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油还是喝毒?香港市售食用油普遍查出致癌物或污染物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7-08-26     阅读:2704 次
食物主权按:食用油是人们在烹调美食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2017年7月香港消委会对香港市场上常见的60款食用油进行检测,结果却触目惊心:5款食用油检出的塑化剂含量超过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行动水平;42款样本检出污染物氯丙二醇;46款检出基因致癌物环氧丙醇;此外,还有1款特级初榨橄榄油的溶剂残留限量超出国际标准。本文介绍了当前食用油中污染物屡见不鲜的原因,并且提供了相关办法以帮助消费者避免购买或使用存在安全风险的食用油。


2017年7月,香港消委会在香港市场上购买了60款常见的食用油样本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5款食用油检出的塑化剂含量超过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行动水平;42款样本检出污染物氯丙二醇;46款检出基因致癌物环氧丙醇;此外,还有1款特级初榨橄榄油的溶剂残留限量超出国际标准。

此消息一出,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其中涉及含有污染物的食用油品牌正是许多普通消费者家庭的常用品牌。

41种食用油含有塑化剂,其中5种含量过高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广泛的用于塑料制品中,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但塑化剂可能会迁移至食物中,长期摄入可能影响实验动物生殖系统的发育,是内分泌的干扰物质。塑化剂的迁移量与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温度越高及接触时间越长则迁移量就越多;除此之外,食物在容器内反复摇晃也会增加其迁移量。由于塑化剂属于亲油性物质,不需要高温也会溶于油中,因此含有塑化剂的塑料物料不应该接触到油性食物。

塑化剂从2011年起成为食品安全热词——酸奶用它增稠,衣服印染用它色彩均匀,塑料瓶用它变得更具可塑性,还能为化妆品持香,特别是婴幼儿用品中,奶瓶奶嘴玩具用它来延展。塑化剂,第二个标签就是“生殖毒性”,特别是对未发育完全的儿童,比如塑化剂界的扛把子DEHP就像一种人工荷尔蒙,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女童性早熟和男童生殖系统发育不健全。
 
此次香港共测试了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磷苯二甲酸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酯(BB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 (DIDP)。测试结果显示,有41款食用油检出以上塑化剂,其中5款的塑化剂含量分别达到了2.4(DEHP)、7.0(DEHP)、7.8(DEHP)、18.3(DIDP和DINP)、0.52(DBP)毫克/公斤,高于香港食物安全中心规定的1.5(DEHP)、0.3(DBP)、9.0(DIDP和DINP)毫克/公斤的行动水平。
 
那油脂中的塑化剂来源于哪呢?市售食用油的包装容器绝大部分以软塑料为主,如PET或玻璃,它们有较少机会含有塑化剂。国外有关的研究指出,食用油检出塑化剂的原因有机会来自塑料制的输油管。

超过2/3的食用油检出污染物氯丙二醇或致癌物环氧丙醇

氯丙二醇通常在高温烹调及其它加工过程中形成。氯丙二醇(3-MCPD)是在加酸水解植物蛋白时形成,属于加工制造过程产生的污染物。游离氯丙二醇(3-MCPD)会损害肾脏的功能及影响雄性的生殖系统,而环氧丙醇则具基因毒性,可损害DNA和很可能致癌,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国际机构评为“很可能令人类患癌”的物质。
 
另一种污染物环氧丙醇也与3-MCPD的形成有关,而环氧丙醇的化学结构在食物体内不太稳定,它会和油脂里的脂肪酸发生反应形成缩水甘油酯(GE)。世卫组织下属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及欧洲食物安全局(EFSA)的报告指出,实验动物长期摄入过量的3-MCPD会损害肾脏功能和影响雄性生殖系统;而环氧丙醇则具有基因毒性,可损害DNA和很可能致癌。
 
JECFA暂定的3-MCPD每日最高容许摄入量为4微克/公斤体重,EFSA则限定为0.8微克/公斤体重;如果以成年男性60公斤体重来计,JECFA的每日的最高摄入量为240微克;EFSA为48微克。


另外,测试结果显示,全部声称冷压榨的食用油样本均没有检出3-MCPD及环氧丙醇,可能与其生产工艺不使用热力及其他化学物有关。而其余的42款食用油均有检出污染物3-MCPD,含量由150至6800微克/公斤不等;46款检出致癌物环氧丙醇,含量介乎67至2000微克/公斤。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化学浸出法制油,后期精炼提纯过程不善,容易导致有机溶剂的残留。高温加工的油品更容易产生环氧丙醇(氯丙二醇)。一条加工线上生产多种油品,会用有机溶剂清洗,也会造成残留。

1款压榨橄榄油溶剂残留超过国际标准

消费者可能认为压榨油是没有使用任何化学溶剂进行提取的,但实际上,压榨过程不能完全提取种子内的油,因此产量较少,剩余的压榨饼渣通常会使用溶剂浸提再度提取,以增加油的产量。虽然经过后续的高温精炼加工过程可以去除溶剂,但如果精炼过程不够完善,溶剂便有机会残留在油内。
 
另外,一条生产线通常会生产几种食用油,在生产完第一种油后,会以有机溶剂进行清洗,这时如果溶剂未完全挥发及清除的话,就有机会污染第二种食用油。

根据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实验狗只食用含三氯甲烷的牙膏长达7年后,便引起肝脏囊肿。

消费者应该怎么办?

对此,“吃货拯救世界”公众号对于消费者避免购买并食用此类存在安全风险的食用油提供了一些建议。
 
1、不吃来历不明的油

看似无用的废话,但街边的麻辣烫小店,找不到实体店地址的外卖快餐,为了追求低成本,往往会牺牲油的品质。自己购买是保证安全的第一关。
 
2、留意配料表成分和制作工艺

食用油包装上其实已经有大量信息。很多写着玉米调和油的产品里,可能里面有着大豆、菜籽等多种混合成分。调和油由于原料复杂,超人一般不会选。相对单一成分的冷压花生油、初榨橄榄油制作工艺较少使用化学溶剂或高温,因此相对安心。
 
3、每次买油都尽量选择小包装

460ml左右的油一个人每天吃可以吃上1、2个月。吃完再买,降低油品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风险。
 
4、减少高温爆炒、油炸的制作方法

偶尔吃吃过过嘴瘾无可厚非,但高温会更容易让食用油过度氧化产生致癌物。炸鸡虽好,但不要贪多哦。
 
5、按照凉拌、短时炝锅、长时间炒制和高温深炸选择不同的油

简单来说,按照耐受高温程度,如高于180℃,2分钟以上,请遵循如下选择次序:椰子油、动物油(猪油、鸭油)优于花生油或菜籽油,优于大豆油或葵花籽油,优于橄榄油优于特级初榨橄榄油。

文章来源:消费者报道,《60款食用油测试报告:超过40款检出污染物或致癌物》,作者:陈宇;吃货拯救世界公众号,《60款香港市售食用油普遍中招,你可能没吃过但是里面的物质八成在你锅里》,作者:吃货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