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与民间食安最遥远的,不是距离,是心态
来源: 天下杂志 发布时间:2015-02-17 阅读:1958 次
食物主权按:基改食物背后代表的,是除草剂滥用、环境污染、跨国农企业掌控全球粮食等社会议题。当你吃下基改食品,接受的就是这样的价值。
日前(1/26)召开的行政院科技会报宣布,持续推动拟定《基因改造科技管理条例》,放宽法规限制并规划“基因作物种植、动物养殖”贸易输出,试图藉由生物科技的研发输出,抢攻全球千亿市场。
同时间,台糖公司有鉴于去年试种6公顷产约一万公斤的“非基因改造黄豆”秒杀销售,今年加码生产4倍抢攻上市。西螺农会也表示将针对休耕田或租地方进行大面积非基改黄豆复耕,并与工厂合作生产本土非基改豆皮产品。
两方新闻对照,这就是2015年的台湾当局与民间最遥远的距离。
食物有其价值,不是吃不死人就好
“没问题的,这种食物吃了不会死,真的!上市快20年了还没有人吃死,请放心购买!”你能想象市场业者对你说出这样的话吗?但是,许多拥基改的学者专家,面对基改食物对人体健康安全风险的诸多质疑时,就是这么说的。
他们宣称基改作物自1996年商业化种植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任何人因为食用基改食物而死亡,所以请民众安心食用。而自己也会优先选择购买基改食品。四层相识的论调反腐出现于台湾今年饲料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食安时间。对于自诩拥有丰富饮食文化的台湾社会到了21世纪,食物标准竟然下探到“只要吃不死人就好”的等级。
基改食物背后代表的,是除草剂滥用、环境污染、跨国农企业掌控全球粮食等社会议题。当你吃下基改食品,接受的就是这样的价值。然而,拥护基改的专家们都说我们应该先讲科学事实就好,所谓的价值观或社会议题可以另行搁置不谈。
这几年食安风暴连连,从政府、供应商到民众,大家都讲“吃在地爱台湾”、“重振台湾饮食文化”,我们不该是好好认识,从饮食行为进入到事物本身价值这件事之中吗?
有机是目标 我们当然值得更好的食物
“现在才知道,原来我这个鲁蛇都买得起超跑。”朋友指着超商货架上的盒装豆腐,开玩笑地说。
批评基改运动的人士常常宣称,非基改是基改食品的数倍价差,更有以“超跑和国产车”类比讽刺基改食材成本过高。且容我不厌其烦地再说一次,非基改食品不是有机食品,以一盒300克的基改与非基改豆腐为例,市售通路两大厂牌的差价约为2-3元,为售价1-2成左右。这是只要到卖场、超市逛一圈就能了解的事,这些食品主管单位或号称食品的专家学者该不会从来没有买过菜吧?
除意图以价格误导意外,另有指称台湾推动非基改运动背后团体主要是有机食品业者,连抗议行动也选在校园午餐招标前夕,其用心昭然若揭。在专家知识权威解构的时代,若只靠激起民众恐惧或特定业者的鼓舞,就能卷起目前台湾这股非基改运动的风潮,也未免太小看台湾公众的主体性与判断能力。
由于种植包装运销条件规格不同,非基改产品价格较有机产品低廉许多。在食品安全的要求上,一般民众和公民团体所诉求的非基改,真的只是最低标准而已,请不要蓄意以有机食品通路或价格为名,试图模糊民间行动焦点。
解决台湾粮食问题 保护环境比发展基改更为实际
“台湾要鼓励生产基改作物,强攻国际市场!”这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
台湾面临的现实是,仅有三成粮食自给率,许多可耕农地正因产业政策、环境污染、土地炒作、人才流失及供需失衡等等因素逐渐减少。全球种植物基改作物大国如美国、巴西等均采大面积种植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台湾目前条件,基改作物怎么样都不会是政府要解决一长串农业问题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答案。
拥有健康土地才是粮食生产最为根本的条件,今年适逢国际土壤年,与其想方设法开放种植基改作物出口拼经济,倒不如将此经费投入农地的环境生态保育,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