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转基因作物之转BT基因作物
来源: 微博 发布时间:2017-06-16 阅读:4217 次
食物主权按:当前全球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约占已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88%,这里边还包括了33%的复合性状作物,即同时含抗草甘膦基因和Bt杀虫基因的作物,除此之外还有约14%的单纯Bt抗虫作物,由此可以看出近一半的转基因作物都含有Bt毒素。现在很多人已认识到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危害(详见相关阅读),但对转Bt基因作物的认识可能还比较模糊,偶然看到本文觉得非常系统有据,就在这里分享一下。
转基因作物发展到如今已经有20年,主要有两类:抗除草剂草甘膦作物和Bt抗虫作物,或者兼具这两种性状的复合作物。根据ISAAA公布的2015年简报,这两类转基因作物及复合性状作物占据了全世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的99%以上[1],其它种类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量几乎可以忽略。
本文将详细盘点Bt抗虫作物的弊端。那么转Bt毒素基因作物是怎么一回事呢?
“科普”书上这么说:Bt毒素是由苏云金杆菌分泌的一类毒蛋白,能杀死多种害虫,因此农业上常把它们用作生物杀虫剂。但“阳光照射、刮风下雨都会让它迅速失去活性[2]”,使其杀虫效果降低,必须增加用量或配合其它广谱杀虫剂使用。转基因科学家提出的解决之道是把苏云金杆菌产生Bt毒素的基因转入到作物中去,使作物本身表达Bt毒素蛋白,而标靶害虫吃了作物就会死亡,这样就不再需要喷洒Bt农药。到目前,转入Bt抗虫作物的基因表达的Bt毒素主要包括Cry1、Cry2和Cry3三大类,以及少量Cry9[3]。
我们暂且这样听着,相比转基因”科普”中的言之鑿鑿,笔者将在下面展现转Bt基因作物的另一面。
一、转Bt基因作物杀虫机理不明
试想一下,本来外用Bt农药,喷洒在作物上,经过风吹日晒雨淋大部分会洗脱、降解以致于迅速失效、而作物的果实通常都有外壳包裹,这样人类吃到Bt毒素的可能性很小。现在呢,把来自细菌的Bt基因转入作物,这样作物本身就成了一个农药工厂,从发芽到收获,作物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花粉都持续表达Bt毒素蛋白[4],而且这些Bt毒素不能洗脱、不会降解,还没法限制残留量——实际上美国对多种转基因Bt抗虫棉、玉米、大豆和其它食品中的Bt毒素蛋白的残留量就不作限制[5],最后这农药直接就被人类和动物食用了。
支持这种转基因作物的科学家认为Bt毒素只能杀死特定标靶害虫,而对益虫和人畜无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家们提出一种Bt毒素作用机理的模型:Bt毒素前体经蛋白酶消解活化形成活性蛋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细胞膜穿孔—>细胞溶解,可学界对这个模型的第三步一直不甚明了。也就是说到底Bt毒素是怎么杀死害虫的,科学界还是有点稀里糊涂。
瑞士联邦技术学院和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机构的科学家于2015年11月发表在《环境科学前沿》杂志上的一篇最新综述[6]提到:主流之所以判断Bt毒素对非标靶昆虫、动物和人类食用者是安全的,是因为他们认为Bt毒素对害虫有特殊的作用,但是这种论断本身又依赖于针对单个类型的Bt毒素对标靶害虫的作用的研究;而随着科研和知识的增加,对Bt如何发挥作用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相比于30年前Bt毒素基因首次转入转基因作物时,今天人们对Bt毒素的作用机理“在科学上更加不确定”。
所有这些可曾有任何一个挺转专家告诉过我们?没有!可这并不妨碍他们斩钉截铁地宣布Bt毒素只杀死标靶害虫,对益虫和人畜无害。笔者想要问的是,如果对转基因Bt抗虫作物的作用机制都没能清楚了解,那么科学家又如何能设计适当的实验来证实其安全性呢?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科学家又如何能红口白牙言之凿凿向公众保证其安全呢?
二、转基因Bt作物对标靶害虫之外的动物带来危害
如果你以为反转者仅仅是因为科学家还搞不清楚Bt毒素的作用机理而反对转基因Bt作物,那就错了。实际上,一直以来都不断有科学研究证明Bt毒素对标靶害虫之外的动物带来危害。
最近的一个例子是2016年5月《食品与化学毒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长期接触CRY毒素的水蚤受到负面影响》[7],来自挪威、瑞典和巴西的科学家发现非标靶动物水蚤长期接触纯化的单个Bt毒素蛋白及其混合物时会受到伤害[8]。
水蚤是最常用于淡水生态体系中毒理研究的生物,甚至被用来研究某些人类疾病中毒素所起的作用[9](注意它属于鳃足纲,与昆虫纲虽都属于节肢动物门却是两个不同的大类别)。研究者让水蚤在整个一生中接触纯化的Bt毒素Cry1Ab、Cry2Aa、两者的混合物以及它们与农达(即草甘膦除草剂)的混合物,在Cry1Ab、Cry2Aa或者两者混合物的剂量分别为4.5ppm的情况下,水蚤表现出比对照组要高得多的死亡率、较小的体型和非常低的生殖率;在0.75ppm的剂量下,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也有增加的倾向,并且有更高的早产率;而如果让水蚤再同时接触农达,会带来更多的早产并导致以后快速死亡。
而此前,相关科学家也用Bt转基因抗虫玉米的玉米粒[10]和叶片[11]作过同样的长期喂养研究,也都得出了负面结论。需要指出的是,前述用纯化的Bt毒素所作的试验中使用的是接触剂量,即让水蚤在水环境中接触一定浓度的Bt毒素,而在全作物喂养试验中,由于Bt毒素蛋白是直接而长期地摄入体内,所以在比接触剂量低了4-5个数量级的浓度下,就给水蚤带来了伤害。试验中,科学家所用Bt玉米粒中Bt毒素蛋白浓度为0.067ppm,玉米叶子中浓度为1.88-2.53ppm,但实际喂养试验中还要把相当于0.4毫克左右的磨碎的玉米粒或叶溶于60-100毫升的媒介中,所以喂养实验中实际所使用的Bt毒素蛋白的浓度最高只有0.0000366ppm,结果这就已经足以伤害水蚤。这些科学家认为“该转基因玉米与其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作为水蚤的食物来说实质不等同。水蚤受到的各种负面影响来自于毒性效应,而不是由于转基因玉米较低的营养价值”。
然而挺转专家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们这些。实际上这两个Bt毒素蛋白目前仍然大量使用在Bt抗虫转基因作物上,例如前面提到的全作物喂养试验中使用的Bt玉米就是孟山都的MON810或其杂交后代,其所表达的就是Cry1Ab,而MON810则是目前欧盟唯一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而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团队开发并在国内滥种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表达的则是融合型Cry1Ab/Ac毒素蛋白,其在稻米中的表达量达到约2.3-2.5ppm[12],远超全作物水蚤喂养试验中所用浓度几个数量级,这些都是要直接吃进动物和人的体内的。
不只是水蚤,2015年发表于《应用毒理学》杂志的一篇综述文章认为,Bt毒蛋白对哺乳动物也会有生理影响并可能导致病理变化[13],作者认为需要进行更彻底的研究来确定Bt毒素对哺乳动物的影响;法国塞拉利尼团队研究发现世界上第一个抗虫玉米先正达公司开发的Bt176给农场奶牛带来极大危害[14],需要指出的是Bt176玉米表达的就是Cry1Ab,而欧盟于2007年正式取消了对Bt176的许可;加拿大魁北克的科学家则发现非孕妇、孕妇及胎儿血液内检测到Bt毒蛋白Cry1Ab[15],而并不是如业界一再宣称的那样Bt毒蛋白在人体内会完全降解,这项研究发表在《生殖毒理学》杂志上;又是塞拉利尼的团队发现Cry1Ab在体外实验中当浓度达到100ppm时可以杀死人类胚胎肾细胞[16],虽然体外实验并不能代表人或动物体内的实际情况,但它确立了进行动物体内实验然后是人体内实验的必要性;
就在笔者写作这篇文章之时,《实验和毒理病理学》杂志发表埃及科学家最新90天大鼠喂养研究,证明孟山都转基因Bt抗虫玉米MON810对大鼠肠道造成伤害,作者认为原因要么是Bt毒素蛋白(Cry1Ab)对老鼠空肠粘膜造成直接伤害,即类似于在标靶害虫肠内发生的情况,要么是Cry1Ab破坏了大鼠肠道菌群而对肠道产生间接危害效应[17]……有鉴于此,我们要问,在节肢动物以外,挺转专家们将要退守的防线到底可以有多远?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加拿大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在孕妇和胎儿体内检测到Cry1Ab毒素,这对孟山都等转基因公司一贯宣传的Bt毒素蛋白会在呈酸性条件的人类消化道中彻底降解的说辞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遭到孟山都及其联盟科学家的极力诋毁,一如塞拉利尼的转基因玉米大鼠长期喂养研究结果发表后所遭遇的那样,甚至连孟山都的全职御用科学家Goldstein博士都亲自出马,在《生殖毒理学》上发表了他的质疑评论,而该加拿大研究团队随后也在该杂志上全面回应了受到的质疑甚至诋毁[18]。
三、害虫抗性增加以及次生害虫泛滥:转Bt基因作物能抗虫吗?
转基因利益集团以动物和人类健康为代价急不可耐地推出的转基因Bt抗虫作物究竟是否起到了预期的抗虫作用呢?应该说早期刚推出Bt作物之时,其防治虫害的效果确实明显,但正如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的大量种植和由此带来的草甘膦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很快导致出现抗草甘膦的超级杂草一样,害虫也很快对Bt作物发展出抗性,甚至出现超级害虫,也因此大大降低了Bt作物的抗虫效果。我们来看一些现实的例子。
2002年印度引进孟山都转基因Bt抗虫棉以对抗棉铃虫,很快就占据了全国90%的棉花种植面积。后来棉铃虫开始产生抗性,也就是说该抗虫棉已经不再能有效杀死棉铃虫,于是又引入了新一代抗虫棉Bt2,可是依然未能达到所宣称的抗虫效果,反而致使农民遭受了极大损失。由于Bt抗虫棉的低劣表现,印度中央政府要求孟山都削减70%的专利费用,而安德拉邦则要求完全拒付专利费[19]。
而由于转基因Bt抗虫棉未能抵抗棉蛉虫和粉虱的破坏,2016年印度政府决定采取措施推动本地传统棉花种子,但后者在种子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20],传统种子的供应已经难以跟上需求[21],我们可以看到这就是转基因巨头垄断种子带来的后果之一。与此同时,孟山都于2017年8月决定撤回其于2007年就已经向印度政府提交的新一代抗虫棉的申请[22]。
欧盟目前批准商业化种植的只有孟山都的转基因玉米MON810,只在西班牙、葡萄牙、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捷克五国有少量种植,其中西班牙是最主要种植国,而阿拉贡地区则是西班牙的主要种植区域,2015年底,阿拉贡地方政府发布报告称,与常规玉米相比,抗虫转基因玉米MON810并不能提高产量也不能减少虫害,并质疑继续种植转基因作物的意义[23]。
阿拉贡地区的报告
实际上,对于害虫迟早会发展出抗性,科学家是有预见的,也因此在美国,为推迟害虫抗性的出现,环保署科学顾问小组建议种植Bt抗虫作物的农田必须留出50%的面积作为害虫的“避难区”[24]。在避难区内种植非转基因作物,从而延迟害虫抗性的出现。但是这个建议受到种子公司的强烈反对,最后环保署决定农民可按5-20%的比例自愿设立“避难区”,而实际上很多农民并没有这样做。
抗西部玉米根虫的Bt(Cry3Bb1)转基因玉米还是被虫咬
可即使采取了这种预先防范措施,在美国也还是出现了具有抗性的害虫。2013年9月,《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爱荷华州立大学科学家的研究,他们发现在全美多个州出现对Bt玉米产生抗性的玉米根虫,有些根虫甚至对两个表达不同Bt毒素的玉米品种产生交叉抗性。2009年,环保署批准了新的能表达两种Bt毒素的双抗Bt玉米(也有称为双价Bt玉米),预期可以大大延缓害虫出现抗性,因为害虫即使对一种毒素有了抗性,也会被另一种毒素杀死,也因此环保署把对“避难区”的比例要求降至5%。但是文章作者认为,如果已经对双抗Bt作物中的一个毒素存在抗性的话,就会降低双抗作物延缓害虫产生抗性的有效性,再加上“避难区”减小,反而将会加速害虫产生抗性[25]。
除了主要害虫对Bt作物产生抗性导致其抗虫效果下降、农民不得不额外使用其它广谱杀虫剂之外,次生害虫的泛滥也是Bt抗虫作物带来的一个大问题。2010年的一篇报导指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吴孔明等人对中国北方作物的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Bt棉种植地原本处于次要地位的害虫盲蝽蟓急剧增加,取代棉铃虫成为主要害虫。[26]
次生害虫的泛滥不是中国独有,前面提到印度的转基因Bt抗虫棉未能抵御棉铃虫和粉虱的危害,其中粉虱就是一种次生害虫。国内媒体对2015年发生在印度的这场灾难也有报导[27]:印度农业大省旁遮普邦三分之二的棉田今年遭害虫粉虱“血洗”,估计损失达到420亿卢比。导致全省邦约三分之二棉花种植受损。这与发生在中国棉田里的次生害虫灾害何其相似?
所以,转基因Bt抗虫作物迟早会促使害虫产生抗性而导致Bt作物逐步失效,出现超级害虫,而且与环境强力对抗的结果是导致生态链失衡,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抑制了一种害虫却带来了另一种害虫的泛滥,但研发能表达新抗虫Bt毒素的作物的周期长,有效杀虫时间短,根本赶不上害虫进化出抗性的速度,反而带来越来越大的环境污染和潜在健康危害。
四、被忽视的毒素协同效应:解决害虫抗性,多来几种毒药就行了?
针对害虫产生抗性,科学家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开发多抗Bt作物,也就是把多种Bt毒素整合进同一个作物品种。但是多种Bt毒素整合到一起,会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引发预期之外的危害呢?尽管业界坚持如果单独Bt毒素无害,多种合在一起一样安全,但瑞士联邦技术学院的Angelika Hilbeck和德国联邦自然保护机构的Mathias Otto发表在《环境科学前沿》杂志上的一篇最新文章《Bt Cry毒素在转基因环境风险评估中的特异性和协同效应》[28]对此表示质疑。
然而多抗Bt作物的协同毒性效应却完全被监管机构忽视了,至今还没有一个针对协同效应的检验策略或检验程序的可操作性指南。例如孟山都和陶氏合作开发的SmartStax转基因玉米含有六种[29]不同的Bt毒素(另外还具有两种抗除草剂特性)。这种玉米表达了极大量的Bt毒素,含有如此高浓度生物活性细菌毒素的食物是前所未有的,再加上大量除草剂残留,极有可能对与农业生态体系联系在一起的生物群落带来负面影响。
五、种植转基因Bt抗虫作物可以减药?
Bt作物的一个承诺就是降低农药杀虫剂用量,减少环境污染。让我们来仔细审视一下实际情况。
2016年出现了三个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报告,给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即转基因作物种植以来,杀虫剂使用量总体是下降的。还可以看到,虽然Bt作物的出现使得杀虫剂用量在早期明显减少,但是到后期,杀虫剂用量下降趋缓甚至转而呈增长趋势,假以时日,不排除杀虫剂用量反而会增加的可能性。
而笔者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上述三个报告都忽视掉的一点,即它们得出的所谓杀虫剂用量减少,实际上指的都是外用喷洒的杀虫剂总量减少了,但是别忘了,那些Bt作物本身就是农药工厂,还表达了大量Bt毒素蛋白,所有这类研究报告都没有把这部分杀虫剂的量计算在内。而事实上美国环保署是把Bt作物中的Bt毒素蛋白当作农药来管理并登记在案的[30]。
那么Bt作物种植以来,究竟由作物自身表达了多少Bt毒素蛋白呢?
一篇发表在《欧洲环境科学》杂志上的文章《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药应用的影响---前十六年》[31]中则给出这样的数据:近年来每公顷Bt玉米所表达的针对玉米根虫的Bt毒素总量,远比为控制根虫所需要的每公顷约0.2公斤的杀虫剂用量要多得多;MON88017每公顷表达了0.62公斤Cry3Bb1,而DAS59122-7则表达了两种Cry毒素,总量达每公顷2.8公斤,超出其取代的外用杀虫剂量的14倍;SmartStax表达的六种Cry毒素,三种是针对玉米根虫,三种针对欧洲玉米螟虫,据估计每公顷该作物表达的Bt杀虫剂总量为4.2公斤,是2010年常规杀虫剂平均使用量的19倍。
多年来,多抗作物的种植比例一直在扩大,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到2014年,多抗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占了80%,10年前这一比例是25%,而多抗玉米种植则是从10年前的少于10%增加到了76%[32]。如果说单抗Bt作物的Bt毒素表达量还有限的话,多抗作物的大量种植则极大增加了作物内部表达的毒素总量。而且数据显示多抗Bt作物中单个毒素的表达量也会比其单抗父本中要高得多[33]。
所以,如果计入Bt作物本身所表达的毒素蛋白,那么是否还能得出Bt作物减少杀虫剂用量的结论,将是个大大的问号。而最为可笑的是,这作物内部产生的大量杀虫农药,除了少部分存在于果实中的、以及用来作为饲料的少部分茎叶中的、被人畜食用摄入体内并可能带来健康危害之外,绝大部分存在于根茎叶以及花粉中的Bt毒素却还是都留存在了环境中,根本就起不到所宣称的保护环境的作用!而且相比于外用Bt杀虫剂在风吹雨打日晒下易被降解,这些存在于作物内部的Bt毒素则更加难以降解,并泄漏到土壤和水系中,污染环境。
六、有机农业使用的外用Bt杀虫剂等于被转入的Bt毒蛋白吗?
挺转者为Bt抗虫转基因作物辩护时的一个常用论调是,有机农业中也允许使用Bt杀虫剂作为应对虫害的生物防控方法,如果Bt作物有害,那有机农业使用Bt杀虫剂也同样有害。这种说法听起来有道理,但还是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两者有何不同。
到目前为止,笔者都未提到Bt作物中Bt毒素蛋白的一个重要特点,而是特意把它留至本节来阐述,那就是:Bt作物表达的不是毒素蛋白前体,而是预活化的毒素蛋白。
网站“转基因观察”(GMWatch)的一篇文章让我们详细了解了有机农业中所使用的Bt杀虫剂,它通常含有经过弱化甚至灭活的Bt细菌,而且只在害虫滋生高峰期针对受影响的区域使用,喷剂中死亡的Bt细菌所包含的是Bt毒素的前体,这不是一个活性组分,必须在害虫体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剪裁至一定大小的蛋白,才能成为有活性的杀虫毒素。也就是说具有活性的毒素只会存在于害虫的中肠内,所以有机农业中的外用Bt杀虫剂对环境无害,而对于人类来说,Bt细菌只存在于作物表面,在日光/雨中快速降解,在食用时即使有任何残留,也很容易洗去[34]。
而转基因Bt作物表达的毒素则不同。以Cry1Ab为例,苏云金杆菌仅在孢子形成期间才会表达Cry1Ab[35],是一个分子量为130kDa的不具有杀虫活性的毒素前体,它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被切割后,才能成为具有活性的毒素蛋白;在孟山都的转基因玉米MON810中,正是表达的一个截短的只有91kDa的预先活化的Cry1Ab毒素蛋白,且在玉米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以不同的表达量在不同的组织中持续不断地表达,与有机农业使用Bt杀虫剂相比,非标靶生物所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与毒素接触的环境,Bt毒素也会影响到更广范围的非标靶生物。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外用Bt杀虫剂从来就不是设计来供人畜食用的,也从来没有被批准作为人畜食物的一部分[36],而且因为前面多次提到的各种原因,事实上人畜吃到外用Bt毒素(还仅是毒素前体!)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而Bt作物则是在作物的每一个部分都表达预活化的Bt毒素,其含量无法限制而且实际上也没有限制,它们不可避免地会被人畜摄入。所以即使退一万步把外用Bt杀虫剂的安全历史移植给Bt作物,那也只是安全使用史,而不是安全食用史,不能因为外用安全就宣称作为食物的一部分也安全。
七、Bt毒素能通过转基因抗虫作物被我们吃进肚子里吗?
另一个在关于Bt作物的辩论中常见的问题是,很多挺转者宣称Bt毒素只存在于Bt作物的茎叶中,人畜食用的果实或胚乳中则不含有Bt毒素,从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谬论,例如SmartStax转基因玉米,胚乳中含有130ppm的Bt毒素,高于整个作物的平均Bt毒素含量90ppm。笔者愿就此问题再多费些笔墨。
实际上,由于对直接食用Bt毒素蛋白可能会给人畜带来健康危害的顾虑,国际国内确实有些科学家在研究如何让Bt毒素只在根茎叶中表达,而在供食用的果实部分则不表达。
目前有一些科学家在研究寻找合适的组织特异性启动子,试图让Bt毒素蛋白只在根茎叶中表达而在果实中不表达,这样既能起到杀虫作用,又打消对食用Bt毒素蛋白的顾虑。可是,利用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控制基因表达往往表达量低,难以让外源基因表达足够量的Bt毒素蛋白,这样就起不到杀虫作用,反而害虫因能长期接触低毒又不足以致死的Bt毒素,易于进化出对Bt毒素的抗性。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有进展但不大,至少到目前,国外还没有一例被批准商业化种植的不在果实中表达Bt毒素的Bt抗虫作物,最广泛使用的仍然是“组成性启动子”,特别是CaMV 35s这类强启动子,在各组织中都表达Bt基因,也就是说作物的各个部分都含有Bt毒素。
而国内华中农业大学以林拥军为主的科学家在这方面倒是有所建树,他们发现来自水稻本身的调控某个光合作用酶表达的rbcS启动子具有组织特异性,可以用来作为Bt基因的启动子,并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将它引入“中华11号”,由此开发出了第三代转基因Bt抗虫大米,表达的是Cry1C*毒素蛋白,并进行了大田种植试验。他们的研究结果于2009年发表在《害虫管理科学》杂志上[37],从文章中可以看到,在水稻分蘖期,六种不同株系的水稻的新鲜叶子中Cry1C*的浓度在0.87-3.13ppm,在灌浆期则为0.71-0.86ppm,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呈下降趋势,而在胚乳中Cry1C*的浓度则为0.001-0.011ppm,比叶子中浓度要低得多。
华中农大第三代转基因抗虫水稻的胚乳中Bt毒素含量确实很低,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也不能解决本文前面提到的各种弊端。更为重要的是,一方面第三代Bt水稻还很遥远,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商业化转基因Bt抗虫作物都在作物的各组织中表达Bt毒素蛋白,而且随着害虫抗性的增加,较新出现的多抗Bt作物在包括果实部分在内的各个部位中表达的Bt毒素量急剧增加。
结语:我们不需要转基因Bt抗虫作物!
本文盘点了转基因Bt抗虫作物的方方面面,包括Bt毒素作用机理不明、非标靶效应和协同毒性效应、害虫抗性增加出现超级害虫、次生害虫泛滥、实际上并不减少杀虫剂的使用、Bt毒素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因而污染环境、存在于作物果实中被人畜摄入、有证据显示在哺乳动物及人体内不能完全降解、Bt作物本身不增产、与有机农业使用的Bt杀虫剂有本质区别等等,可以看到,转基因Bt抗虫作物最初的承诺没有一样得以实现,相反却给环境带来危害,也可能给人畜健康带来潜在风险,实在看不出其有什么存在的必要。而在传统作物的安全性已经过千百年检验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置广大民众的反对于不顾,顽固推广转基因作物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注释:
[1] ISAAA的简报参见 http://www.isaaa.org/resources/publications/briefs/51/infographic/default.asp
[2]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6-05-04/doc-ifxrtztc3222928.shtml
[3] 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envs.2015.00071/full
[4] 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envs.2015.00071/full
[5] http://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14/02/26/bt-toxin-residues.aspx
[6] 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envs.2015.00071/full
[7]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8691516300722
[8] http://weibo.com/p/1001603974264633079690
[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465669
[10]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8347840
[1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66889/
[12] http://www.agrogene.cn/info-1415.shtml
[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37666
[14] http://scholarly-journals.com/sjas/archive/2016/January/pdf/Glöckner and Séralini.pdf
http://scholarly-journals.com/sjas/archive/2016/January/pdf/Séralini.pdf
[1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0623811000566
[16]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jat.2712/abstract
[1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769625
[18]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890623811003911
http://documentslide.com/documents/response-to-comments-from-monsanto-scientists-on-our-study-showing-detection.html
[19] http://www.gmwatch.org/news/latest-news/16836-andhra-pradesh-government-wants-zero-royalties-paid-to-gmo-cotton-firms-after-crop-failure
[20] http://www.gmwatch.org/news/latest-news/16855-indian-government-to-promote-native-cotton-seeds
[21] http://www.gmwatch.org/news/latest-news/17063-india-demand-for-bt-cotton-seeds-sharply-down
[22] http://www.gmwatch.org/news/latest-news/17169-monsanto-pulls-new-gm-cotton-seed-from-india-in-protest
[23] http://www.gmwatch.org/news/latest-news/16589-gm-maize-mon810-doesn-t-give-higher-yields-or-reduce-pest-damage
[24] https://www.wired.com/2014/03/rootworm-resistance-bt-corn/
[25] http://www.pnas.org/content/111/14/5141.abstract
[26] 南方周末,转基因棉花遇到新虫害,链接 http://www.infzm.com/content/45894//
[27] http://www.tbs-china.com/News/192218.html
[28]http://journal.frontiersin.org/article/10.3389/fenvs.2015.00071/full
[29] https://www.testbiotech.org/sites/default/files/Background_TBT_%20Imports_SmartStax.pdf
[30] https://www.epa.gov/regulation-biotechnology-under-tsca-and-fifra/epas-regulation-biotechnology-use-pest-management
[31] https://enveurope.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2190-4715-24-24
[32] https://www.ers.usda.gov/webdocs/publications/err162/43667_err162_summary.pdf
[33]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8691516300722
[34] http://www.gmwatch.org/latest-listing/40-2001/1058-bt-in-organic-farming-and-gm-crops-the-difference-
[3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66889/
[36] https://enveurope.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2190-4715-23-10
[37]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9479952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本文有所精简。若想阅读全文,请点击链接查看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7018040102wxf1.html