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对农药残留这么漫不经心

来源: 公众号“有机农业者”     发布时间:2017-11-17     阅读:3395 次
食物主权按:本文从消费者对农药残留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原因入手,剖析了消费者站在食物消费链条的末端、无从选择的无奈。但消费者难道就只有被动接受农药残留,对自己的健康毫无发言权吗?作者在文章末尾明确地回应道:“NO!”因为消费者群体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每个消费者的抗争和努力,汇集起来也是不可忽视的洪流”,消费者拒绝化学农业,选择生态健康的食物,就可以从消费端影响到生产,切断化学农药的生存之本。这样的行动受益的不仅仅消费者本身,还会带动土地、水源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改善。集体的力量不容小觑,集体的行动才能改变世界。


看到中国农业部发布的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5%,有个美国人这样解读中国的蔬菜安全:天哪,每100人中就有5个人吃菜有中毒的风险吗?好像他的思维和我们是反向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观点更加人性化。
 
农药残留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好像即使不可避免,也没什么大不了,都吃了几十年嘛。为什么我们对农药残留这么漫不经心呢?是因为农药残留真的没什么危险吗?还是现在的农药残留标准已经足够安全了呢?
 
—★—本文将从消费者的角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1. 看不见摸不着

从国内最早大量使用的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开始,到现在四大类上千种化学农药,以每年超过上百万吨的数量“扑到”18亿亩农作物上,或以内吸方式进入农产品细胞组织、或覆盖在果蔬表面,更多(约80%左右)的则是以原药或分解物的形式扩散到大气和土壤水源中。
 
果蔬表面或内部的农药以每公斤毫克级(无公害标准)残留在那里,作为消费者根本无从知道残留多少,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些人体完全不需要的物质就随着果蔬粮潜伏进来,作为普通消费者却毫无抗拒之力。

2. 知情权被漠视

农业生产许可使用的化学农药多达数千种,对于消费者来说,光是看这些化学品的名字都看不懂,更别提那些毒性机理、残药期长短这些更专业的术语了。消费者不是不想知道,也并非无所畏惧,在科技产品几乎是爆炸式发展应用的时代,除了专业人员以外,其他人若想全面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数的消费者不过是无奈而已,面对已经进入到农产品中林林总总的化学物质,只能被动接受,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难不成为了吃口安全的果蔬粮,消费者都要成为农药和医学专家不成?

3. 侥幸心理

经常听到一句话,不吃饿死,吃了毒死,虽然是句玩笑话,却道出了多少消费者无奈的心声,谁都知道农药残留有害,但是什么情况下有害,有害到什么程度?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只好以阿Q的心态面对可能有危害的农产品。一边骂着农残一边购买带有农残的果蔬粮,顺带祈祷危害不要落到自己身上。
 
一些人则有着强烈的侥幸心理,认为吃了多少年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从大数据上看,癌症呈现多发性(每年发病超过300多万,死亡260万人)、低龄化,已然成为常见病。
 
从化学农药的毒杀机理看,摄入的农残与此一定有很强的关联,但是化学农药大面积使用几十年了,没有做过农药-癌症的流行病学关联调查,对于化学农药的神经发育以及遗传毒性的研究已经很多了,也没做过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化学农药的生殖毒性和近年来急剧升高的不孕不育率之间的关联也没有做流行病学调查。
 
慢性毒性也好、生殖毒性也罢,一方面这些毒性造成的后果需要很多年,而且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不一;另一方面,造成后果的原因除了农药残留还有其他因素,到时候谁也无法举证说是农药残留惹的祸。
 
所以说,侥幸心理不过是一碰就破的窗户纸。

4. 该信谁?

从各种信息渠道发出的声音,其一是官方发布农残合格率总是在95%以上;其二是民间版的各种果蔬农药残留排行榜,包括绿色和平组织自行检测发布的农残通告,其残留比例远远超过官方发布数字;其三是有关科研机构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调研和检测结果。
 
从科学的角度,第三种虽然只表现了局部地区或地点的数据,但是真实可信,从已经发表的情况看,真实的超标情况也远高于官方发布数据,而且像甲拌磷、氧乐果等国家禁用的高毒农药仍有不同程度的使用。

到底该怎么认识农药残留?

专家们给出的使用农药理由是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正确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挽回40%的损失。且不说能否正确使用,由于化学农药的有效率很低,所以大部分都进入了土壤空气中,对于土壤和环境的损失我们有没有计算呢?修复土壤和环境的代价是否与挽回的农作物损失相当呢?这个问题从来没有人正面回答。


这里不得不提及科学的局限性,DDT的使用带给人类、动物和地球生态沉重的灾难,以至于DDT停用几十年后仍在威胁着我们,说明眼下的科学认知和依据这些认知所制订的标准并非是真正安全的。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还是应当怀有谨慎之心,这些人类根本不需要的“附加物质”即使不超标也不意味着对人体没有危害。

不用化学农药难道不可以?


农业管理部门和专家们都异口同声:离了农药种不出果蔬粮。他们对生态有机农业的无农残产品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说造假,要么就说老百姓吃不起,总之就是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
 
其实事实早就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在生态有机农业里已经解决了,很多例证都说明无农残和规模化低成本生产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不用化学农药一样可以生产足量的果蔬粮,但是就得不到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

我们不能装作不知道

对于消费者而言,农药的残留也只能依靠国家标准和监管给于保障,但是实际的情况则完全和消费者的想象不同,官方发布的农场合格率指标是全国676个市场的抽样检测数据,还有一些渠道没有纳入检测范围。经常走访农村的人都知道,农药销售商才是农药使用最大的话语权者。
 
农药的生产商、经销商、标准的制定者、政府的监管部门、农场和菜农、菜贩子和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和菜店、饭店采购、家庭主妇,在生产销售购买这个链条上,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知道农药有害,但是知道的大都选择沉默,发声的都在选择性表达。

用消费升级推动生产升级

从吃得到进入吃得好。高速发展的中国,吃得到已经不是问题,吃得好、吃的安全健康才是问题。除了严格的监管和加重违法处罚之外,消费者对农残用脚投票是促进生产升级的有力武器。如果有更多的消费者抵制带有农残的农产品,会倒逼生产商自然改变生产方式,生产无农残的产品,进而促进农业的品质升级。
 
消费升级就是要回归吃的本质,在本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吃面子吃文化都可以,无论什么概念,先保证吃的安全健康再说不迟。
 
现在空气都雾霾了,河流都黑色了,土地都污染了,我们能怎么办?须知每个消费者的抗争和努力,汇集起来也是不可忽视的洪流,如果每个个体都不做为,就很难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