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圈:黑龙江豆油企业面临死亡!
在中国,黑龙江是唯一一个无明文规定但行业禁止加工转基因大豆的省份。只要是非转基因大豆油一定出自黑龙江,这几乎成了中国食用油领域的一个默认的常识,即使是金龙鱼这样的知名大品牌如果想生产精炼产品或小包装非转基因大豆产品,也会从黑龙江省购入大桶非转基因豆油。
然而,近些年来,黑龙江非转基因豆油企业屡屡陷入危机,而且危机越来越大,目前已迫在眉睫了,有许多豆油企业正面临倒闭。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量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严重冲击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市场,使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缺乏竞争力,产量大幅降低,造成豆源大幅减少;另一方面,为避免价格受国际影响大幅度起落,并维护中国大豆种植面积,国务院委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单位商定相应品种的最低保护价,并委托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按照这一个价格敞开收购,这一政策带来的结果,却是黑龙江省大量油脂企业无法以满足开工成本的价格,收购到足以支持企业开工的大豆,进入停产状态。
1996年,大豆作为中国关税配额制度管理商品,享受配额保护,彼时关税税率是180%,这意味着,假设国际市场原料大豆2000元/吨,卖到中国即接近6000元/吨,这种制度下中国原产大豆无异于打着一把结实的保护伞。
这个情况在1999年发生逆转,中国取消了大豆的配额限制,实行3%的单一关税政策。到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以后,大豆进口只征收3%的关税,这远远低于加入当时17%的农产品平均关税率。税率的改变对中国大豆加工产业带来了一场暴风疾雨。
这个税率变化的深层次含义是:假设国际市场大豆2000元/吨,卖到中国价格不到2100元/吨。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低价进口转基因大豆,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6337万吨转基因大豆,是1996年的57倍。
人们并不明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是否安全,也不明了外国低价倾销转基因大豆是否有阴谋,只是受到转基因大豆价格优势的吸引而选择购买。
外国转基因大豆的倾销,给国内非转基因大豆带来噩运,种植面积和相关产业不断遭到重创。
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一度占到全国三分之一还多,而2010—2012年,全省大豆种植面积从6470万亩下降到不足4000万亩,同期产量也从585万吨下降到不足400万吨。到2013年已经锐减至3105万亩,短短几年就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且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消退。
转基因大豆进口量急增,压低了黑龙江大豆价格。国家出台政策“维护”,农民和油企仍然受困。
2009年头两个月黑龙江省大豆进口量激增,国际大豆期货市场进入新一轮下滑通道,每吨进口大豆到达大连港口的价格只有2900多元。
受进口大豆价格影响,黑龙江省内大豆价格也一路走低,从2008年7月份的3.05元/斤,下跌到10月份的1.50元/斤。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国家先后3次在东北主产区对大豆实行中央储备和国家临时存储收购,国储价每斤1.85元。可是,从实际效果看这项旨在保护农民利益和粮食安全的“国储收购”政策,却并没解决现实问题。
农民反映说,国储收购门槛高,尤其是对水分的要求,新豆子不经烘干根本达不到要求。收购点上大筛子,一车大豆能筛下来1吨多。就这样,分配到农民手中的指标还很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由于卖不到国储去,粮贩子抓住他们春耕急用钱的心理,压价收他们手中的大豆,一斤才1.6元左右。即使这样,有时还无人收购。
一些豆农表示,由于近两年生资和土地承包费增加,豆农生产成本提高,加上流通成本和烘干成本,即使1.85元/斤的国储收购价也只是微利。农民手中还有大量的大豆观望待售,而一些“有关系”的粮贩子则能从农民手中低价收购大豆,再倒卖给国储。这种状况极大打击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造成大豆种植面积锐减。
对油企来说,遭遇进口低价冲击、国储高价挤压、农民惜售短供及南方沿海油厂的低价打压,因而面临全面停产、停购。
据了解,2009年黑龙江省内共100多家大豆加工企业,其中规模以上68家,采用的都是本地产的非转基因大豆。
黑龙江一些油企迫于巨大压力,为了生存,在南方沿海城市设分厂并利用进口低价大豆加工生产,以弥补省内企业的亏损;还有一部分企业干脆开始转向购买进口大豆进行生产;此外,一些食品加工行业也转而使用廉价的进口大豆。
由于本地大豆加工企业被迫停产,市场上的豆油、豆粕供给出现了较大缺口,这就给价格相对低廉的进口大豆加工品提供了市场,转基因豆粕、豆油趁势进入我省,造成了销区产品向产区的严重倒流现象。
在哈尔滨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几家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大豆油几乎已被转基因豆油占领,没有看到黑龙江原产地的优质非转基因大豆油。
据省大豆协会统计,近两个月来,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在黑龙江已经占有80%的市场份额,当地产非转基因大豆油市场占有率不足20%,并且还在持续下降。不 仅如此,作为大豆加工下游产业的饲料加工业,近两个月来也从南方大豆加工企业购入了30多万吨转基因豆粕,和转基因豆油一样已经占据了当地80%的市场。
据统计,2014年,黑龙江省的食用油压榨企业超过150家,日加工200吨以上的88家,全省年加工产能在1450万吨。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近年来,黑龙江省的大豆油加工产能只维持在200万吨左右。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开工企业不足20家。
在位于哈尔滨工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下称中大蛋白)的仓库 ,销售人员站在空荡的仓库里,略带遗憾地说:“销量好的时候,库房跟现在一样也是空的,但排满了货车。”
哈尔滨工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工大高新)是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生物食品、生命科学与精深加工产业,中大蛋白负责生产着工大高新的主要产品,因原料大豆的缺货已经处于暂停状态。
买不到低价非转基因大豆将造成破产。
油企经计算,大豆收购价在4200元/吨以下企业开工才不亏损。可是,2012年国家收储价格为4600元/吨,按价格优势,农民自然会选择把大豆卖给国家收储,不会卖给豆油企业,这客观上造成油企无豆可收。这不是要把生产非转基因的油企往死路上逼吗?
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政策,害得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业举步维艰,又出台把油企逼向死路的收储政策,真不知有关部门到底是怎么想的。
1999年前,中国原产大豆作为中国关税配额制度管理商品,享受配额保护,无异于打着一把结实的保护伞。而从1999年开始,中国取消了大豆的配额限制,实行3% 的单一关税政策。这可看作是中国高层为屡次被挡在WTO门外后给西方送的一个敲门砖,也是为日后正式加入WTO做的一个热身。
据记载,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达成协议。2001年9月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通过中国入世的所有法律文件。
我们来回顾一下当年曾参加WTO谈判的高层领导人拍桌的气魄。
据中国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回忆,在WTO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问题最后只剩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中美双方准备“后事”时,朱总理“板着脸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结果,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总理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龙永图说着急了,不断给朱总理递条子,写着“国务院没有授权”,没想到朱总理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
拍桌者发飙显得有“气魄”,可我们不知他爽快“同意”的这三个问题到底是啥,是不是对我国会带来很大危害?
我们只知道,自从中国挤破脑袋也要加入WTO后,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就像潮水般涌入我国,给我国带来巨大灾难,黑龙江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和相关产业陷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