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转基因资讯联报】日媒:美国借转基因技术谋求世界粮食霸权
来源: 新浪军事 发布时间:2015-03-19 阅读:2304 次
编者按:农民一旦对某一类种子形成了依赖,那么这种依赖就很难再被逆转,尤其是对转基因品种。这有点像染上毒瘾,依赖性一旦形成便难以克服。所以当中国的农民对转基因种子产生了依赖,我们就只能继续向孟山都、先正达、杜邦这三家育种巨头“求”种子。这样我们面临的将不仅仅是丧失粮食安全的风险,还有不得不向育种巨头支付巨额专利费用的经济负担。所以,以“开放”的名义鼓吹引进转基因品种将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导向。
参考消息网3月17日报道
日媒称,古往今来,一直是霸权国家承担粮食供给的重任。因为粮食不足是导致国际秩序混乱的最大因素。二战后,美国运用多余的粮食扮演了“世界警察”角色。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甚至支援连年歉收、粮食不足的苏联。即使是冷战的对手,美国也没有将其逼入绝境,而是认为使其依存于美国从而稳定国际秩序更为有利。
日本《选择》月刊3月号发表的文章称,但是,随着欧洲等美国以外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粮食开始过剩,美国和欧洲开始难以承担其财政负担。1993年,欧美取消了出口补贴,为粮食过剩时代画上句号。同一时期转基因技术开始投产,这绝对不是偶然的。
霸权国家美国开始认识到,伴随着巨额财政负担的粮食现货供给已经不合算,因而开始转向通过更精简的“种子供给”来实现间接控制的战略。转基因技术不是单纯的种子产业技术,而是与美国国策相关的霸权战略的一环。
并且,种子贸易的游戏圈子只有美资的孟山都、杜邦和瑞士的先正达三个大玩家。这三家公司都将销售额的约10%用于研发转基因作物,为在东南亚、印度和南美扩大市场做准备。
转基因种子的价值在于知识产权,其巨额研发费用和高收益率都是以知识产权能得到切实保护为前提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知识产权领域谈判之所以举步维艰,也可以从上述背景来理解。
转基因作物包含很多种类,并不是所有的都可食用。转基因作物从1996年起在美国首次实现商业种植。美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甜菜、南瓜、苜蓿(饲料)、番木瓜,2014年又新批准了马铃薯。
但是,在众多转基因作物中,真正在国际上普及的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每个国家对转基因作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其中遭到抵抗最少的就是非食用的棉花。转基因棉花在印度的普及率达到95%,在中国是93%。接下来是榨油原料大豆和油菜籽,以及用作饲料和工业制品原料的玉米。即便是在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310万公顷的创始之地美国,种植的也多半是非直接食用的饲料用玉米和榨油用大豆。针对小麦等直接食用的转基因作物的抗拒情绪根深蒂固,即便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却因为“缺乏消费需求”而无法推进商业化。
从商业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版图来看,除了沙漠和冻土等不可耕种的地带之外,日本、韩国、欧洲和非洲还是一片空白。填补这一空白的亚洲先驱是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这是上世纪60年代在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成立的研究所,是带来绿色革命的据点。
这个研究所在援助的名义下,试验性种植了转基因黄金大米,即将进行商业种植。无偿提供给粮食短缺和营养不良的发展中国家,将为转基因黄金大米打开进入市场的突破口。
假如说菲律宾是普及转基因作物的太平洋战线,那么西部战线就是非洲。除伊比利亚半岛外,欧洲对转基因作物限制严格,而非洲国家通过出口农产品与欧洲的旧宗主国关系密切。正因为如此,非洲难以决定进行转基因作物的商业种植。在这种情况下,苏丹、布基纳法索等种植国家正在一点点增加。喀麦隆、埃及、加纳、肯尼亚、马拉维、尼日利亚和乌干达已经开始试验性种植包括大米在内的转基因作物。其背景是,比尔·盖茨夫妇创建的慈善基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团体提供无偿援助。美国借助粮食援助的名义,在这些国家推行谋求普及转基因作物的“国策”。
【延伸阅读(一)】外媒:美科学家力挺转基因食品,民众质疑其安全性
参考消息网1月31日报道
外媒称,美国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通常可以放心食用。但大多数民众却不这么认为。
据美国沃克斯网站1月29日报道,这是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最近进行的一项民调得出的结果。这项民调对普通民众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的科学家进行了调查。
约88%的科学家认为,转基因食品“通常可以放心”食用。仅有37%的民众认同这一看法。
当然,民调并不等同于实际证据。但科学家的观点得到诸多科学组织的支持。引人关注的是,三分之二的民众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对皮尤研究中心说,科学家“并不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
科学家和民众对其他问题的看法从未出现过如此鲜明的分歧,不论是进化问题,还是疫苗问题。
很难确切地说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距。的确,有很多活动人士试图传播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错误信息。也有活动人士在向民众宣传,全球变暖是一场骗局。
似乎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什么原因,科学家并未成功地让公众了解到他们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
为什么科学家认为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
报道称,就目前而言,全球几十亿人多年来一直在食用转基因食品,并未出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影响。无数的科学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农作物并未比传统农作物构成更大的健康风险。
2012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在一份声明中总结说:“通过生物科技的现代分子技术改良的农作物是安全的。”欧盟委员会同意这种说法,此前他们进行了25年的研究。美国医学会也是如此,不过该机构赞同进行更严格的上市前安全性检测。
科学家的论据大致是这样的:传统培育技术在长期内改变了动植物的基因。这是一个杂乱无章的过程。可能会出现随机的变异和预料之外的结果。然而,我们倾向于认为通过传统培育方式生产的食物大体“安全”。
因此,大部分科学顾问小组得出结论认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植物DNA所造成的风险,并不明显高于传统培育方式所带来的风险。基因工程遵循的是同一原理,只不过更快、更精确。
【延伸阅读(二)】美媒:中国严查转基因打击美国对华苜蓿干草出口
参考消息网12月16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对于转基因作物进口问题的严格态度撼动了美国一个不怎为人知晓的行业:苜蓿干草业。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2月15日报道,今年夏天,中国开始检测进口产品,检查其中是否含有一种由生物技术培育出的苜蓿所制成的干草,中国还没有批准这种苜蓿产品流入境内。结果就是,夏季中旬以来,发往中国的干草运量大幅锐减,一些发货也被拒绝了。
报道称,中国此举对于干草商而言不啻当头一棒。苜蓿干草由苜蓿及其他草类植物制作而成,是美国种植面积第四大的作物,每年产值200亿美元。美国苜蓿干草售价也已经下跌了12%左右,部分原因就是中国需求的减少造成国内供应过剩。
由于中国乳制品生产商希望用高蛋白的美国苜蓿饲养奶牛,2009年至2013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苜蓿干草出口量增长了七倍多,达到近78.5万吨。今年前十个月,美国对中国的苜蓿干草出口量占到此类产品出口量的四分之一。但在出口商急于确保他们的货物不含有孟山都公司研发的这种转基因苜蓿的同时,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8月至10月的美国对中国苜蓿干草发货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22%。
报道称,中国一直对转基因苜蓿采取零容忍政策,美国的出口商也表示他们从没有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农场主手里购买苜蓿。但美国的苜蓿出口行业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美国非转基因苜蓿的定义可能没有那么严格,无法满足中国的标准;其次,有证据显示生物技术基因已经扩散到非转基因作物中。
为何在发货的非转基因苜蓿中存在转基因物质呢?原因可能有:异花授粉导致,或者两种苜蓿在收购、堆垛或者储存时被混在一起。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种子本身。孟山都公司称,在美国出售的大约30%的苜蓿种子是转基因种子。
【延伸阅读(三)】新闻调查:转基因小麦神秘现身美国引关注
新华网华盛顿6月2日电(记者林小春)
一种被放弃9年之久的转基因小麦近日神秘现身美国农田,引起全球高度关注。日本和韩国随即宣布暂停进口美国的部分小麦,欧盟要求其成员国严格检测从美国进口的小麦。未经批准种植的转基因小麦怎会出现在美国农田中?它有什么健康风险?这次事件对转基因食品的影响又有多大呢?
谜团未解
今年4月,俄勒冈州一农民给自家休耕田地喷洒“农达”除草剂后,却意外发现一些小麦顽强生长。小麦样本被送至俄勒冈州立大学检测后初步认定,它们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由于美国未批准种植转基因小麦,美农业部5月初接获报告立即派人实地调查,最终确认这是美国孟山都公司10多年前研发的一种抗杀虫剂转基因小麦。
美农业部5月29日对外公布了相关消息。然而,这些转基因小麦从何而来?事发一个月后,研究人员依然一头雾水。孟山都公司早在9年前就宣布放弃这种小麦的种植申请,在俄勒冈州对这种小麦的上一次田间试验是在2001年,时间上相差大,地点也相隔较远。当年农业部共批准美国16个州100多块农田试验种植该小麦,但没有一块试验田接近此次事发地点。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农业专家则表示,孟山都试验种植的是春小麦,而现在出现的是冬小麦。孟山都也认为这一事件“不正常”。它解释说,麦种在土壤里的存活时间也就是一两年,此外小麦是一种自花授粉植物,99%的授粉发生在10米范围内,因此遗留在土壤中的麦种或花粉均无法用来解释这一事件。
美国农业部表示,已有多名专家在现场调查,他们将“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一事件,尽快查清来龙去脉。根据美国相关法律,如果被证实是某些人或机构擅自种植转基因小麦,那么他们可能面临高达100万美元的罚款和其他惩罚措施。
多国防范
美国农业部公布转基因小麦的消息后,日本取消了美国小麦的一笔订单,韩国暂停进口美国软白小麦。欧盟也要求成员国严查从美国进口的小麦。
美国有关方面表示,十分清楚贸易伙伴对转基因小麦的担忧,保证彻查并及时通报调查进展。但美国也呼吁贸易伙伴不必担心,因为转基因小麦“对食品安全不构成威胁”,并给出了两个解释。
首先,美国农业部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这种转基因小麦已进入商业供应链”。孟山都称,内部评估表明“有相当充分的理由说明,出现抗‘农达’特性的小麦数量非常有限”。美国小麦协会与全国小麦种植者协会则在一份联合声明中说:“这一发现是孤立的,一些国家暂停进口美国软白小麦没有科学依据。”
其次,美国农业部和孟山都均提及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对该小麦的安全性评估结论。美药管局于2004年完成的评估称:“该小麦植株的食品和种子用途与市场上非转基因小麦植株一样安全……其成分、安全性和其他相关参数与目前生长、销售和消费的小麦植株没有本质不同。”孟山都还表示,抗杀虫剂转基因小麦中使用的耐草甘膦基因“已有很长的安全使用历史”,“这种基因已在棉花、大豆和其他被全球数百万农民种植的作物中广泛使用”。
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转基因棉花、大豆和玉米在美国的种植面积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94%、93%和88%。目前,全球还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引起健康风险的确凿证据。
影响几何
从1997年到2004年,孟山都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抗“农达”等除草剂的转基因小麦。孟山都称,这种小麦除能抵御除草剂外,其产量比普通小麦高出5%到15%。但在2004年,孟山都还是放弃了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的种植申请。
原因很简单:反对声音太大。美国是全球小麦最大出口国,其中每年向亚洲出口的小麦超过4000万吨,占全球总贸易规模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担心失去海外市场,加上一些环保组织反对,孟山都最终让步,称4到8年后再考虑转基因小麦的前途。
但这不代表转基因小麦从此被束之高阁。现在尽管没有一个国家批准种植转基因小麦,但据美国农业部透露:“过去10多年中,小麦行业代表、技术研发公司、美国及国外小麦主要用户之间一直在讨论转基因小麦何时能引入全球市场。”
但这次事件无疑给转基因小麦泼了一盆冷水。巧合的是就在一周前,刚有50多个国家的示威者走上街头,抗议孟山都公司及转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