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林 | 濒危稻种“长毛谷”:长在幽涧人未识
来源: 中文核心期刊《广西植物》 发布时间:2022-09-12 阅读:2557 次
导 语
提到水稻,人们都会津津乐道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丰功伟绩,更新迭代的杂交稻谷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在产量上突破新纪录。然而,与之伴随的越来越多的老品种被取代,趋于消失,这一方面人们却似乎毫不在意。但实际上,这些不受重视的农家品种,却是农业生产和未来粮食安全的一块“瑰宝”,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生长在多山低温的滇西的“长毛谷”,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独特的遗传优势、而又稀有濒危的有色稻种。
长毛谷为什么又叫“懒人谷”?它为什么好吃又营养?我国白族支系拉玛人古老的传统文化对长毛谷的耕种方式有什么影响?长毛谷种子的流通与保存又有什么独特的方式?这一切的背后是“导波”(拉玛人崇拜的主神)的赐福,还是劳动人民的改造?是民族文化的高扬,还是传统农耕的暮歌?
让我们跟随龙春林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的步伐,去揭开环绕在“长毛谷”身上的神秘面纱,并一起找寻留存和保护农家稻种资源的新思路。
本文转载自《广西植物》网络首发论文(2022-03-21),作者:何柳、龙春林。感谢龙春林老师授权人民食物主权网络发表此文!
9月17日(周六)晚上七点半,龙春林老师也将做客人民食物主权网络,给我们带来一场关于“民族美食的科学故事”的精彩讲座,后续我们也会推送详细的讲座预告,敬请关注!
作者|何柳 龙春林(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责编|侯群 马德胜
后台编辑|童话
一、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种作物叫“长毛谷”
长毛谷是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拉玛人(白族支系)传统栽培的一个农家有色稻种,是我国数以万计农家品种的一个典型代表。
拉玛人对长毛谷这一品种十分了解,从命名到农艺性状的认知、从栽培管理到贮藏和食用,都拥有非常丰富的传统知识。长毛谷的颖果末端有长芒,就像拖着一条长尾巴一样,脱壳后米色多为红色,所以当地人也称其为“长毛红米”。
长毛谷对生长环境有一定的要求,适宜湿润的环境和较短的日照,平均种植海拔在2200米左右。长毛谷在农历三月育种,农历十月收割,生长期长达七个月,一般亩产只有150~200公斤,比普通稻谷少了一半。其秧苗插下后,不用施肥、喷药和除草,到了收获季节即可收成,因此又被称为“懒人谷”。
相形之下,现代杂交稻种,一方面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弱;另一方面虽然具有高产量的优势,但品质不佳,每年需要重新制种,投入的经济成本也较高。长毛谷产量虽然不高,但它极其稳定,在其种植历史中,已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进化出了和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抗逆性能,可以长期留种种植,非常方便偏远山区人民栽种。
二、传统知识与文化中的“长毛谷”
1、耕作环境
拉玛人的梯田坐落于山腰,常有高山常绿森林在其之上,他们从碧罗雪山上引水灌田,施以少量的农家化肥(由松枝、玉米秆、猪粪、牛粪、羊粪、绿肥等组成),实现生态种植。白族拉玛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和自然,因此他们一般在梯田开垦时不会破坏高山森林的生态环境,而是充分利用高山森林来涵养水源,保护土壤。碧罗雪山上的雪水似一个天然水库,参与调节梯田的灌溉;此外,顺流经过高山森林的雪水也可以给梯田带来许多腐殖质等天然肥料,为水稻种植创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传统农耕的可持续生态发展。
根据特定的土地资源,拉玛人在肥沃、温暖地区种植普通稻谷,而在应贫瘠、高寒地区种植长毛谷,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稻谷的增收,也促进了多种不同属性的稻种在当地的留存。同时,拉玛人也会在梯田同一高度的不同区块内种植不同的水稻品种(例如在长毛谷种植区内种植绿帮谷、白吊谷等农家品种)。而水稻多品种的混作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单一作物品种栽种而导致因病虫害带来的毁灭性风险。
2、历史典故
长毛谷很早就出现在拉玛人口述史中,表明它与拉玛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传说远在唐朝时期,白族支系拉玛人为了躲避征丁,从家里带了一把弩弓、长刀和箭筒,顺着澜沧江沿岸一路逃至兰坪。一日,白族拉玛人小伙儿出去打猎倒箭筒时,漏出了一些长毛谷种子播在地上,后来到了10月份,大片的稻谷长得比家乡还要丰盛,且都结满了长穗。拉玛人认为长毛谷是自然对族人勤劳质朴品德的恩赐,且兰坪之地也是个产粮的好地方,从此以后便世世代代定居在这里,以种植长毛谷为生。
这种作物与社会发展长久相伴的精神交汇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利用的习俗,因此即便是在农家品种迅速消亡的当今社会,长毛谷依旧在兰坪占据其一席之地。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对于农家品种资源保护的体现。
除此之外,这种与民族发展相伴相生的历史典故也使长毛谷拥有了特殊的精神价值,而进一步赋予了长毛谷在市场上更高的经济价值,从而实现了长毛谷资源保护与农业增收的双赢。
3、食用与交换
拉玛人通常将长毛谷作为日常饮食食用。除了口感好之外,他们认为长毛谷具有比其他稻谷更高的营养价值。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受访人表示他们将长毛谷作为保健食品食用,例如作为孕妇或婴幼儿的佐食或与其它药材共同熬煮等,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长毛谷有其特有的保健价值。
在农户层面,当地农民会通过自留种、亲戚间交换种子、婚嫁时将种子作为嫁妆等方式实现长毛谷种子的交换。近亲繁殖会对遗传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当地农民之间的种子交换的发生也有助于扩大稻种的亲本来源,以维持农家品种种间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
三、现代营养学分析中的“长毛谷”
1、科学比对
基于对长毛谷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获得的信息,我们在食品学层面对长毛谷的营养成分进行了科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毛谷稻米的营养成分与常见稻谷的营养成分相比,存在十分明显的优势和特点(表1)。
表1 长毛谷与常见普通稻谷的营养成分对比
2、结论
从表1可以看出,长毛谷具有比普通稻谷更丰富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水分和灰分;其中经高温、灼烧产生的灰分间接代表了稻谷中铝、钙、氯、铁、镁、锰、磷、钾、硅、钠、锌等矿物质(无机盐)的含量,表明长毛谷具有比市场常见稻谷相近或更优的营养开发价值。
与常见黑米、红米或白米品种相比,长毛谷具有更丰富的总膳食纤维。这种高含量的膳食纤维具有降低患冠心病的风险、减少长期酗酒对胰腺的损害、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改善肾切除术患者氮的排泄功能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理作用。
长毛谷的花青素含量远高于常见红米的花青素含量,而与常见黑米的花青素含量较为接近。花青素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也具备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的能力,以及防治糖尿病、抗炎、保护肝脏、胃粘膜等作用。
在长毛谷的花青素中,矢车菊色素的占比最大,含量为176g·(100 g)-1。矢车菊素具有抵御氧化、炎症、肥胖、预防糖尿病、保护心脏、促进血液循环和保护感受器细胞等作用,食用含有较高矢车菊素含量的食物可以有效改善黄褐斑症状。此外,矢车菊素还具有较高的抗癌预防效应。
同时,飞燕草色素和芍药色素也在长毛谷中被检测到,含量分别为3.05和3.51g·(100 g)-1。除此之外,长毛谷中还检测到了 0.1488 g·(100 g)-1的原花青素。花青素和原花青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同时含有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稻米抗氧化性是白米的3倍。因此, 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同时存在的长毛谷具有更高的保健价值。
这种营养保健价值是作为农家品种的长毛谷的潜在开发优势,表明长毛谷既可作为一种常规的日常食品,还可以作为食品增补剂(food supplement)或保健食物(nutraceutical)。科学研究完全证明了拉玛人认为长毛谷较其他稻谷更有营养的看法。
四、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长毛谷”
1、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以来,科学家利用水稻丰富的杂种优势使得其产量大大提升,但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冲击了水稻农家品种的培育和发展,仅以长毛谷为例,因其对生境具有特殊性要求,且亩产仅是杂交稻谷的一半,便逐渐为当地农民弃种,种植面积日趋减少。几年前,长毛谷的种植面积不到200亩,仅由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白族支系拉玛人在中排乡德庆村、营盘镇新华村和拉井镇九龙村少量种植。
近年来,由于生态农产品受欢迎程度的提高,农家品种作物的需求量持续增高。当前,长毛谷也被获批为“云南省绿色食品”品牌,经济价值得以提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当地农民也有逐渐回归长毛谷种植的趋势,其种植面积微有增加。但由于在绝大部分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充足的更适合水稻生长的地区,杂交稻种的种植可能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因此长毛谷的推广种植仍然受限。
长毛谷原生境的梯田,现在由当地农民种植管理,经合作公司以平均4.5元/斤(9元/kg)的价格收购后精制成生态红米品牌,外销盈利。这种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拓宽了销售渠道,使得长毛谷的种植收益实现增长。
在政府工作层面,近年来,当地依靠政府力量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理念,加之原有的当地本主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信仰的熏陶,包括农民、商界等人士越来越重视对于农家品种在其原生境的保护工作,更愿意自发地保留长毛谷等农家品种资源。并且根据当地的“农家品种更有营养”的观念,出于家庭成员的健康考虑,也有农户在当地小面积种植长毛谷等农家品种作物作为家庭的日常饮食来源。
总体而言,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长毛谷的种植有回升现象,市场推广也有提高,但整体的消亡速率仍不可小视,保护工作亟待开展。
2、长毛谷的原生境保护
原生境保护是长毛谷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特征。原生境保护是一种将作物暴露于可能遭遇病虫害、低温逆境胁迫等不利农业生产环境中的动态保护形式。
原生境保护能够对珍稀的农家品种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并使其适应变化的环境,这对于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原生境保护也兼顾了与农家品种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保护,同样是传统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保护举措。因此,原生境保护应成为对农家品种采取必要保护措施的首选方案之一。
虽然长毛谷的原生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但以下因素仍然使得长毛谷资源保护工作面临挑战:
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兰坪县本土的民族文化逐渐衰弱,同样导致“本主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信仰逐渐消失。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越来越多的农民更自然地选择用能带来更高收入的新品种代替长毛谷等农家品种。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耕工作,当地农家品种耕种的农业文化持续消亡,农业人口数量也持续下降,不足以维持当地庞大的农家品种资源种植。
再者,近年来,当地旅游业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不少农家耕种的稻田土地因此发生了功能性的转化,使其顺应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相关政府机构也未直接针对农家品种种植出台种植补贴等相应的保护政策,农家品种作物的原生境种植仍缺乏政策刺激性。同时目前仍缺乏对于长毛谷品质特性的科学研究,其市场推广工作仍缺乏方向性。
在当前原生境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建议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农业补贴、 老农户宣传等手段加强资源保护。同时,定期的种质资源收集也值得提倡。
总而言之,长毛谷是拉玛人传统栽植的一个特有的有色稻种,是我国农家品种的典型代表。农家有色稻种是当今水稻育种工作的重要材料来源,如果在未完全认清长毛谷品种的优越性前便将其淘汰,将是水稻遗传资源的一个损失。
在文化层面上,长毛谷与当地拉玛人的文化相通相辅,它的消亡也可能会引起当地部分文化信息的隔断,不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与此同时,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由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包括长毛谷在内的一些农家品种仍然是支撑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计的重要种源,能够对乡村精准扶贫产生作用。
因此,可以说长毛谷的命运对水稻资源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推进乡村振兴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