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欧洲马肉事件的食安启示

来源: “生态家园”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7-08-01     阅读:2633 次
食物主权按:中国有句俗语叫“挂羊头卖狗肉”,说的是无良商贩以次充好、浑水摸鱼。这种情况在缺乏道德自律以及监管不严的市场会比较普遍,受害的当然是普通消费者。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永恒的,只要有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资本就会铤而走险。殊不知,在监管极严、标准极高的欧洲,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并不复杂的牛肉汉堡生产却因为追求原料的低价而层层转包,最后竟然掺入马肉。对于此事的处理,欧盟不是从强化食品销售监管入手,而是要求掺入马肉的牛肉汉堡贴上正确标签。马肉事件的启示在于,捍卫食品安全,防患于未然,不能仅仅依赖企业自觉完善内部质量管理,更需要严格有效的政府监管、掷地有声的社会舆论,以及不盲从、更具批判性和行动力的消费者。


人类最早的商业活动是起源于食物交换的。我国河南有个商丘市,笔者不久前到现场登上了“商丘”——一个土山,周围非常平坦,惟有那个地方最高,城市因此而得名。商丘是中国商人、商业、商品的发源地,是华商始祖王亥的故里,商丘因此被誉为“三商”之源。起初,商族的先族东夷人在商丘一带活动,从事物物(以食物和日用品为主)交换活动,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由此衍生的文化称为“商文化”。当时中国人经商,恪守的是商业道德。追求财富是人类天经地义的,如果没有欺诈,童叟无欺,人们都很尊重商人。直到后来出现了钞票,出现了资本,一切就变了味,“无商不奸”让当代商界人士蒙羞。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只要“有50%的利润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敢冒受绞刑的危险。”马克思的话有没有过时呢?显然没有过时,时至今日依然是合理的,因为连一向中立的科学都可以被资本收买,没有什么事情是资本不能搞定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将以食物中的造假为例,以系列论文的形式,陆续介绍一下国内外近年来发生的食品造假事件,从而提醒消费者如何在错综复杂的食物安全隐患中,保护自己和家人。开篇先介绍欧洲的“马肉风波”。

“挂牛头卖马肉”,波及欧盟多国

欧洲马肉风波也称德国马肉事件,因事件起源于欧洲几国,最终在德国事态扩大而命名。百度百科对欧洲“马肉风波”的介绍如下:2013年1月,瑞典、英国和法国部分牛肉制品中发现了马肉,德国也宣布发现疑似此类“挂牛头卖马肉”情况。事件曝光后,欧洲各国自相排查,不断发现问题,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卷入丑闻,引发消费者反感。2013年2月13日,欧盟拟订方案,要求所有成员国对加工牛肉开展脱氧核糖核酸(DNA)抽检,以消除“马肉风波”忧虑,恢复消费者信心”。
 
其过程简要回顾如下:
 
2013年1月初,英国媒体曝光,部分超市中牛肉制品混入马肉。消息自曝光后,在英国全社会引起轩然大波。英国政府下令对此进行彻查,并表示这一事件可能涉及犯罪行为。
 
同月中旬,爱尔兰发现部分超市出售的牛肉汉堡包中掺杂了马肉和其他肉类,在被检查的27种汉堡中,10种被发现含有马肉,23种含有猪肉。
 
2013年2月13日,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召开紧急部长会议,商讨“马肉风波”对策,与会成员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等受影响国家负责农业和消费者事务的主要官员。欧盟负责卫生与消费者事务的委员托尼奥·博格在会后介绍,欧盟委员会已经建议成员国增加对加工牛肉的DNA抽检。
 
2013年2月14日,欧洲“马肉风波”持续振荡,为使公众了解本国马肉卫生状况,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消息:在英国新近屠宰的部分马肉中发现止痛药成分,这些马肉可能已进入食物链。
 
此后,“挂牛头卖马肉”事件持续扩大,除汉堡外,其他牛肉类食品也被怀疑掺入马肉。英国最大的连锁超市Tesco宣布,因担心更多食品可能受到马肉“污染”,决定将包括两款意大利冷冻食品——博洛纳牛肉酱面条和拉萨尼亚肉饼在内的含牛肉馅的食品下架。
 
2013年3月,欧盟成员国对各自国内的加工牛肉实施DNA抽检,为期3个月。抽检实施1个月后,成员国需汇总抽检结果。欧盟委员会将要求成员国同时抽检加工肉类中是否含有苯基丁氮酮(又译“保泰松”)成分。这一药物经常用于马类,有助止痛和退热,却有害人体。

为什么是马肉?

“风马牛不相及”,中国这句老话是说马和牛是两类不同的动物,马肉不能冒充牛肉卖。为什么高度西方文明的欧洲国家发现了如此大范围的马肉冒充牛肉卖的事件呢?资本的贪婪使然。其实,马肉冒充牛肉卖,肯定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好多年的事,直到“东窗事发”,被媒体曝光才被公众知晓而已。牛肉和马肉的价格差距甚远,以平价牛肉末为例(大家注意这个牛肉末,也有可能存在问题,容以后有时间再详细介绍),约为3.5英镑/kg; 但掺了马肉的所谓牛肉汉堡,1英镑可以买12个,假牛肉千层面的制成品也仅3英镑/kg。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在欧盟国家,马肉的价格只是牛肉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些供应商就以马肉充牛肉,来获得更高利润。而欧盟错综复杂的食品生产链条,又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比如英国超市的冷冻意大利千层面和牛肉汉堡,由同一家位于法国东北部的食品商提供;法国食品商从超市手中接过订单后,指派下辖的一家位于卢森堡的食品厂负责加工生产;这家食品厂随后向法国南部某肉食厂订购牛肉;法国肉食厂又把这批牛肉订单转而承包给一家塞浦路斯的分包商;塞浦路斯商家进而去找一家荷兰贸易公司进货;荷兰贸易公司到罗马尼亚的屠宰场采购牛肉。如此复杂的食物供应链,在哪一个环节都可将非牛肉制品添加进去。
 
后查明,马肉从罗马尼亚及塞浦路斯的供应商进入市场,原因之一是罗国刚修订法例,禁止马匹及马车在公路行走,令农场屠宰马匹获利,拉低了法国等国家出口马肉的价格。但罗马尼亚总理,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否定了这一说法,罗马尼亚从未将马肉当成牛肉出售,并不存在故意冒充和欺诈。
 
马肉便宜是因为马失去了做动力的资格之后,那些用来观赏、表演或者骑行的马失去了用途,老死或病死的马肉还是可以吃的。如果直接标明是马肉,可能消费者不愿意购买,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让马肉冒充牛肉,则有很大的利润。
 
“马肉风波”之后,欧盟对食物监管不是从监管销售手法入手,也不找生产商及西欧承办商的问题,而是要求加入马肉的牛肉产品贴上正确标签,实现所谓的合法销售。马肉市场在欧洲仍有利可图,特别是欧洲经济不景气,部分民众已负担不起较昂贵的纯牛肉,默许了掺了马肉的牛马肉存在。

马肉风波,谁的责任?

马肉事件出现后,欧洲消费者对食品表现出了极大的不信任。英国天空电视台和YouGov联合调查显示“马肉风波”使得不少消费者改变了消费习惯。在约2000调查对象中,33%受访者表示,不再购买便宜的肉类加工制品,会考虑到高档超市买价格贵一些的产品;20%的消费者购买习惯会因此发生较大改变;58%的人表示今后将不再购买肉类加工品。对于事件的责任人,49%的受访者认为肉类加工企业应该负责任,而20%的消费者认为食品生产企业也有过错。相反,他们对超市相对比较宽容,只有10%的人觉得超市该负一定责任。
 
在“马肉风波”中,几乎所有的供货商和生产商都在撇清责任,称自己是“受害者”,将责任推给上游或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一级一级指责下去,罗马尼亚便成为“罪魁祸首”。而罗马尼亚恰好又有污点在先:2007年罗马尼亚颁令禁止马匹上路,这道禁令2012年得以实施。有专家推测,可能因为这道禁令,导致罗马尼亚大量马匹被送进了屠宰场,最终成了意大利千层面和汉堡的原料,上了欧洲人的餐桌。
 
马肉丑闻的关键人物之一有着长期违规操作的历史。2004年他的所作所为就曾因为一个电视台节目组的“卧底行动”遭到曝光。2004年,这名肉品交易商曾在3个不同场合将其产品出售给一名为第四频道某节目组工作的记者。这名记者在向他购买产品时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第四频道说,后来一名肉类检查员认为这些产品都不适于消费。由于司法原因,他们尚不能透露这名肉品交易商的姓名。
 
欧洲人向来以严谨而著称的,尤其德国,在这里国家中的超市中出现了“挂牛头卖马肉”的丑闻,令这些国家格外尴尬。其实,欧盟对食品标签有严格限制的,例如著名品牌吉百利在欧洲不可叫朱古力,因产品没有朱古力最重要的成分可可豆;只有按意大利官方所定的制作方法制成的香肠才可叫莎乐美,其他的疑似产品只可称为香肠。“马肉事件”中制造商以马肉充当牛肉,是对欧盟食物标签的重大挑战,令欧洲各国大为不满。
 
马肉在部分欧洲国家一直可以食用的,只要不冒充牛肉即可。由于马肉事件,首先在没有进食马肉的英伦三岛爆发,英媒体大事渲染,由此造成了对食品安全恐慌。人类一旦对事物失去信任代价会更大,这种不信任先是在商人与消费者之间,然后扩大到国家之间。欧洲“马肉事件”的源头是罗马尼亚的一家肉类供应商,以马肉充当牛肉出售,更令西方觉得问题的严重性,这又反映西欧国家对东欧国家不信任。自东欧几国在2004年加入欧盟后,西欧及东欧之间的矛盾日增,马肉风波加剧了这一矛盾。

原标题“资本主导的食物造假事件回顾之一:欧洲马肉事件”;本文略有删减,并修改了部分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