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日三餐开始,认识人与食物新关系
来源: 开动食验室 ,文有删减 发布时间:2019-06-17 阅读:5139 次
食物主权按:民以食为天,食物的重要性不言自喻,但长期以来,我们却忽视了有关食物的知识,食育是一场迟到的补课。陈小龙以自己实践的经验,分享了对食育的理解,首先食育不应该成为高大上的概念,归根结底是要回归生活的,是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与思考;其次,食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问题,所以它需要深入社区基层,而不应该停留在课堂教育里。
我们现在说的学习和教育,往往是学校的、知识性的、要有用的,但真正最基础的如何生活层面的东西并没有人教给我们。所以我当时就盘算着自己做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这个东西一定是做生活教育的,再加上我本身和食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后我就欢欣鼓舞的在本子上写下了食物教育四个大字,满心欢喜觉得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名词,然后去网上一搜索,别人家已经做了几十年了。
当时一五一六年其实国内网站关于食育的信息非常的有限,我是用英语、日语才搜索出来很多食育的信息。然后才认识了英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等国家在做的食育项目,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这些东西很好,可以写一些文章发到网上让更多人看到。第二反应就是既然别人家做了这么久,除了每一家的优点和长处,他们肯定有一些结构性的共性的东西可以归纳,也可以写一些文章。第三反应就是发现这些项目有一个很统一的特征就是他们往往很重视在学校中的食育,包括他们很多课程的设计都能看出来是明显与学校的课程体系相吻合的,所以就决定先在学校进行食育实践开始。
机缘巧合下在一所创新教育的学校里,我们有机会去给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周讲两个课时的食育课,持续了一学年的时间。课程中会以食材为核心,包括感受体验、准备收拾、加工烹饪这三点为主。“感受体验”既会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专门的做食材感知的部分,也会有专门做食材体验的一整个课时。“准备收拾”是我们看中的通过食育来去建立儿童习惯与思维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课程的开始和结束,往往都是由孩子准备和收拾他们的所有工具与空间。最后“加工烹饪”是我们认为在食育中儿童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与照顾自己的前提与保证。
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包括虽然儿童和家长都认同食育课中所学习的东西,但是还是很难将食育的理念落实到家庭中。比如虽然两节课连堂让儿童在课程中有更完整的体验,但是如果接下来并不是吃饭的时间,还是将课程与生活撕裂了开来,导致食育很难去呈现出其生活教育的生命力。所以最后虽然很舍不得这帮孩子,但是还是退出了学校课程。
基于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我们就开始思考那有没有办法直接影响家庭?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思路——接下来我们把视野转向了独立的食育空间,与一家青岛崂山的民宿合作,做了一个食育餐厅。在这个食育餐厅里我们有一个食物图书馆,也会开设各种各样的食育活动与课程,里面包括了面包主题食育课程、厨房学徒主题食育课程、各种节庆食育活动、生日会主题食育活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最棒的地方在于可以完全按照我们的期待来设计所有的课程、活动和空间,而且场所就在厨房和餐厅中。可以充分的让孩子自主的深度参与、主动学习、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分享和共餐。
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在这些课程中儿童的成长很快,可以很快建立基本的对食物的态度、做食物的专注与能力包括相关的技能以及对于孩子品性的影响,但依然很难带回家中。家长虽然会开始参与其中,尤其是像节庆、生日主题的活动,家长也都会在当天全程参与。但依然改变不了其中一次性的、临时性的、仅限于生日当天的、光教我孩子就行的现状。最后依然没有办法真正把食育理念持续的落实到家庭生活当中。
现在我们又有个一个新思路,就是食育归根结底是要回归生活的,是要在生活中不断的实践与思考,最终形成正确的食育观念的。而且这种食育实践如果希望更为持续,最终要改变的并不是工具、空间与方法,而是人的理念的变革。一个人的理念的变革可能在实践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是一群人的食育理念变革,一定会推动某种食育实践的落地。而这些持续的实践会进一步推动理念强化与深化。
所以接下来,也就是现在我们在实践的方法就是进入家庭生活的小区与社区,改变一个区域的家庭食育理念。这次我们不再是从加工与烹饪入手,而是通过社区中家庭对于社区环境与教育的诉求入手,从食物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食物垃圾入手,来在社区中推动食育理念的落地。
在计划中我们会提倡家庭食物垃圾的收集与利用,这个环节本身就可以改善家庭与社区的垃圾异味与污染造成的健康问题。而后产生的液肥与腐殖质可以用来作为阳台农园与社区花园的土壤,一方面可以在家中进行种植,种出自然健康的食物,另一方面社区花园可以进一步改善社区的环境,长期持续的推动更多社区居民了解与实践食育理念。现在在社区已经有几百户家庭参与到我们其中,至于这个方式能不能成功,现在也仅仅是刚刚开始。
我们的这个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与其说是不断在形式上改进,不如说是对于食育内在的理念认知的改变。从对于形式上的更贴近我们所周知的食材与烹饪,以及我们对于教育中最熟悉的学校与课程;到真正回归于生活的一日三餐与对应产生的食物垃圾,以及如何通过每天的家庭行动来去将这些食物垃圾回收、利用成为我们种植食物的沃土,让食物真正的在家中实现循环。但无论这些东西说起来多美好,都不及我们自己亲身去实践。
说实话在我自己盘算着做食育之前,我是完全没有想过食育是个什么东西的。那时候我和我身边朋友提起食育,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快和我讲讲,正好最近胃口不太好”。而在我决定要做食育、真正开始做食育之后,我去回顾自己的人生,发现我就是命中注定应该做食育的。
最后分享一个我回顾自己人生中与食物关系的过程:
初中的时候,第一次自己做饭,天天用挂面加鸡蛋填饱了一个月的肚子,就以为做饭只是填饱肚子的活。
长大离家,头脑一热去了一个餐厅干了一年洗菜、切肉、炖汤、做酱等等打下手的活,最后终于能上灶炒菜,就以为做饭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活。
然后去了一座南方的城市,才发现这里没有家乡冬天清甜的白菜和鲜美的蛤蜊,才想起原来做饭不是无中生有,还是个一方水土一方食材的地方活。
再然后回到家乡时,总买不到我爸三十年市场老关系才能买到的新鲜食材,才发现买菜都不简单,还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
直到我现在做食育,才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偏好,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来自于每个人小时候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做饭的观念、态度的食育活。
无论有没有做食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被食物不断地教育着。我相信每一个关注食物的人背后都有一个与食物有关的故事,我也相信我们每个做食育的人都能从这个故事里源源不断的汲取力量,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