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买回去的橙子不如试吃的甜?|食识月报

来源: 人民食物主权     发布时间:2017-11-30     阅读:2724 次
十一月食识看点:

• 为啥买回去的橙子不如试吃的甜?
 
• 限塑令将延伸至电商快递
 
• 中成药起名禁用“宝”“灵”“精”
 
• 不变黄的苹果来袭,安全性存疑
 
• 仿瓷碗不是瓷,使用不当危害大

为啥买回家的橙子总不如试吃的甜?

11月13日,曹先生在一个农副产品展买橙子却发现“试吃的时候特别甜,回家后切开并没有那么甜。”


11月12日,曹先生在一个农副产品的展会闲逛,看到一个卖橙子的摊位生意很好,商贩说他们卖的是广西柳橙,非常甜,说着就用刀切了一片让他试吃。“确实很甜,我于是就买了四五斤。”橙子7元一斤,不便宜,但因为橙子吃着实在太甜了,很多人都抢着买。但回家后的曹先生切开橙子,却发现并没有试吃的那么甜。同事说,感觉商贩手里的刀有些奇怪,每次切完橙子会塞到摊位下蘸一下再继续切,怀疑商贩在刀上做了手脚。

那商贩到底给刀上蘸了什么东西?经记者暗访发现,两个商贩手里的小刀每切一片柳橙就会拿到摊位下面蘸一下,然后再拿出来继续切,动作非常隐蔽,而商贩蘸取的不明溶液,经记者拿去化验,就是甜味剂混合物。商贩称这样做为了获得更好的口感,这样橙子好卖。但国家明文规定,甜味剂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是不允许直接用于鲜水果当中的,甜味剂的添加在不同产品中的限量标准也不一样,必须按照限量添加。执法人员表示这种行为属于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他们已经责令其进行整改。同时提醒消费者购买时多加留意,品尝时最好自己剥开。

食识点评:无良商贩欺骗消费者的故事基本已经烂大街了,相信读者们都会有类似被欺骗的经历。为什么这种行为如此普遍?因为在现代食物的市场流通领域,消费者和生产者互相之间是断裂的,只有中间小贩来来回回赚取中间差价。而食物的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中,人们互相不认识, 不需要花精力去维护买家与卖家的社会关系,所以搞点小动作小欺骗的成本太低了!杜绝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减少中间渠道,重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联络与信任关系,只有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才能真正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发改委:将研究调整“限塑令” 延伸至电商快递等新兴领域

据美团外卖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团外卖日接单量达1200万份。有媒体统计,按照每份订单消耗1个塑料袋和1个餐盒,每日约有2400万个塑料制品被消耗。


11月2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日前已经出台了《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实施方案》,正在协调起草《关于推广标准托盘、发展单元化物流的意见》。下一步,将及时调整相关的政策,准备会同相关部门研究调整“限塑令”,研究制定在电商、快递、外卖等行业率先限制一系列不可降解塑料包装使用的相关实施方案,并且督促地方,特别是城市加大落实的力度。(新闻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食识点评:自从一篇《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在社交媒体疯传以来,塑料垃圾污染问题就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从政策层面给予关注和改变,的确是一件好事,但将问题解决到底,却不那么容易。限塑令推行9年,几乎名存实亡,大超市谋取了高额利润,小菜场的塑料袋更是从未变少,如果不解决好政策执行和监管力度问题,限塑令不论在哪个行业推行,都将只落于一纸空文。

食药监总局:中成药起名禁用“宝、灵、精”

11月2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发布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的通告》,同时下发《关于规范已上市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的通知》。两份文件明确提出,中成药命名要坚持科学简明、避免重名,规范命名、避免夸大疗效,体现传统文化特色的原则。


对于已上市中成药,食药监总局明确了必须更名的三种情形,即:明显夸大疗效,误导医生和患者的;名称不正确、不科学,有低俗用语和迷信色彩的;处方相同而药品名称不同,药品名称相同或相似而处方不同的。
 
食药监总局在文件中还指出,对于药品名称有地名、人名、姓氏,药品名称中有“宝”“精”“灵”等,但品种有一定的使用历史,已经形成品牌,公众普遍接受的,可不更名。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各种中成药制剂也不予更名。
 
此后,国家药典委员将组织专家提出需更名的已上市中成药名单。根据文件规定,新的通用名称批准后,将给予2年过渡期,过渡期内采取新名称后括注老名称的方式,让患者和医生逐步适应(新闻来源:澎湃新闻;网易新闻)。

食识点评:面对各种起着玄乎其玄名字的中成药时,消费者时常会感到迷茫。食药监总局的最新规定的确有助于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毕竟咱们老百姓治病,需要看到的是疗效,而不是广告。

不变黄的苹果来袭,安全性存疑

苹果切开后不及时吃,白色的果肉就会变黄,让人食欲大减。如今有人提出了解决方法,但看起来并不怎么美好。


据知名科学杂志《自然》报道,2017年11月,一种不会变黄的苹果以袋装切片的方式在美国商店上架。其原理是通过基因改造技术,删除可以产生一种氧化酶的基因。资料显示,该种苹果于2015年获得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安全许可,而在此之前,美国已有其它转基因苹果上市。

尽管尚未经过时间检验,商家与主流媒体已经开始鼓吹该产品的安全性。研发厂商认为,不会发黄的特性让这种苹果拥有了独特的市场价值。而主流媒体的报道尽管以疑问开篇,字里行间却直接或暧昧地为其安全性站台。(新闻来源:Nature;New York Times;Forbes等)

食识点评:采编的时候看到某大名鼎鼎的商业杂志亲自下手撕质疑转基因苹果的人,真是吓死宝宝了。FDA认证可以代表长久、绝对的安全吗?而且,我们是不是在吃不新鲜食物的路上越走越远了?

仿瓷碗不是瓷,使用不当危害大

仿瓷碗看起来很像陶瓷,其实是塑料制品,合格的仿瓷碗是由三聚氰胺和甲醛树脂两种成分做成的,可用于食品包装。而劣质仿瓷碗则是由脲醛树脂制成,相比合格的仿瓷碗,劣质仿瓷碗遇热会分解出更多的甲醛等有害气体。


只要是仿瓷餐具,都不适合加热。除此之外,在酸的作用下,仿瓷塑料碗会分解出甲醛和三聚氰胺两种物质。
 
友情提示:仿瓷碗买回家后,用加了醋的沸水煮2-3分钟,或者在常温下用食醋浸泡2小时。不要长时间用它盛放酸性、油性或碱性食物,防止仿瓷碗释放有害物质。吃完饭清洗的时候最好用软布擦拭,不要用钢丝球或尖锐物品摩擦餐具表面。  

如果餐具掉色、发白、开裂,就不要再用了,对人体的伤害更大,仿瓷碗一般用3-5年就得换。(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食识点评:家里有小孩、老人的话,一般都会选用这种材质的碗做餐具,因其不易摔碎而耐用,但是无意间在这种充满优势的爱意中埋下了健康的隐患,所以大家在选取食用餐具时不要被商品名和商家说辞蒙蔽,一定要多方面了解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