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越多越饥饿,工业化农业困境何时休?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18-08-20     阅读:2156 次
食物主权按: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饥饿问题——工业化的农牧业不仅带来添加剂及农残问题,还导致食物品种的单一化。卡罗琳·斯蒂尔在《食物越多越饥饿》一书中详细描绘了土地、食物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她指出:工业化的食物生产破坏了城乡之间原有的有机联结,跨国食品公司的垄断导致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而超市与速食食物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淡漠。因而,改变人类社会现有的食物生产、消费、烹饪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卡罗琳提出可以建立一种未来的食托邦——将食物纳入政治的视野,重建城乡关系,让食物成为维系人们感情的纽带。


每逢节假日,城市附近的郊区乡村都会停满各种车辆,倒不是因为村民们富裕,家家都买上了汽车。车是那些到乡村来品尝新鲜原味食物的“城市人”的。找点时间,自己开车到郊区农村,在果园摘点新鲜水果,到菜园里薅几棵嫩绿的蔬菜,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了。哪怕只来个小葱蘸大酱,吃着都是那么的舒坦、安心。
 
“城市人”为什么要舍弃热闹繁华的都市而非要到曾经认为“土里土气”的乡村来享受那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假日呢?英国作家、建筑师卡罗琳·斯蒂尔在她历时七年完成的新书《食物越多越饥饿》中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答案:

城市也许是文明的象征,但过去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是主导乡村生活的猎人、采集者、农民,没有他们,其他人类的故事都不会发生。食物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无限复杂,但从某一层面上讲又相当简单,没有农民与农业,就不会有城市的存在。

原来如此,所谓的“城市人”从根上算起来都是农民。对土地、耕种的深厚情缘都已经深深地刻进人们的骨子里,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城市人”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场所,同样在“耕种”着自己的生活。虽然有部分“城市人”看不起农民,甚至把“农民”当做一个贬义词,但是他们根本摆脱不了乡村田园生活的诱惑。
 
乡村、土地、食物和城市是《食物越多越饥饿》一书的主线,卡罗琳在书中记录了这四者关系的演变史:从人类定居点的出现到第一座城市的建立;从远古农业的萌芽到城市文明的出现;从圈地运动到工业化耕种;从城乡的紧密结合到二者距离的不断扩大。洋洋数万言详细描绘了土地、食物与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食物越多越饥饿》 [英]卡罗琳·斯蒂尔著
 
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曾是那么的紧密,“城市人”对乡村的田园生活也是充满无限的向往,可是现在乡村还是我们记忆中(理想中)的乡村吗?看看卡罗琳的描述吧:

玉米地和大豆地无限地延伸,直到一眼就能看见;塑料大棚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在太空中都能看到;工厂大棚内挤满了工业化饲养的动物,这些就是农村腹地的现代化。

“民以食为天”,工业化的耕种、养殖让我们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人力、物力生产出更多的食物。然而,正是这些工业大棚、无机化肥、化学杀虫剂让我们对“食之天”感到深深的恐惧:看着碗里香喷喷的米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毒大米;喝着醇厚的牛奶,我们又会担心这里面是否会有三聚氰胺;买把新鲜的蔬菜,我们又害怕上面会不会有剧毒农药残留。总之,面对越来越多的食物,我们却不知该如何选择,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东西才能让我们放心食用。
 
20年前,我们会到农贸市场去买食物,那里有农民刚从地里摘下的新鲜蔬菜,可能还没来得及洗掉上面的泥土,可是我们觉得放心;还有从农村赶来的家禽家畜,虽然它们会让市场变得嘈杂无序、臭味难闻,但是我们觉得亲切。现在我们身边已经很少见到农贸市场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型的购物中心和超市,它们为我们带来方便而价廉的食品。然而,这些食品真的让我们放心吗?
 
有报道说沃尔玛超市销售量最大的是“新鲜”蔬果。可是到底有多新鲜呢?看着用保鲜膜包好的肉食、蔬菜、蛋类、牛奶,你根本就不知道它们已经被放了多少天,因为现在的技术可以让它们经久不腐。卡罗琳在书中写到:

新西兰的羊肉通过这种方法,在被宰杀90天后还能保持新鲜。据统计,2002年英国食物运输达到了300亿公里,相当于环游地球750万次。

天知道,我们到底吃的是什么时候的食物?
 
工业化的生产不仅让我们吃得不放心,更可能导致另一种意义上的食品安全:食物品种的单一化。

我们未来似乎注定只会有黄元帅,因为它在所有方面都比其他品种的苹果表现得出众,在过去三十年中,英国三分之二的果园中的果树被连根拔起。

美国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牛奶来自同一个品种的奶牛,市场上百分之九十的鸡蛋来自同一个品种的蛋鸡,所以当这些品种的动植物出现疾病后,人们可能会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抵抗传染病的方法,后果是很严重的。
 
卡罗琳认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大的食品公司的垄断。现在30家公司掌握世界食品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所以她怀念以前的社区农贸市场,认为超市只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购物场所而已。
 
说起人情味,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津津有味地吃着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菜,恐怕是最有人情味的事儿了。然而现在这种人情味正变得越来越淡,人们忙着工作、挣钱,根本没有时间品尝妈妈做的那桌好菜了。老一辈人还懂得怎么烹饪,而大部分年轻人除了下面条恐怕已经不会做别的饭了。当然不会做饭也难不倒他们,因为超市里有方便食品,餐馆里有快餐,偶尔还可以去奢侈一把吃顿大餐,这些地方都在说服年轻人不用学做饭。而年轻人似乎也接受了他们的建议,逐渐冷落了自家的厨房。

一家人团聚吃饭 | 图片来源:搜狐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卡罗琳在最后一章提出建立一种未来的食托邦:我们应当有一个城市群。居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而美丽的城市中,并享受着城市带来的恩惠:田野、灌木篱笆和树林。
 
这个未来的食托邦能否实现,这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要把食物纳入政治的视野,要求政府采取行动;我们要学会自己做饭;家人朋友之间要经常相互邀请到家里来吃饭;要给孩子买煎锅做圣诞礼物,教他们学会做饭。这是卡罗琳的食托邦,也是我们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共同的食托邦,需要我们共同实现。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原标题:《食物越多越饥饿》:要把食物纳入政治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