甘膦吗?

      如果可能的话,还是避免。

      ①草甘膦属于低毒农药,被国际卫生组织列为2A级致癌物(尽管有争议)。

      ②草甘膦的使用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增加,食物中的残留量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

      ③草甘膦农药中不仅仅含草甘膦,还含有一些可能对人有害的表面活性剂。

      现世是不完美的,我们没有办法等到一切都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因此,对于那些农药残留比较严重的食物,还是选择「有机种植」或者「自然农法」种植的作物吧。

参考文献:

[1]Rubio–Tapia, A., Kyle, R. A., Kaplan, E. L., Johnson, D. R., Page, W., Erdtmann, F., … & Zinsmeister, A. R. (2009). Increased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in undiagnosed celiac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37(1), 88-93.

[2]Samsel, A., & Seneff, S. (2013). Glyphosate, pathways to modern diseases II: Celiac sprue and gluten intolerance. Interdisciplinary toxicology, 6(4), 159-184.

[3]Williams, G. M., Kroes, R., & Munro, I. C. (2000). Safety evalu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the herbicide Roundup and its active ingredient, glyphosate, for humans.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31(2), 117-165.

[4]Myers, J. P., Antoniou, M. N., Blumberg, B., Carroll, L., Colborn, T., Everett, L. G., … & Vandenberg, L. N. (2016). Concerns over use of glyphosate-based herbicides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exposures: a consensus statement. Environmental Health, 15(1), 19.

[5]Europaeu. (2017). Europaeu. Retrieved 1 February, 2017, from http://www.efsa.europa.eu/en/press/news/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