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启凤:转基因何去何从——三论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

来源: 佟屏亚的博客     发布时间:2014-09-28     阅读:1454 次

      目前有人概括转基因的争论反映在三个层面的议题:科学议题,政策议题和社会议题。科学议题的核心是转基因是否“安全”,政策议题的核心是“风险”评估,社会议题的核心是群众的“选择”。其实这三个议题的核心在于第一个议题的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这个问题明朗了,其它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而转基因是否安全的争论焦点目前集中在水稻、玉米等主粮以及油料产品的抗病虫草等转基因上。小麦的转基因品种在美国也是禁止商业化种植的,这无需争论。水稻、玉米的抗虫转基因主要来自苏云金杆菌的Bt基因,转入水稻、玉米后,它编码的毒蛋白分布水稻、玉米全身。一些昆虫吃了茎、叶、穗、粒死了,人、鸡吃它的籽粒,牛羊全部都吃包括茎秆、叶片,人再吃它们的肉蛋奶。用现有的检测一般食品的方法来确定它们的安全或者像有些人说什么这些毒基因或毒蛋白经过人或动物的胃液消化都变成了有利的蛋白……从而证明吃转基因水稻、玉米是安全的。这样的理论能让人信服吗?其实,研究早已证明植物中的一种调控因子miRNA不受动物消化液的影响而直接进入人或动物的血液和细胞中,起调控基因的作用,从而成为人类癌症、老年痴呆症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诱因。


      再说用植物结合细菌(或病毒)人为造出一个新的、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超远缘(跨界)的“生物”、“品种”来作为主粮,让人们天天吃、顿顿吃,而那些权威、院士们却信誓旦旦地保证它们绝对安全,这能让人放心吗?基因及其有关规律是生物的生命本质,它像宇宙世界一样深奥莫测,许多基本问题都远未研究清楚。面对这样人为制造出来的“细菌×植物”这样一种“生物”,让人们天天吃,一旦出了问题,证明它是不安全的,你们如何向13亿中国人民交代?你们负得了这个责吗?凡是有良心的中国人和真正负责的科学家们,那个敢冒如此天下之大不韪?!怎么办?趁现在为时尚早,冒昧建议政府给予资金资助,用来请像张辰宇教授团队或其他转基因科学家组织专题研究,用转基因水稻、玉米喂食小白鼠或鸡牛羊,检查它们的血液中有无Bt基因的相关miRNA。如果有,问题解决了,真是功莫大焉。如果没有,不等于这些有毒基因不通过其它途径进行传递。怎么办?可以作为“悬案”,像美国对待小麦转基因那样搁置起来,“封存”起来,或者让少数有兴趣的人去继续研究,但生产上绝不推广种植。


      其实,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在主粮上让转基因品种商业化,包括美国。这本来就是不用争论的问题,而偏偏在我国主粮商业化问题上,争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原因在于少数权威、院士在强词夺理。他们除了大肆保证“安全”之外,还搞了许多小动作。其目的何在,难道不值得令人深思吗?


      到这理,有必要说明一下对待转基因的态度问题。反对主粮上转基因商业化绝不是全盘否定或贬低转基因技术。而是要排除干扰,不再纠结于主粮转基因品种的“安全”、推广问题上,而应该加强对转基因及其技术的基础研究;同时,尽快将有益的转基因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可以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地逐步深入、扩大。先抓住生产上急需解决而又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做起,或者从亲缘关系比较近或不太远的植物间做起。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的教授们把野生大豆中的抗盐基因转到栽培大豆中,提高了后者的耐盐能力,可以在广大的盐碱地上种植。又如为了提高玉米的抗病虫、抗旱、耐瘠薄的能力,除了用常规育种的方法外,也可以用转基因的方法,把品种间、亚种间、种间、野生种间或亲缘关系较远的植物间的有益基因转到优良自交系(杂交种)中,达到增产的目的。从理论上说,如果杂交水稻和小偃号小麦的培育用转基因方法把野稗中的不育基因和偃麦草中的抗锈病基因分别转到栽培水稻和小麦品种中,也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当然如果这些品种商业化生产、推广还是需要作安全性评估),因为这些栽培品种都是从野生种进化来的。这种纵向的转基因与常规的远缘杂交,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符合自然进化的规律。而横向的转基因涉及较远的亲缘关系特别远到分类上不同“界”之间如植物界和微生物界(细菌、病毒)之间的结合是违背自然界进化规律的。作为研究试验可以,作为主粮让人们天天吃,它的风险就很难评估,更不能轻言“安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